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百年铸就辉煌路

发布时间:2021-5-21 17:23:0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0417

永党史

【阅读提示】

永城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永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永城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永城人民,励精图治,砥砺奋进,使全市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20年跨入全国百强县第65位。

沧桑百年,淬炼成钢。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永城市委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光辉历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对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磅礴力量,现把永城沧桑百年发展历程简述于下,以此向庆祝建党百年献礼。

星火燎原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永城人民多灾多难,除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盘剥外,这里长年是兵去匪来、匪去兵至,广大人民长期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永城人民为了生存,在20世纪初就多次与剥削阶级展开不屈不挠地斗争,广大农村普遍组织起了红枪会和穷人会,对欺压农民的土豪劣绅进行了殊死反抗。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点燃了永城人民的爱国怒火。6月初,永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号召响应“五四”运动,该校推举高年级学生韩子黎、吴秀松为代表,通知城乡各学校,在中华圣公会集会,并组成宣讲话剧团在全县各地演出,追求民主自由的新思想开始在永城萌芽和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永城的一些进步青年在外地逐渐接触到先进思想和中共党组织。1925年6月上旬,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至永城,由进步青年组建的太丘读书社在赵仁和王卓然等领导下,深入城乡广泛宣传和发动民众声援五卅运动,在永城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一大批爱国青年纷纷外出寻找报国途径,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其中陈育生、蒋一峰、侯镜如、盛税堂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成为永城籍较早的中共党员。1927年1月,中共永城县支部在县城第一小学正式成立,蒋一峰任支部书记。

中共永城县支部成立后,为了发动农民举行暴动以迎接北伐军,党支部经过近两个月的发动,全县改编红枪会会员成立4个军两万余人。1927年5月23日,永城县农民自卫军高举大刀、长矛、铁锨占领了永城县城,接管了反动当局的县政府。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统治的永城当局政治上更加腐败,致使劳苦大众更加贫困。永城不仅土匪蜂起,而且到处滥印纸币,军阀、奸商、流氓、土匪把社会和经济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被压迫阶级寻找革命道路的心情更加迫切,反抗的动力不断膨胀。

1928年春,在永城中共党组织的努力下,县农协开办了农民协会训练班,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了力量。随着全县党组织的发展,报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中共永城县委于1928年3月成立,由蒋一峰任书记,直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1929年8月,被反动当局拘押的共产党员蒋一峰从开封获释返回永城,在县城大隅口东以开织袜子铺为掩护,一方面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一方面召集党员开展地下斗争。到1929年秋,全县共产党员发展至200人。

1930年夏,因工作需要,蒋一峰调往开封河南省委工作,古邳县委组织部部长乔庆寰被徐海蚌特委派来永城担任中共永城县委书记。1930年底,乔庆寰策动敌县保安大队哗变未遂被捕,后解往开封,次年春被杀害。1931年初,徐州特委任命张宗孔为永城县委书记。在县委领导下,不到一年时间,全县党组织恢复很快,全县党员发展到300余名。

1932年7月中旬的某天,全县几万暴动农民一齐涌进国民党县政府,县长熊文熙被迫答应全部免去当年烟税,暴动农民翻出全部烟税册装上大车拉到崇法寺院一火焚之,让农民获得了切身利益。此后,党组织又领导了不同行业的暴动,进一步团结了基层群众,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拥护。9月29日,农民武装300余人举行火神店暴动,与国民党地方军警展开激战,因为寡不敌众,县委书记张宗孔壮烈牺牲,多名共产党员被捕,永城革命形势进入低潮阶段,直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间只有盛税堂独撑着永城地区党的旗帜。

抗日图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1937年11月底,在县城东关王卓然家永城中共党组织组建了“永城县抗日工作委员会”,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冬,西北军孙殿英部驻南京代表鲁雨亭返回家乡出任国民党永城县县长,永城中共党组织与国民党永城当局全面合作,于年底在县城第一小学成立了“永城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永城抗日宣传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38年5月12日,日本侵略军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进犯永城,在永城县城南店子的国民党军于学忠部第9师某团的一个连与其作战,日军被击毙87人、被打伤百余人,该连全部阵亡。接着,日军与鲁雨亭保安队发生战斗,由于力量悬殊,保安队员伤亡较大,不久被迫撤出战斗,永城县城即告陷落。

日寇踏进永城以后,在永城犯下了滔天罪行。1938年5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酂城庙会,造成无辜老百姓103人丧生、30余人伤残。日寇占领永城县城后,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到处狼烟四起。8月19日,在僖山村民被杀死120余人、受伤百余人。8月20日,在西十八里日军从天刚亮一直杀到晚上9点才离去,共杀害184人。9月15日,在太丘集造成300余人死亡。

