永城汉代芒县瓦当考释

发布时间:2016-9-12 11:12:2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8537

                               永城汉代芒县瓦当考释

                                      盛朝新

古芒县的瓦当,多属秦汉时期的作品,以汉代居多。目前所能见到的只有两种,一种是卷云纹瓦当,一种是文字“士”瓦当。虽然仅有四件,但因年代久远而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欣赏,研究价值。

先说说什么是瓦当。这个东西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了,很多人都感到十分陌生。过去的老房子屋顶上使用的是一种小瓦,凹面向上的较宽的是板瓦,凹面向下的较窄的是筒瓦,板瓦的屋檐部分使用的是一种带花纹造型的三角形状的瓦滴水,筒瓦的屋檐部分使用的是一种带圆形的瓦盖头,也叫筒瓦头,起到阻挡遮挡的作用,它位于两个瓦滴水之间的上方,俗名瓦当。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瓦当,演绎了瓦文化的精华。

我国最早的瓦当出现在西周中晚期宫殿建筑群遗址下,西周瓦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熟和发达。瓦当的使用不仅可以加固筒瓦构件,保护屋檐椽头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寿命,它更以其花纹图案造型,文字铭制的美妙生动达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物的艺术效果。瓦当即是一种实用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而其自身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又成为统治者弘扬其治国之道的宣传品。

云纹瓦当产生于战国中晚期。据有关专家研究,它是从商周青铜器的云纹花纹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吸取了自然界的云朵,花朵,羊角等因素,逐渐形成了较为抽象的卷云纹图案,到西汉卷云纹瓦当最为流行,也是瓦当花纹图案中数量最大的一种,西汉中期的时候,卷云纹造型格式定型。永城芒县卷云纹图案自然也经历了这一段历史氛围的熏陶,芒城在秦代置县,西汉是刘邦开国大将耏郅的封邑,王莽时改为博治县,东汉光武帝改为临睢县。芒县卷云纹瓦当跟这些历史脉络有关。芒县一号瓦当半残,直径约15厘米,厚度约2厘米,中间有乳状凸起,半圆部分有两朵内卷的羊角状卷云纹,纹印粗厚,造型优美,两朵云之间无竖向隔离纹线,其背面有三道圆圈凹痕,有旋切手捏的痕迹。据研究这种加工工艺,应是汉代早期或秦代的技术,其花纹造型特点是,带有早期单线式卷云纹,园内无区间格线,比较简约。二号瓦当基本完整,直径约14.5厘米,厚度约2厘米,园内分为四个区间,各有一朵卷云纹,背向排列,各呈反方向相间,对称分布,云纹复杂。据考古专家,永城博物馆馆长李俊山先生说,这种瓦当和芒山梁孝王陵寝出土的瓦当一致,是典型的西汉时期的作品。三号瓦当半残,内有一朵双线卷云纹图案,有区间隔线,造型别致,奇特。西汉瓦当是对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高度提炼和抽象,它运用几何线条,简略勾勒,是线的艺术,是国画白描艺术的始祖,也是线艺术发展的极致。它是由写实手法向写意手法发展的结果,工匠中的艺术大师们大胆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不断变换云纹的形状和云纹的位置,使瓦当当面纹饰的疏与密,面与线的布局,流畅而统一,平衡而协调,明快而洗练,产生沁人心脾的强烈的艺术美感。其纹饰由简到繁,由单线到双线,由单圈变为多圈,以达到更加优美的效果。其卷云纹活泼洗练,朴实美观,具有强烈的韵律感,空灵感,飘逸感。

汉代卷云纹瓦当的大肆流行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所谓卷云,秦汉时代多视为仙气,是神仙的代名词,是吉祥物。《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斩蛇后藏匿,秦始皇说东南又天子气,所谓气,就是云彩。吕后去芒砀山寻夫,也是看到山上有一片云朵才找到刘邦的。秦汉时期的云彩往往是天人感应的预兆,是神灵幻化的产物。西汉建立后,云彩的神灵效应被放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凡有刻琢花纹的装饰物,几乎都少不得云朵花纹,瓦当图案更是当时的首选。这是对神仙顶礼膜拜的崇敬,希望神仙能带来吉祥尊贵,卷云纹成为西汉经典的图腾,成为国家和全民装饰的国画。西汉强盛富庶的大一统天下造就了宫殿建筑的规模宏大和巍峨壮观的气势,卷云纹瓦当装饰在高大的屋顶上,像一朵朵祥云缭绕,似有升仙之感,恰到好处的烘托出建筑的气势,体现出天上人间的感觉,体现出道家求仙升天的思想,使卷云纹瓦当成为装饰主流。芒县瓦当就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意识的反映。- V) T8 _9 @* K

芒县“士”字瓦当半残,仅存两个“士”篆字,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文字瓦当,它表明的是士卒守护保卫之意。此种瓦当多见于汉代卫尉或城垣及宫门的守卒屋亭所用,它所表达的意义与汉画像石中的门吏门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士”字,是当时安全意识的一种反映,表现了汉代官吏对安全观念的呼唤和祈求,是汉代文字瓦当中的一朵奇葩,是研究永城汉代建筑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