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永城党史工作回眸

发布时间:2018-11-28 21:40:2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8287

为党修史 资政育人

——改革开放40年永城党史工作回眸


张亚魁   段创新


永城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有着丰富的党史资源。从民主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勇敢勤劳的永城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永城党史办公室立足单位职能,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党史资源,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积极宣传党的历史,千方百计把最鲜活最生动最亲切的本土党史源源不断的提供给永城的广大干部群众,想方设法让人们熟悉党在永城的光辉历史,不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持续推动永城各项改革和发展再创辉煌。

一、成立专门机构,承负党史责任

为充分服务永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中央的要求,1980年10月6日,县委决定建立由县委书记乔正德任组长和蒋安臣、王令仁为副组长的永城县地方党史编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地方党史资料的收集、研究和编写工作,张鸿俭任办公室主任,杨世英、郑兴义为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主要从有关单位和县直各局委、公社抽调思想觉悟高、政治路线端正,有一定文化理论水平,热爱党史研究的干部来担任,办公室地点设在县委党校。

1982年1月29日,根据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决定将中共永城县委地方党史编纂领导小组改为中共永城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乔正德担任组长,蒋安臣、王令仁、夏洪祥、朱修道、张鸿俭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张鸿俭任办公室主任,李敬森任办公室副主任,侯永之任办公室秘书。

同年8月8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1981〕33号文件和省、地委有关指示精神,以及永城县党史资料征集编纂任务的实际需要,经县委讨论决定,将中共永城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改为常设机构(以下简称县委党史办公室),并决定如下:1、县委党史办公室是县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凡发给县委各部、办、委的文件都应发给党史办公室一份,文件份数不够可传阅,党史办公室的干部相应的参加各种会议和阅读文件。2、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制10人,设正、副主任(均兼职)、秘书各1人,下设党史资料征集、编辑、财务等3个小组,从事日常工作。3、县委党史办公室的一切费用(包括干部工资),由财政局设立账号专发。4、给县委党史办公室调配之干部现在原单位占用的房屋、办公用具等,继续使用,待县委给配备后再交出。

1984年6月30日,根据商丘地委〔1984〕54号文件精神,县委对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进行了调整,由县委副书记赵敬才任主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王胜功、组织部部长翟建国、县委办公室主任李金安、县委党史办主任刘须明任副主任,成员有县人武部副部长肖尚云、教育体育局局长崔宗刚、财政局局长戚庆平、民政局局长黄宏德、县志办公室主任曹文质、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张鸿俭、老干部局副局长王西久、档案局副局长丁继奎等人,并决定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刘须明担任,张鸿俭为副主任,侯永之任总编辑。

1996年4月26日,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中共永城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决定由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刘德文担任主任,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明钦,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陈德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尚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丁玉琴等4人担任副主任。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2010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以后,永城市委充分肯定了永城党史工作取得的成绩,建立健全了全市党史工作的体制机制。目前,永城党史工作的领导体制是: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工作机制为:市委明确一位常委联系党史工作。负责联系的领导定期召集党史及相关部门研究党史工作,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加强对党史重大课题、重要活动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党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各级党委将党史工作作为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范围。此外,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以及红色旅游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与党史工作有关的工作,均要有党史部门参加。

二、广征史料,夯实基础,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永城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改革开放初期永城党史资料征集阶段和进入21世纪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史编研出精品阶段。

(一) 改革开放初期永城党史资料征集阶段(1982年—1999年)

永城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较早建立的地方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党史资源。为充分发掘利用永城地方丰富的党史资源,成立之初的永城党史部门依靠县委和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充分调动起全体党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始了艰难地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由此拉开了建设永城地方党史园地的序幕。