日军占领永城以后,永城人民迅速掀起抗日怒潮,全县各地相继成立了永西、永东北、永东、永东南、永西5个抗日学生队。同时,以抗日为幌子的各类地方武装纷纷兴起。8月,鲁雨亭抗日游击队在芒砀山成立,到10月底,该游击队由17人发展到40余人。

1939年1月23日,新四军游击支队领导机关进驻永城西南书案店,3月豫皖苏省委成立。同年8月,经中原局批准,撤销豫皖苏省委,成立豫皖苏边区党委。

永城沦陷后,永东北的盛税堂和萧县党组织取得联系,于1938年10月成立了中共永东支部。1939年4月,中共永城县委正式成立,书记寿松涛。至1941年5月,县委书记先后由李霁明、萧伟、谢邦治、王长俊、姚克、胡天禧担任。

1939年4月的一天,永城抗日武装学生大队在大盛营成立;7月,永城县抗日武装学生大队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独立大队;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独立大队近400人由寿松涛带领全部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3团3营。8月18日,鲁雨亭动员芒砀山抗日游击队966人归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鲁雨亭任总队长。1总队连续对日作战,先后击毙日军佐野联队长、板木什平少尉以下日军官兵数百名,所部发展到2997人,半年多时间内成为新四军第6支队中战斗力最强、击毙日军最多的主力部队。

1940年4月1日,鲁雨亭率领1总队机关200余人在数十倍日军包围中,血战一天,在重创日军的同时,鲁雨亭及以下官兵大部阵亡。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恶化,12月12日凌晨4时许,豫皖苏边区发生耿、吴、刘叛变事件,使新四军第4纵队损失近2000人和相应的武器装备,不少地方区乡政权相继变色,导致兵源、粮源、财源都发生了极大地困难。

1941年1月新四军4师成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顽和抗日斗争,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活动空间被迅速压缩。5月,新四军4师在国民党和日伪的共同挤压下,部队损失严重,根据地进一步缩小,被迫奉命先后分两批转移至津浦路东,中共永城县委、县政府也随军转移。但是,为了继续坚持党的工作,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6月9日,刘笑萍、丁明道、杨伯勋潜伏下来,组成中共永城地下县委,刘笑萍为县委书记,他们相继打入伪政权各级组织,继续开展党的工作。1942年8月,成立中共永城中心县委,书记丁明道。潜伏期间,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很多同志牺牲在地下战线上。

1944年8月15日,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率主力誓师西进。9月初,中共永城县委、县政府正式成立,县委书记王光宇,县长鲁禹道。县委成立以后,积极开展敌后工作,促使大量伪军投诚,大大削弱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新四军4师立即筹备解放永城县城的战斗。8月27日至29日,经过激烈战斗,全歼日伪守军,永城县城获得解放。9月21日,驻扎在永西酂城一带的伪第四方面军第18师5000余人,在师长杜新民(中共党员)带领下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二军”。至此,被日伪占领8年的永城全境重新回到人民怀抱。

无私奉献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当局立即实行独裁统治,迅速抢占我解放区,大量屠杀革命群众。1946年8月全国解放战争拉开序幕。为了迟滞国民党军进攻,8月10日至19日,雪枫县委组织县区乡干部和民兵万余人破毁东起萧县黄口、西至砀山县李庄长达18公里之铁路。此后半年时间内,永城广大军民与国民党独裁当局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其间全县数千革命军民被国民党军队和地方还乡团残酷屠杀。

1945年10月25日成立中共华中中央分局和华中军区。10月29日,成立苏皖边区政府,原津浦路西地区(即抗战时期的豫皖苏区)属华中军区第八行政区,辖永城、夏邑、宿县、萧县、蒙城等8个县。国民党于1946年七八月间大举向苏皖边区进攻,并抽调大量部队赴冀鲁豫战场作战,使冀鲁豫第六行政区(即水东地区,亦称睢杞太地区)、华中第八行政区(即苏皖边区)沦为敌后。10月19日,中央决定将华中第八分区与冀鲁豫第六分区合并,恢复抗日战争初期的豫皖苏区。12月10日,在杞县刘寨战斗后,部队撤到平岗集进行休整,将苏皖第八分区改为豫皖苏第三分区,以原有武装为基础回原地恢复解放区。从此,豫皖苏地区的革命斗争走上了新的阶段。

