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永城之行
发布时间:2017-6-29 11:47:41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9106
蔡襄永城之行
盛朝新
北宋大书法家、翰林学士蔡襄,于公元1043年秋天乘船沿汴河出东京开封城。途中,蔡襄感到一身轻松。放眼望去,汴河两岸已是秋色浓郁,河堤上粗大的榆树和柳树,已有黄叶随风飘落。河面上树叶打着旋儿,穿梭的船只冲出一片片水花。
蔡襄作为京官,此次受永城县令邀请,前来参加黉学开业大典,内心十分兴奋。过了几日,船到了酂阳地界,蔡襄在船中眺望运河两岸,发现和沿途其他地方一样,原野一望无际,显得颇为萧条。蔡襄吩咐艄公慢行,只见前方汴河岸边,有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人,正用瘦骨嶙峋的双手在岸边打鱼。蔡襄示意船只靠近,用非常关切的口吻问道:“老人家,近来生活可好吗?”老人抬头一看,只见一位官府的人站在船头望着自己,心里有些怯懦,忙摇了摇头,浑浊的目光中显得疲惫和无神,指着鱼筐说:“大人,俺今天晚上吃饭就指望这个!”蔡襄看到老人一脸饥寒之色,心里颇不是滋味,唏嘘了几声。
很快夜色降临了,汴河两岸一片沉寂,黑漆漆的夜里闪烁着几点寥落的灯光。蔡襄回到船舱里坐下,夜难成寐,点燃油灯,掏出纸张砚台和毛笔。正在此时,艄公说酂阳街市码头已到,蔡襄收起笔纸,安排停船,上岸吃饭休息。夜深了,在酂阳旅店里,蔡襄浮想联翩,夜难成寐,白天的那一幕,强烈刺痛他的心,如鲠在喉,于是他奋笔直书,写《酂阳行》诗一首。诗的末尾写道:“我歌酂阳行,诗成宁忍读。”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第二天启程,中午时分船到了永城县。码头停船之后,蔡襄望见永城县令黄震带领一帮官员和衙役,立在码头上翘首等待。双方见面,一番寒暄之后,黄县令引领蔡襄走下码头,翻过一座大桥,沿着河堤大街走向衙门。在县衙喝了些茶,休息之后,他们向黉学走去。
黉学在永城县城内汴河南岸,新近落成,高大巍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一座学校建得比县衙还漂亮,让蔡襄暗暗称奇,深深感到永城对教育的重视,也感到丞相范仲淹庆历新政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此刻黉学门前聚集了一群等待庆祝的人,见黄县令簇拥着朝中大员走来,奏起鼓乐,放起鞭炮,隆重迎接。蔡襄挥手致意。黄县令拿出笔墨纸砚,亲自研墨,刘教谕和王训导赶紧在桌子上铺平纸张。蔡襄凝神屏气,若有所思,提起笔来,用工整的小楷,很快写下一篇《亳州永城县庙学记》。庙学就是儒学,即黉学。黄县令看罢,当即连连叫好:“蔡大人真是大家啊!佩服,佩服之至啊!”说着鼓起掌来,众人也都拍掌欢呼。黄县令即刻令人刻于早已准备好的石碑上。
正在此时,朝中大臣欧阳修也匆匆赶来,黄县令深感惊喜。大家寒暄之后,欧阳修提出要收藏蔡襄刚刚写下的手稿。原来蔡襄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是当时一流的书法大家,连皇帝宋仁宗都非常喜欢他的书法并极为赞许。蔡襄让黄县令叫人抄下文字后,当即送给了欧阳修。欧阳修连连道谢,非常高兴,现场为这篇碑文写了跋。两位大家的出现,使永城黉学庆典喜气洋洋,倾城百姓皆来观看,人头攒动,在永城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