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部分城镇和村落的由来及演变

发布时间:2014-3-18 10:53:0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6390


    
   永城的由来

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割彭城(今徐州市)、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至今已1400周年。县城始置于今西城区东北一公里许古城赵庄,唐武德五年(622年)将县城迁至马甫城(今西城区城关镇治所)。但是“永城”因何而得名呢?自古至今有三种不同说法:
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青年》连载的《河南省县名由来》,写“永城县”道:相传,隋炀帝开挖汴水(时称通济渠),沿岸筑城,永城为其一。因城址较高,屡遭水击而不破,故名永城,取永远为城之意。由此又传出:今西城区大隅口(中山街和解放路交叉口)为无影山云云。
 (二)永城当地编故事:隋炀帝杨广坐龙舟去扬州观琼花,来到当地见很多地方都被水淹没,只有一座城市没被淹。隋炀帝脱口而出:“此乃永城也。”
 (三)当代考古专家、甲骨文学者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第八章第八节中写道:“殷纣王于十年(公元前1065年)率军东征人方(位于今苏北、鲁南一带),途经芒(今永北陈集镇东小城子)、酂  (今永西酂城)及攸地之永。次年从人方回,经攸侯鄙(一说“喜”)及酂西去”。陈先生并注明:“攸地之永,即今永城”。1988年2月24日,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苏苑在给永城县志编辑高思廉的复信中也明确指出:陈梦家在书中所说:“攸地之永,即今永城是可信的”。此说则认为早在公元前1000余年即有攸地之“永”,即今“永城”之“永”矣。
 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我们来加以辩证分析。第一种说法不仅经不起推敲且不合历史事实。一则刚建县城怎么能知道“屡遭水击而不破”,且开始县城并未建在马甫城而是建在东北隅的赵庄,12年之后才迁至马甫城(今西城区)。今西城区筑在隋堤之上,隋堤即公元605年始杨广令百万民夫开挖的通济渠(后称汴水)大堤,新筑的大堤是不可能建城的。实际上也是永城建县12年之后才从今古城赵庄迁至该地马甫城的。至于第二种说法实际上是第一种说法的翻版。查隋炀帝三次巡游江都(今扬州市),第一次在即帝后的第一年即公元605年,第二次在610年,第三次在616年。他在后来被称为永城的地方停留并开口说话无史可查,再说他荒淫残暴只顾游乐,哪管何处水淹与否,即使他说了此话当是指古汴水北岸的古城赵庄,天子的“金口玉言”谁敢动,怎么可以在12年之后又移县城于河的南岸马甫城呢?而第三种说法系今专家之言。在甲骨文中现有永城的“酂”、“芒”、“永”三字为证。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月版)载:“攸侯喜:商末诸侯(见殷墟甲骨文)。有学者认为攸国在今河南省永城南,安徽省宿州西北。攸侯喜曾与商王(纣)一起讨伐人方。”所谓宿州西北,即今濉溪县西南和永城相邻的古城寺、岳集等地一带。建国前今濉溪县城还是宿县(今宿州市)下辖的口子镇。由此足以说明,当今永城这个地方早在公元前和今相邻的安徽濉溪一带有个诸侯国——攸国,其中有国王攸侯喜,曾协助殷纣王讨伐人方。攸国之地有“永”。正因如此待公元610年建永城,系沿用原有之“永”地而得名。此种说法既有史可查又比前两种说法把永城的历史向前推至少1765年。
