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神道南太丘北泰山

发布时间:2018-1-10 12:05:3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8293

□夏浚钟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有“五岳之首”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
  太丘,古时曾称泰丘,是永城市太丘镇所在地域。远古时期的太丘是华夏先祖炎帝“神农氏”的故乡之一,炎帝别号“魁隗氏”“连山氏”“烈山氏”,淮北烈山被部分学者视为炎帝故里之一。而太丘镇丘庙村遗存的众多证据,证明了丘庙村即古神社太丘社的所在地,更进一步为淮北烈山是炎帝故里之一的说法提供了证据支持。能提供证据支持的地方还有永城市新桥乡。新桥乡古称费(音“bì”)亭,《三国志》记载曹操祖孙三代均被封为费亭侯。该乡曹桥村发掘证实的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现在偶尔还能拾得的彩陶残片,都可以证实炎帝之母华胥是远古费亭人士。
  炎帝是燧人氏后裔,燧人氏是学术界公认的东夷民族祖先。商丘睢阳遗存的古迹“火神台”和永城市、夏邑县、萧县、淮北市一带新中国成立前普遍存在的火神庙,及民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盛行的农历正月初七晚上放火神爷纪念火神的风俗,也是燧人氏、炎帝在永城、淮北一带曾经居住活动的遗存证据。据《永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永城县县城内有四座火神庙,而太丘镇丘庙村土地庙内供奉的则是土地神和火神两位神仙。
  十八世纪,丘庙村村民夏公遗留下来的莲花石柱,经证明有可能是太丘社后期的社主社神,国内学者郭荣梅的论文、日本著名学者林巳奈夫的《中国古代莲花的象征》一书也确认了我国汉代以前上帝的象征是莲花,说明了太丘社是远古东夷民族与黄帝族众糅合后的以莲为图腾的崇拜之地,也是远古先民从图腾崇拜走向宗教信仰的神圣之所。在道教与佛教没有产生及传入我国之前,在太丘社举行的祀天祭地活动是华夏民族唯一的上帝诸神信仰活动,这个时期之前的泰山亦被视为上帝常常光顾之地。
  道教兴起之后,泰山神的代表首推“碧霞元君”,也称“天仙圣母”,又称“泰山奶奶”,明代时即有“天仙圣母”与“观音老母”并尊为天上众女神之首的广泛说法。泰山之巅庙宇常见大殿供奉“天仙圣母”,而太丘社原址的丘庙村也遗存有“天仙圣母”莲花宝座残部。经多位专家学者论证,该宝座是尊道抑佛的唐代之物,宝座中部有后人阴刻的“天仙圣母娘娘庙宇,男善人袁因子嗣缺少施舍建……”字迹,刻字年代应是明代或元代以前。
  丘庙村有传说称村北一片大杨树上住着仙家(亦说仙姑娘),说以前这里是天仙宫,老辈子被黄河淹了。与之相印证的是芒砀山石碑收藏处恰恰有一通石碑,上面阴刻有“乾隆三十四年岁在……丑孟夏之初会于天仙宫所会众……”字迹。有些字迹不好辨认,大意是说几名信众在天仙宫开会,决定捐资买地建天仙宫的某个附属设施。这两个证据足以证明丘庙村较远时期“天仙圣母娘娘庙”的存在和清代中期“丘庙天仙宫”的存在,只是丘庙这片地域从远古至清代中期屡遭睢水、黄河淹没,改变了地上建筑的面貌,改变了名称而已。
  以上说明,从古至今太丘与泰山南北相映。泰山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上帝信仰、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太丘社承载了远古华夏民族在信仰萌芽时期的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文化。在这里,他们对“莲”图腾及生殖象征物进行崇拜,在图腾崇拜的历程中发展升华为天神上帝、土地神崇拜,发生发展了道教信仰,吸收了佛教信仰内容,最终定格为宗教范畴的信仰。太丘社所承载的华夏人类文明是从初始至今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是华夏大地唯一无断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传承、传续圣地。这里寄存着华夏人类的生息之源、传续之根,是华夏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丘社是典籍记载的现在能看得到的唯一古神社,承载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史、文明史及信仰文化的全部内涵。从司马迁的《史记》到现今丘庙村土地神庙遗址、天仙圣母娘娘庙宇莲花宝座,证明了太丘社所承载的厚重的华夏文明和上帝信仰文化。我们应该挖掘华夏文明,弘扬远古太丘社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满足社会需求,适度进取,增加获得感;从信仰切入大团结氛围,集聚民心,复兴华夏文化,占领民族信仰阵地。从而让远古华夏固有的上帝信仰复归华夏儿女,使天下华人真正了解华夏文化核心内涵,确认华夏文明的出处及根源所在地,坐实文化自信。
  

(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