党史工作人员迎着困难上,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等形式,抢救“活资料”,查阅历史档案,寒来暑往。党史工作者在人手少、经费不足、条件简陋的情况下,硬凭着自己的两条腿、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双手、一张嘴,携一支笔、一叠纸,行程10万余公里,走遍20多个省市,访问老干部1000多人次,召开座谈会100余次,查阅档案1764卷,摘抄资料86万余字。征集文献资料464份,160万余字;报刊资料186份,60万余字;回忆录885份,340万余字;日记、笔记23本,23万余字;照片211幅;其他资料约300余万字。作为中共永城地方史的拓荒者,党史办公室工作前辈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诠释了革命先贤们的艰苦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在一无权、二无钱的情况下,默默无闻的干着鲜为人知的工作。正是由于党史工作者兢兢业业的忘我工作,许多人不比名利比清廉,不比实惠比贡献,才使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征集到的各种资料充实和丰富了永城地方党史资料库,为以后地方党史正本的成功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史工作者在抓紧资料征集的同时,遵照“实事求是,求实存真”的原则,在考证、研究、立准、核实资料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了党史资料丛书的拟定、编辑工作。到1999年底,先后编辑出版的党史资料主要有:《中共永城县党史资料选编(第1至第5册)》130万字、《永城县党政军发展序列表(征求意见稿)》5万字、《中共永城县党史大事记(新民主主义时期)》6万字、《永城抗日烽火》24万字、《人民壮军威》34万字、《芒砀春秋》30万字、《先驱者的足迹》62万字、《永城人民革命史》20万字、《永城县组织史资料》46万字,以及《鲁雨亭烈士纪念专辑》《抗大四分校》《雪商亳县的战斗历程》《芒砀英雄》等党史资料。形成了一套门类齐全的党史资料丛书系统,除内容丰富外,可靠性、完整性、实用性也比较强,颇受各级领导、老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尤其是1995年9月党史办公室编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芒砀英雄》一书,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和县委书记胡家印、县长李金德分别为该书撰写序言,同时,还为电视剧《芒砀忠魂》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党史资料,颇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与此同时,党史办公室还对在豫皖苏边区和永城党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党史人物进行了挖掘筛选,先后完成《鲁雨亭》《蒋一峰》《陈育生》《乔庆寰》《徐风笑》《郭子化》《王卓然》《刘屏江》《李品立》《许西连》《祝捷》《彭雪枫》《王更生》《张宗孔》《盛税堂》《陈建平》《张震》《彭笑千》《杨斐》《糜云辉》《张鸿宾》《陈体恕》等30多篇人物传记。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史编研出精品阶段(2000年—2018年)

从2000年起,永城党史资料征集的工作重点从新中国成立前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资料,党史办公室适应工作转变,加强资料整理工作,为后期工作做好准备。先后完成《永城当代人物志》《永城走向新世纪》《寿松涛纪念文集》《忆求是履——老干部回忆录》《风雨80年——老干部回忆录》《永恒的记忆——老干部回忆录》《中共永城历史大事记(第2、3卷)》、《中共河南省永城县(市)组织史资料(第2、3、4卷)》、《金城新韵(图册)》《永城劳模风采》《今日永城——纪念建国60周年(1949—2009)》《厚重永城——纪念永城设县1600周年(610—2010)》、《光辉历程——中共永城历史90年(1921—2011)》。

2010年,党中央进一步把党史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7月21日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上作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按照上级文件规定,2010年12月,永城市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永城党史工作的意见》。《意见》制定下发后,党史办公室按照党史征编出精品、资政育人有突破、党史事业出人才、全局工作有作为的总体思路,自觉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大局,在推进党史编研出精品方面做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探索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党史工作的新路子。相继编辑出版了《浴血永城——中国共产党永城地区历史(第一卷)(1921—1949)》《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永城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及《中共永城历史95年(1921—2016)》等一系列的党史著作正本。

《浴血永城——中国共产党永城地区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一书,既是一部记载永城光辉历程的革命斗争史,又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后,永城地区党组织领导广大军民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陷侵略军和反动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用鲜血和生命渲染了一幅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英雄画卷,在中华民族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建立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卓著。该书81万字,通过阅读该书,从中可使读者对那曾经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犹如身临其境,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洗礼。

