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桥王庄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8-1-10 12:06:55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8554

盛朝新


  2017年11月2日,苗桥王庄遗址发现汉画像石两块。汉画像石出土于王庄遗址南坑底部,画像位居石板中部,石板为汉代石棺墓构件,正方形,边长约80厘米。从其结构来看,石板应为石棺两头的挡板,画像位于挡板朝向棺内的一侧。其中一块石板上为玉璧绶带图,另一块石板上为常青树图。这两种题材在汉画像石中十分常见。
  玉璧绶带图在石板中央,两个画像并列,大小一致,上下左右均可对称。玉璧绶带纹饰线阴刻,线纹内经过打磨,线条虽然古朴、简洁,但圆润流畅。画像周围石板面也经过打磨,但显得粗糙,不及画像精致。另一幅画像有两棵松树并列,左右呈对称分布,松树为阴刻线,树型造型逼真,树底刻梯形座,线条严谨而又显得粗犷、朴拙。
  这两种汉画像与夏邑县桑堌乡吴家寺汉墓画像几乎完全一致,经永城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鉴定,王庄汉画像石为西汉晚期作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这种构图比较简单的画像,从技法和造型看,明显带有汉画像石早期的绘制风格和特征,是汉画像石初期发展阶段的作品。这种画像具备永城地区汉画像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块画像石只反映一个主题,主题简洁、凝练,含义鲜明,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存在,又可与其他画像的内容交融,在表达意蕴上互相照应。
  玉璧绶带图究竟要表达什么含义呢?玉璧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玉器,是中国古代六瑞之一,又是重要的祭器和礼器。据史学家研究,玉璧最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战国至汉代是玉璧发展的鼎盛时期,《周礼》有“以苍璧礼天”的记载。古代先民崇尚原始宗教,认为天圆地方是天神造就,以圆形的玉璧礼祭上天,就会带来吉祥和幸福。玉璧是古人心目中通天的神器,是权力和地位的标志,也是尊崇、高贵的象征,有圆满、和合、财富、吉祥、幸福的寓意和避邪、祛灾、祈福的作用。
  玉璧上下方的绶带是干什么用的呢?据古籍记载,绶带是用来系印的。汉代凡是做官者,皆有印章,每一枚必有绶带拴系。绶带是用上等丝绸制作的,做工十分讲究,色彩艳丽。汉代拴系印章的绶带大小、长短以及色彩和所用材质皆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违背就是谮越,就要受到惩罚。绶带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是荣耀的标记。
  玉璧绶带图实为龙虎以嘴衔或爪子抓绶带的简化图,也可能是凤鸟和鹿嘴衔玉璧的缩略图。因为版面限制,无法刻制更多内容,只好采用突出主要特征的白描手法,用画龙点睛式的雕刻,表达出象征性的主要符号,完成所要表现的意象。
  再来看看画像中的松树形象。这种树的造型在芒砀山梁孝王墓中的厕间塔石上出现过,年代为西汉早期,是中国最早的汉画像造型之一。这种松树叫常青树,或不死树,又名甘木。西晋著名文学家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说:“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又注《山海经·海外南经》说:“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因此,这种松树是一种吉祥树。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代墓葬“不树不封”,即不堆坟头,也不栽树。但春秋战国以来,在墓地植树和堆土逐渐流行,特别是大兴在坟上种树的风气,并以植树的多少作为墓主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志。在此趋势下,帝王和贵族墓周围皆是林木郁郁葱葱,成为荣耀的象征。汉代墓地传承植树的风俗,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今富者(墓茔)积土如山,列树如林。”可见,西汉墓地堆大坟丘、大量植树,已成为时尚,汉画像石树的形象是汉代社会状况的反应。具体说来,常青树画像的寓意有:一表示尊贵和富有,二表示兴旺,三表示长寿,四表示辟邪和吉祥。这种常青树是汉代特殊标记的文化符号。
  苗桥王庄汉画像石既是汉代历史的反映,也是汉代永城民俗文化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汉代的吉祥文化至今依然广为流传、长盛不衰,它表明中华民俗文化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作者系永城汉文化研究会理事)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