  镇村落由来

  城关镇
  城关镇:今永城市西城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以前名曰:马甫城,同年永城县署从古城赵庄迁此。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称,一度称太丘镇。清代在此建太丘书院。1945年1月,为纪念抗日名将彭雪枫为国捐躯,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同年9月县城解放,成立雪枫市。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称中山镇,次年10月,县城解放,在县城设城厢区(后改名城关区),1949年始称城关镇至今。西城区东北隅的宋代崇法寺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城关镇内作为1388年的古城,很多古建筑如丁牌坊、王牌坊、城隍庙、黑学、黉学、魁星楼、古城墙、城里狮子城外头、南海寺等等均不复存在,仅“相让胡同”和“秀才营”还依然沿用原名。
  相让胡同:相传明代永城城内练家和汪家相邻,建房时为争一墙之宽,练家向在京城做官的练国事(都堂)写信让其干预,练国事见信后,写诗回复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练家见诗主动让出一墙。汪家看练家如此高风格,也主动让出一墙,于是就形成了一条胡同。成为民间佳话和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著名典故。
    秀才营:今劳动街偏西向南的文萃街中有一胡同,名曰:秀才营。据说:在明清两代因此胡同的读书人颇多,考中秀才者亦较多。还有一说,秀才营中有一家人与主考官相交甚笃,有一次主考主动上门询问可有子弟考秀才。此人说:我家子孙学识浅薄,写“丁”字都不知钩勾。于是此年考试卷子凡写“丁”不钩勾者皆中了秀才。当然,此说为讹传。
  曹庄:在古城东南3公里,一因居此村曹姓多,二因宋代武惠王曹彬的七世孙曹忠迁此居住。现曹忠墓就位于曹庄东。据传,该村曹氏族人均为曹彬、曹忠后裔。
  芒山镇
  山城集:位于市东北30公里,现是芒山镇政府所在地。它北依芒砀山主峰,南临保安山,东傍僖山,西靠铁脚山和夫子山,处于芒砀群山环抱之中。此处春秋时期为宋砀邑,秦代先后为砀县、砀郡治所。刘邦曾一度为砀郡长、“将砀郡兵”,现尚残存古城墙约500余米。因保安山的南山头、北山头和其东的立山头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古代曾称“凤凰城”。据传,唐代薛仁贵征东,“一马扑到黑风口、三箭射到凤凰城”就指此地。唐代称保安镇,清初改称清努镇。1940年4月1日,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率部在山区抗击日本侵略军壮烈牺牲,山城集改称雨亭集。建国后仍称山城集。
  柿园:位于山城集保安山南麓,传为梁孝王陵守冢人的后裔,因植柿树多而得名。北齐时,在其南部曾设安阳县治所。自古至今,每年春季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三十日,逢泰山奶奶庙(在保安山南山头)香火庙会,豫皖苏鲁交界地区商贾云集柿园,现主要为物资交流大会。自20世纪90年代末始,每逢农历十月初五至十五又开始在此举办秋季物资交流大会。近年来,每年参加庙会者超过200万人次,到芒山旅游者在100万人次左右。
 丁窑:芒山镇西丁窑村系汉代建村。汉高帝刘邦为陈胜墓“设三十户守冢”,此村即为守墓人的后裔。