《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永城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一书,既是永城市“十二五”党史工作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近年来永城出版的第二部地方党史正本。该书共分4编17章55万字,内插图片150余幅,是一部全面记述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29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永城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不懈探索、艰苦创业的历史工具书。该书的出版对总结和继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永城全县各条战线取得的重要经验以及应汲取的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对正在永城实施的小康社会建设的持续、健康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共永城历史95年(1921—2016)》一书,既是为全面展示建党95年间永城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又是为纪念建党96周年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厚礼。该书是永城党史“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编研任务之一,共分4编15章45万字。该书编写方式是以中共永城简史的角色面世,出版目的是为迎接和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提供地方党史学习读本,并以此推动永城“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在做好党史正本的同时,市委党史办公室还积极编辑出版的党史图书主要有:《中共永城组织史(1921—2013)》《永城百年纪事(1912—2012)》《永城抗战纪事》《永城红色记忆》《中共永城历史大事记(2007—2015)》《中共永城执政实录(2014、2015、2016、2017)》《决战陈官庄——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始末》《淮海记忆——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史料精选》和《朱嘉美回忆录》、《风雨岁月》及《图说永城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7本画册。2018年9月,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4师分会共同编辑出版的《抗战在永城》(上下册)正式出版。该书由永城市委书记、市长李中华作序,收集编纂了老前辈的回忆文章、后代的追忆文章和新发掘的英烈故事210余篇,90余万字。该书对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春风化雨,强化党史宣传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曾深刻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懂得中国历史和党的历史,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要运用党的历史经常教育全党和人民。”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指出:“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党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史工作需要下功夫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永城党史机构成立以来,党史办公室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党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社会,积极探索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新途径,不断提升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986年至1987年,党史办公室举办了中共永城党史展览,在全县巡回展出,观众达10万余人次;举行党史报告会26次,听众约3.6万人;举行纪念会6次,参加会议1.1万人。

1989年“五四”青年节,党史办公室配合团县委向全县青少年开展了“我爱永城”的宣传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爱家乡、爱党、爱祖国的意识。

1990年4月,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殉国50周年,党史办公室配合县委召开了县直机关200多人参加的纪念会。同年8月,协助民政局重点普查境内的零葬革命烈士墓地,并撰写了烈士纪念碑碑文。

1991年,县委在县党校举办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和理论干部党史党建学习班,党史办公室编写了10多万字的民主革命时期的永城县人民革命斗争史讲稿,并派人到学习班讲课6次,听众1600余人。同年7月,为庆祝建党70周年,党史办公室编辑出版了两期《永城党史通讯》,被县广播电台采用,连续4天在地方节目时间播出,向广大干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94年9月,是原新四军4师师长、豫皖苏根据地创始人彭雪枫将军殉国50周年纪念日。9月5日,按照河南省党史委指示,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开展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50周年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县干部群众学习党史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永城人民革命史》《先驱者的足迹》两书,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振兴永城努力奋斗。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宣传方式不断更新,党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党史办公室在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丰富党史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和方法,增强党史宣传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基层和群众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一是与时俱进,借助现代传媒开展宣传。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党史部门除了利用传统的宣传媒介,还积极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借助现代三大传媒形式,重视党史网站的建设,把党史网站办成宣传党的历史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短信、微信、博客、论坛等现代媒体宣传党史,让广大干部群众入目入耳入脑入心。2014年3月,党史办公室开设了有21个大栏目的永城历史网,目前点击率已经成为永城市范围内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官方网站之一。二是不断创新,借用各式载体扩大影响。通过研讨会、报告会、图片展、宣讲活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党史宣传教育形式,扩大服务效果。党史办公室先后在《今日永城》报纸和永城历史网上开辟《永城党史上的本周》专栏51期、《永城党史纵览》专栏138期、《永城红色记忆》专栏44期、《忠烈千秋》28期,“前辈的抗战”征文发表16期。与有关部门联合拍摄电视剧和党史纪录片,对党史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宣传与推广,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形象地了解永城的党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全市广大干群正确认识现实、改造现实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历史启示。三是把握好重大节日、纪念日。每逢党史、军史、永城地方史重大节日、纪念日,党史办公室就积极组织好党史论文、纪念文章的撰写工作。如2012年4月2日,永城市委在裴桥万楼战斗纪念地隆重举行了纪念万楼战斗71周年暨凭吊革命烈士活动。随后党史办公室就在《今日永城》报上发表了《万楼阻击战纪实》一文,详细介绍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真实回顾了当年万楼战斗的残酷经过,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课。