1947年1月,豫皖苏第三分区的永城地方部队率先打回永城,对国民党小股部队和还乡团给予坚决打击,逐步建立了一些基层组织,重新恢复了广大群众的革命信心。8月,豫皖苏第三军分区指战员在回师永城途中,雪枫(永城)县委重新组成。在此后一年时间内,地方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杀,国民党军队被赶出永城,直至淮海战役前夕,永城全境成为名副其实的解放区。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爆发,经过两个多月的惨烈战斗,最终人民解放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余人。其中在永城陈官庄地区的歼灭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各兵种262150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从战略上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期间,永城人民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地方部队和民兵全力以赴配合大军歼敌,多人在战斗和支前中伤亡,为战役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1919至1949年的30年间,永城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付出了巨大代价,革命志士前仆后继、英勇献身,数万人投入革命洪流,万余人血洒革命路上。前六任县委书记蒋一峰、任训常、乔庆寰、张宗孔、盛税堂、刘屏江相继为革命牺牲,在豫皖苏边区的土地上涌现了彭雪枫、鲁雨亭、祝捷等全国著名英烈,他们为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我们将世代铭记!

艰苦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永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开始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的探索。经过艰苦创业,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49年10月至1952年开展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运动,为大规模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起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县委于1950年5月、1954年5月、1955年4月先后召开3次党员代表会议。1956年6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永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全县时有党支部393个、党员7179人。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国民经济连续3年出现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60年9月,中共开封地委开始纠正永城县1958年至1960年的“左”的错误,通过民主补课运动,调整了县委领导班子,整顿了党的各级组织;到1965年底,全县经济和政治生活逐步走上正轨,党支部增加到645个,党员发展到9680人。

1966年5月至1976年9月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在政治体制上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干群思想长期处于紧张惶恐环境之中,但广大干群对中共中央的绝对领导从没有怀疑、怠慢、动摇过,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依然十分高涨。除政治运动外,通过学习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使全县做好人好事和比、学、赶、帮、超的社会氛围普遍形成,农业、工业都得到了一定发展,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的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党员干部中贪污腐化等违法违纪案件极少发生,基层偷盗和民间犯罪行为显著减少,群众思想相对淳朴,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依然是政治运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项改革开始酝酿和探索。中共永城县委领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励精图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永城县委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实行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1981年4月9日至13日,在中国共产党永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共永城县第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步入正常轨道。1984年1月,永城开始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乡建制。5月,在县级机构体制改革中,县委按照干部“四化”标准,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和优秀知识分子到领导岗位上来,改变了领导班子的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素质。1987年以后,永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统筹利用各种资金,不断加大对农业和二三产业的投入,积极改变生产条件,采取多项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对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三大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6年实现了百万人民梦寐以求的撤县设市的愿望,翻开了永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推动了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同步建设,顺利实施了城市搬迁。

1997年永城摘掉了贫困县帽子。此后,全国小麦“一优双高”开发现场会连续4年在永城召开,被国家确定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私营经济得到振兴,食品工业产业链基本形成,2005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永城)面粉城”称号。国有大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永煤集团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河南神火集团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逐步形成了能源轻工产业链。2005年以后,农民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全部免征,农民种地实现了“零税负”。2006年开始,永城市委全力打造“汉兴之地,面粉之乡,能源之都,生态之城”四张名片,推动了永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更好更快发展。2009年以来,城市建设先后实施“四城联创”“六城联创”,使东西城区面貌显著改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群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永城市工业集聚区建设在侯岭乡拉开序幕,经济模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二、三转换为2012年的二、三、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铸就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永城市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到2020年底,全市建有基层党组织1859个,党员发展到47971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广大党员已经成为各条战线名副其实的先行者和引路人,成为践行各项事业的中流砥柱,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2年以来,永城人民紧跟市委步伐,打响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到2020年底,全市农业生产稳步推进,粮食产量连年丰产;永城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基地,年加工能力15亿公斤以上。永城经济开发区成为永城的核心工业基地,是省级四星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各类工业企业8000多个,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永城商务中心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各项配套设施日趋完备,2020年升级为河南省四星级。城市建设一体两翼同步推进,东城区高品位建设规模迅速膨胀,西城区已经建设成为永城市现代化副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56平方公里。2020年,永城进入全国百强县第65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7.04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7.7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4.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50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912元。

永城,这个河南最东边的革命老区,历经百年淬炼,目前已由全国知名贫困县嬗变为全国百强县。到2020年底,永城市已经获得众多“国字号”称号:中国(永城)面粉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幸福感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国产业能力发展百强市,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最具优势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芒砀山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创建为全国4A级红色旅游景区,日月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历经百年淬炼,老区浇铸成钢;勇立改革潮头,再创时代辉煌。回顾百年历程,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发展,我们充满向往。在庆祝建党百年诞辰的重要时间节点,勤劳智慧的永城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正确路线引领下,在永城红色革命精神的激励下,正在谱写中原崛起的绚丽篇章和共铸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砥砺奋进、扬帆远航。不久的将来,一个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在豫东大地上屹然崛起!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