 僖山村:芒山镇东1.5公里的僖山脚下有僖山村。僖山因战国时代宋僖公葬于此山而得名,村因山而得名。1986年夏僖山墓出土一套西汉梁国国王金缕玉衣。
  李黑楼:位于芒山镇山城集西南隅之黑风口外1公里处。1940年4月1日,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总队长鲁雨亭与日本侵略军激战于芒砀山区,最后在此村壮烈牺牲,现该村立有“鲁雨亭殉难处纪念碑”。
  朱大厂:在山城集东南,东与安徽省萧县为邻。朱姓系明朝从安徽洪河集迁入,因有一姓朱的大厂官而得名。旧时该村为响马聚集地,现盛产红富士苹果和棉花。
  窑山集:在山城集西北隅,王引河左岸。分前窑和后窑,因村依山建窑烧制陶器而得名。所产黑陶缸驰名,有千年以上历史。
  酂城镇
  酂城:位于市西24公里,酂城镇政府所在地。商代为酂邑,秦代设酂县,两汉袭之,现有古城墙残存。酂城西汉属砀郡,东汉属豫州沛国。三国魏,酂县属谯郡(郡治在今亳州市)。东晋将建平、临睢、太丘三县并入酂县,仍属谯郡。十六国因之。北魏酂县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酂县,属谯州。隋大业六年(610年)置永城县,至唐宋金元,酂县和永城一直并存。金末兴定五年(1221年)升永城县为永州,酂县隶属永州。元代至元二年(1365年)酂县废,并入永城县,建国前多称酂县城,后称今名。酂城东南隅有造律台文化遗址,镇东千米有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侯氏所建石桥一座。汉高祖刘邦开创汉室,分封功臣,丞相萧何“功序第一”,“封于酂”,即此地。萧何故宅、萧何祠、萧何墓直至清康熙时尚存。现萧何造律台依然被保护,曾经为古太丘(永城)八景之一《酂台晓晴》。酂城周围有南萧庄、萧竹园、萧楼等近10个村庄的萧氏族群皆传为萧何后裔。
  韩楼,位于酂城东1公里,因韩姓在此立村有建楼者而得名。村东一座高大土冢,1973年春发掘为四墓合茔的大型东汉墓葬,计29个墓室。门楣、门扉、墓墙上雕刻有二龙穿璧、朱雀、铺首衔环、双龙嬉戏、伏羲女娲,珍禽异兽、羽人升仙图等汉画像石,犹如地下艺术殿堂。
  王油坊:位于酂城西3公里,该村因王氏在此开油坊而得名。村东400米处原有3米多高的土台,后逐渐推平。1977年发掘出房基11座、灰坑25个、墓葬14座,并获大量陶、石、骨、蚌器,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太丘镇
 太丘:位于永城市西北20公里,为太丘镇政府所在地。周武王时曾在此立太丘社。春秋时名犬丘,西汉置敬丘侯国,东汉设太丘县。东汉时循吏陈寔为太丘长,据传“梁上君子”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晋代太丘县废并入酂县之永地,故永城曾以“古太丘”称之。村西有太丘县城遗址,村东有陈寔庙,《陈庙霜松》为古太丘(永城)八景之一。
 褚张庄:地名来历不详。1948年12月7日,国民党孙元良兵团之第四十七军第一二五师残部2500余人在陈官庄地区突围至太丘东北之褚张庄一带,遭我豫皖苏三分区第36团等部截击,俘敌师长陈士俊以下1600余人。现此处立有太丘阻击战烈士纪念碑。
 陈集镇
 陈集:位于永城市北10公里,为陈集镇政府驻地。原名陈家集,后简称今名。
 小城子:位于陈集东南2公里。春秋时为芒邑,秦代和西汉在此建芒县,东汉时芒县改为临睢县,西晋废并入酂县之永地,现仍存旧城遗址,故名。
 汉陈:在陈集西2公里处。原名旱道口,因村民陈姓多,建国后改此名。
 丁集:位于陈集东南3公里,明为丁家集,清称李氏店,后称今名。1945年10月至次年8月,我华中八分区在此和刘河乡郭洼开办建设中学,培养千余名革命干部。
 刘河乡
 刘河:位于市东北近20公里,为刘河乡政府驻地。原名柳河林,明末刘姓迁此改今名。2006年刘河大型煤矿建成投产。