总之,党史办公室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史宣传教育,让广大市民、干部和青少年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今天的经济大发展、祖国强盛来之不易,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起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让永城党史受教育的覆盖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永城党史工作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加强党史遗址普查,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革命遗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中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永城是革命老区,既是一个革命的城市,也是一个产生革命英雄的城市,因而,党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鲁雨亭等同志曾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和战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遗址。因此,组织开展我市党史遗址普查,摸清我市革命遗址遗迹的真实家底,对于充分发挥党史育人作用,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和作风建设,服务永城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根据省、商丘市党史部门的部署,永城市委高度重视党史工作,重视用党史资源育人。2010年1月,市委办公室发出《关于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通知》的内部明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革命遗址普查。党史办公室制定了系统的普查工作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经过近6个月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市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澄清了全市党史资源的底子。根据普查:全市有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个、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个、知名革命烈士墓地3处、革命纪念设施6个;在保护级别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个,尚未定级的有1个;在利用级别上: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尚未定级1个。目前,大多数革命纪念地、遗址和烈士墓地得到了合理保护。

革命遗址不仅是永城地区人民革命历史的鉴证,也是在永城地区生生不息的人们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红色资源。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地方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了普查,在党史重大事件发生地、在重要党史人物故居和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建造了许多党史纪念馆和纪念场所,以红色带动旅游,以旅游宣传党史,这种载体既有效地开发了党史资源,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休闲的过程中,受到了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很好。党史办公室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加强永城红色革命遗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加大人财物投入,收到了显著成效。一是2008年以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投入5000万元,对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和永城烈士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重建,对新四军抗大四分校、鲁雨亭烈士纪念馆、万楼战斗烈士陵园、太丘战斗革命烈士墓、万店烈士陵园、祝捷就义处、汤继山和武凤林烈士就义处碑、鲁雨亭故居等烈士纪念地进行整体修葺等;二是不断提高红色革命遗址资源的社会知名度。党史办公室与民政部门一道,先后投入1亿多元对其中的10处重要革命遗址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对1处河南省党史教育基地和8处永城市党史教育基地进行了命名,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为地方革命历史的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6月,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路海江莅永调研时,对永城市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遗址资源的教育功能,经常性的在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党史办公室配合市委及有关部门经常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共产党员、青少年等人群进行专题学习调研,亲身体会革命先烈曾经的英勇先进事迹,激发其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地社会效果。此外,党史办公室还与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合作开辟了永城红色景点一日游,涉及红色景点8处,并被市纪委列入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每年参观接受教育人数达1万余人。

40年的工作实践,使党史办公室和党史工作者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对党史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上,由过去单纯把自身看作是一个业务部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编写党史书”,转变到认清它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树立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用编研成果为现实服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新观念。二是在党史工作的指导方针上,由以前总是面向过去,埋头困在史料堆、资料库里搞征编,转变到走出书斋,面向现在和未来,发挥党史工作应有的战斗作用。三是在党史工作任务的摆布上,由以往征编党史资料为主,用一般性的史料服务现实,转变到在搞好党史资料征编工作的前提下,强化党史研究,用具有更加科学性的编研成果服务社会,推向社会。在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过程中,党史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由于党史工作成绩突出,2016年,市委党史办公室在每5年举办一次的全省党史系统表彰会上,被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命名为“全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

回顾永城党史工作近40年的风雨征程,我们充满欣慰,因为我们一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着市(县)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上级党史部门的精心指导!我们也深感自豪,因为在我们几代党史工作者辛勤劳作、顽强拼搏下,永城地方党史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我们无愧于时代!我们更倍感光荣,因为我们肩负着为党修史、资政育人的历史重任!展望未来,我们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局,以编著党史精品工程为核心,进一步做好永城地方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群策群力,竭思尽智,笔走龙蛇,写出更多的壮丽著作,使之长留天地之间,长留永城人民的心中,出色履行好承接辉煌昨日与开启美好明天的历史重责!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