 孟集:在刘河东北2公里,东临安徽萧县境。明初建村名安民集,后称今名。
 张庙台:在刘河东南2公里。明初张姓依庙台建村,故名。1949年1月6日,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在此村外击毙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兼新五军军长邱清泉。
陈官庄乡
 陈官庄:位于市东北22公里,陈官庄乡政府在村南永徐公路南侧。该村曾称耿梨村、韩双庙。清初此村出一贡生名陈鲁官(又说始为陈庄,清末出一秀才陈汝秀当了官),故更现名。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国民党杜聿明集团指挥部即设此村,现旧居犹存。村南有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
 沙土刘集:位于陈官庄西2公里,原名刘集,因周围多沙质土壤,故更今名。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军队残敌被全歼于此村,淮海决战胜利结束。
 茴村镇
 茴村:位于市东北15公里,茴村镇政府驻地。原名棫村集,“棫”是一种灌木。有人不认“棫”字念成了“回”。明末因政府对回民采取打压政策,当地人避讳“回”字,遂把“回村”改称茴村。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皮毛市场极为驰名。
 吕店:位于茴村西南3公里。明代吕姓在此设店铺,故名。清末曾称甘雨店,后仍称今名。
 苗桥乡
 苗桥:位于市东21公里,乡政府驻地。相传宋初苗氏在此立村建桥,时称苗村桥,后简称苗桥。此村物产大白菜,素有“苗白”之称,为永城特产。
 大新庄:位于苗桥南3公里。清初黄氏迁此立村,称黄新庄,后改今名。新庄煤矿为永城大型煤矿之一。
 高庄镇
 高庄:位于市东13公里,高庄镇政府所在地。原名高庄寨,后简称此名。高庄酥梨远近驰名。该镇地下煤藏丰富。
 葛店:位于高庄东南与安徽濉溪县相邻,原名永安集,后有葛家店铺,清末更今名。村西有煤矿,是永城较早煤矿之一。
 车集:位于高庄西南和市东城区相连。明初此地有大雾庄、小车庄、坟台村东西并列,后连成一村又逢集市,始名车集。清咸丰年间,捻军小领袖李月系此村人。现为永城煤炭产地之一。
 薛湖镇
 薛湖:位于市北22.5公里,为薛湖镇政府所在地。原名召留村。世传唐代薛仁贵征东曾在此湖边卸盔甲休息,因称薛里卸甲湖,又称薛家湖、薛家寨,后简称薛湖。
 洪路口:位于薛湖西3公里。原名兴路集,后洪姓兴起,又系交通路口,改称洪路口。
 侯寺:在薛湖西北3里处,原名召留寺,明初侯姓迁此改今名。
 侯楼:在薛湖东南3公里,明初侯姓来此建村有楼房,故名。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侯镜如(原名侯心朗)的故里。
 侯岭乡
 侯岭子:位于永城西城区东南9公里处,原为侯岭乡政府驻地(1998年迁至东十八里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山西省高平县建宁村侯氏迁民来此,在湖地中的南北高岭上建村,始称侯家岭、侯岭寨,现称侯岭子,简称侯岭。
 柏山:位于侯岭南8公里处,原高海拔46.9米,系芒砀山脉向东南延伸余脉,因山上多柏树而得名。战国时宋人在此山得玉向宋戴公五世孙乐喜(字子罕)献玉,子罕不受拒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此山青石60年一变玉,又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游此山赋诗一首《题柏崖山》。现由于开山取石几乎削平,山东麓有村柏山集。
 李口:位于侯岭南7公里处,系浍河与界沟交汇处,明初李姓在此建村摆渡,原名李渡口,清末简称李口。
 二郎庙湖:侯岭村西,清代之前曾称焦州湖,因在湖中建有二郎庙,故名。西汉时曾在此置建成侯国,吕后(吕雉)之兄吕释被封此国,国都毁于何代不详。建国前有一年冬天某日早晨上雾,曾经呈现城市幻影。永城至今尚流传“二郎庙湖上大雾——现成(城)”的俗语。上世纪三十年代,侯岭子文人侯良佐(国楹)目睹此景曾吟《二郎湖畔吊焦州》:“后人无处觅焦州,唯有二郎水一湖;大雾弥漫现幻影,遥望城堡近却无。”呼庄诗人郭捍城也有《咏二郎湖》诗一首。现在二郎湖已成为永城市新兴煤化、食品等工业基地。
 大王庄:位于侯岭西约3公里,来历不详。邻近的张庄、赵楼、孙楼、程庄均有铁矿,远景储量404.2万吨。
 谢酒店:位于侯岭西北2公里的永宿公路两侧。清代康熙年间(1690年),该村农民谢应明拾600两遗金尽还失主,失主愿分半酬谢,谢公一毫莫受,失主因此携酒肉前来村答谢,由此把村名十里堡改为谢酒店。清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知晓后,为崇尚谢应明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遂亲自撰文“还金闾”并立碑一通。现此碑尚存,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呼庄:位于侯岭东4公里,其东和南与安徽濉溪县接壤。北宋呼延赞官居大名府都巡检,卒后葬于此,因称呼家庄,后又称义勇集、义勇镇。民国至今仍以“呼庄”称之。清代捻军小首领冯震(绰号老捶手)即呼庄人。现有人误称为“胡庄”。
 张菜园:位于侯岭南6公里。明洪武年间,由于黄河泛滥和军事战争、瘟疫等原因,导致人口锐减,明政府决定从从山西大量迁移人口入河南,永城地区人口多为洪洞县迁入。当时,永城东南部地势偏高,受黄河影响较小,土地肥沃,受到移民认可。张菜园的张姓是与冀小楼的冀姓、邰庄埠的邰姓为一家分出三兄弟分别繁衍而来。原张菜园现址东南还有郑姓小庄子,后因多种原因逐渐萎缩直至消失,后来被张姓接管。张菜园原与冀、邰两姓形成犄角之势,并不断有人口外迁繁衍发展。张菜园历史上以种菜闻名,清为张菜园寨,现名张菜园村。
 黄口乡
 黄口:位于市南16公里,黄口乡政府驻地。浍河南岸,西临白洋沟,原名薛曈桥集。清代黄姓迁此,又系水陆交通要道,改称今名。
 响泉赵楼:在黄口南1公里,浍河南岸,与安徽涡阳相邻。原名柘树村,因清初赵姓兴旺改称赵楼,又因邻近浍河中响泉,故名“响泉赵楼”。
 陆楼:在黄口北5公里。清朝时曾建有6座土楼,故名“陆楼”。皇沟御酒系列驰名中外,永城酒厂总部设在此村。
  双桥乡
  双桥:位于永城市西南9公里,大涧沟穿村而过,因该村在大涧沟上曾有两座石桥,故名。
  大碱荒:在双桥北1.5公里。明代末年李姓迁此建村,因盐碱地多,一片荒凉取名李碱荒,后村东南建小碱荒村,遂更今名。该村盛产酥梨,可与砀山梨媲美。
  新桥乡
  新桥:位于永城市南14公里处,浍河右岸。古称费亭,东汉曹腾封费亭侯。后其养子曹嵩和孙子曹操皆袭费亭侯。曹操一生曾先后五次回故乡费亭筹练军马,现有点兵校场旧址,邻近前刘营、后刘营等村皆因曹操屯兵营盘而得名。该村清代曾建有浍滨书院(又称曹植书院)。费亭因位于浍河南岸建有石桥又称费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修砖桥,渐称今名。现建有新桥煤矿。
 胡道口:位于新桥西北2公里,浍河南岸。明代建村,相传明崇祯年间该村有一匹胡郡马,又为交通路口,故名。
 荣庄:位于新桥西南2公里,原名蒋楼,后荣姓兴旺,改称今名。
 老孙庄:位于新桥北4公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为县委重点工作村。1982年县科委曾在此村培育出“永城优质系列76194号”棉花新品种。
 马桥镇
 马桥:位于永城市西南20公里,是马桥镇政府驻地。村建在包河两岸,河上历代有桥,始名马村桥,后简称马桥。清代1862年捻军将领苏荃领兵驻马桥,僧格林沁带清军围困该村,激战33天,苏突围被俘遇害。
 桐沟集:原名大士店集,因临近桐沟,改称今名。
 裴桥镇
 裴桥:位于永城市西南23公里处,为裴桥镇政府驻地。南临包河,原名三家村,明弘治年间,因裴姓重修塔岗桥,更名裴家桥,后简称今名。1948年11月3日,邓小平、陈毅、张际春、陈赓等来此村,召开了豫皖苏三分区淮海战役支前会议。
 书案店:在裴桥西南4公里,原名落鞍店,因地形如书案,更今名。1939年初,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师前身)司令部驻此。司令员彭雪枫为度春荒在此卖马,至今传颂。
 苏平楼:在裴桥西南5公里,因清代时苏姓人经商颇富有,平顶楼房较多,故名。清末捻军黑旗总旗主、顺天王、回民苏天福为该村人。
 和顺:在裴桥西北5公里,浍河南岸。元初建村,先后曾称丈八集、扎市集、扎巴集,清末改称此名。
 夏桥:在裴桥西北5公里,原名吕龙沟,清初夏姓在村西吕龙沟上建一石桥,更今名。
 万楼:在裴桥南2公里,来历不详。1941年4月6日,我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三十四团一营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万楼,少数人突围,多数指战员壮烈牺牲。现该村南地立有万楼战斗烈士纪念碑。
 李寨镇
 李寨:位于市西南25公里,李寨镇政府驻地。原名李庄,后村围打寨,清咸丰年间改此名。抗日名将彭雪枫领导军民开挖的新四沟从此村一直到皖北涡阳县的新兴集,现该村新四沟岸上有重立的新四沟碑。
 麻冢集:位于李寨南4公里处。来历一说:麻氏死后葬此,故名;来历二说:因历史上地势低洼,多产自然生桑科植物——黄麻并形成交易集市而得名麻种集。新四军第四师曾在此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李家:在李寨东南5公里,来历不详。1939年4月至1941年春,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吴芝圃)驻此,并创办了豫皖苏边区抗日联合中学。
  大王集乡
  大王集:在市西南17公里,浍河南岸,该乡政府驻地。原名练氏村,后王姓增多,且逢集遂改今名。
   卧龙乡
   侯庄:在市西南30公里,来历不详。在侯庄新居民点为乡政府驻地。该乡原名洪福乡,因有洪福寺得名。洪福寺来历因附近财主认为清剿灭捻军的将领僧格林沁(僧王)带兵平定了捻军之乱,保护了地主阶级利益,闻信僧王在山东曹州被捻军所杀,因感恩僧王而建庙塑像纪念。因有贬低捻军嫌疑,20世纪80年代该乡依据境内有卧龙沟流驶,故改今名卧龙乡。
  浑河集:在乡政府西北5公里,和皖北亳州相邻。原名找子营,因北临浑河,明末更此名。明代万历年间,据永城而反的刘超为此村人。清末,为捻军聚集地之一。
  铁塔:在乡政府东南2公里,原名大赵庄,因现代村西建铁塔,故改今名。
  龙岗乡
  龙岗:在市西32公里,龙岗乡政府驻地。始名龙亢,东汉时建龙亢县,晋代属酂,隋时划入永城。因地处高岗,形如巨龙俯卧,故名。该村西南隅有孔子先代墓林。1996年春,西城区西关外出土的孔子先代故里碑也镌刻着:“墓在邑西南龙亢县”。民国初年称龙岗,此乡盛称辣椒。
 华佗庙村:在龙岗北约3公里,原有华佗家庙,为三国时名医华佗故里。
 回民刘庄:在龙岗西南1公里,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永不留回”的结局,当地回民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一直称刘庄,建国后才公开亮出“回民刘庄”的村名。
万店:龙岗北2公里处,为汉魏名将夏侯婴、夏侯惇出生地,后因有万姓开店,故名。
 酂阳乡
 酂阳:在市西16公里,酂阳乡政府驻地。“酂,周代地方组织之一,百家为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故酂阳古代曾设驿站、邮舍,曾称酂阳铺、酂阳集。
 黄盆厂:在酂阳北约6公里,原名张厂,后因村民多烧制陶器黄盆,改此名。
 马牧乡
 马牧:位于市西23公里,马牧乡政府驻地。马牧得名有二说:一曰,此村曾经是明末永城名门望族丁家牧马的地方;二曰,村有马墓,“墓”“牧”同音,人们叫做了“马牧”。
 两口:在马牧西南5公里,原名王土楼,明末改称两界口寨,现简称两口。
 歧麦口:在马牧东北4公里,歧河北岸。相传其麦田小麦多双穗,又因村临歧河一路口,故名。
 丁老家:明代丁氏来此建村得名。明末兵部尚书丁启睿和近房叔两广总督丁魁楚皆为此村人。
 顺和镇
 顺和:位于永城市西北15公里,原名埋头集又称买头集,现为顺和镇政府驻地。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等七国发动叛乱,汉景帝命周亚夫为大将平定叛乱,斩吴王刘濞首级埋此地,故名埋头集。当地人认为不吉利,清末取“昌平”、“永泰”之意,改村名为顺和。
 赵庄埠:在顺和东南5公里,明代赵氏来此庄埠(高地)台上建村。捻军黑旗旗主赵浩然(时人称赵老浩)系该村人。永城至今尚有“赵老浩的旗——单甩”的歇后语。
 蒋口镇
 蒋口:位于市西北5公里,蒋口镇政府驻地。村坐落沱河东岸,因蒋姓在此河口摆渡为生而得名蒋河口。现简称蒋口。
 骨堆集:在蒋口东南2公里,原名西凌村,后因西北隅有汉墓群,出土很多人尸骨,遂被人们称其为骨堆集。
 宋刘庄:在蒋口西北约3公里,原为宋庄、刘庄两村,相距百米。1938年底,日军在此设据点,村毁人亡,幸存者合成一村而得名。
 马楼:在蒋口东南6公里,南临沱河。原名孙楼,后马姓兴起改此名。在村南沱河北岸1公里,有明代兵部尚书王三善墓,相传村西有其爱妾苏三墓。
 十八里镇
 十八里:位于永城市西9公里,十八里镇政府驻地。原名兴让集,后因距县城西18华里,改名为西十八里。1938年8月20日,日军来此村大屠杀,计杀平民百姓184人,在村北集中掩埋多人,被称做“万人坑”。
 柘树集:在十八里西南3公里,明代建村,因柘树多并逢集而得名。清末美国人曾在此建基督教堂,村东二里许有战国棘亭旧址。
城厢乡
 大戚庄:位于永城市北1公里,城厢乡政府在该村邻近。原名城郊人民公社(乡级),1983年地名普查,因同一地区,乡级政权不得重名,次年永城的城郊乡改为城厢乡。该乡被城关镇分为城北、城南两部分。
 张厂:在西城区西南2公里。明代明太祖洪武二十八(1395)年,该村张麒之女被选为燕太子(朱高炽)妃,后为明仁宗皇后,张麒被封为彭城侯、惠安伯,其子张昶袭彭城侯、惠安伯,所在村被改为张厂,村西北有张家墓林,人们称为皇亲林。
 条河乡
 条河:位于永城市东北40公里,条河乡政府驻地。原名一条脊,明洪武年间,山西迁民于此地,几家友好建房相邻一致为一条屋脊,故名。又因该村西有条碱河,解放初始改名条河。
 牌集:在条河西南4公里,原名邵伯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村民易汝汉建牌坊,改名牌集。
 潘道口:在条河东北1公里,和皖北砀山相邻。相传明代礼部尚书沈鲤自徐州至商丘修一条路,名“沈堤”,沿堤30里设一道口,此处道口有潘姓居住,故名。
演集镇
 演集:演集距西城区8公里,东城区坐落于此镇,演集镇政府驻地。演集原名新民店,因该村戏班演出驰名,清代改名演艺集,后简称今名。
 丰庄:在演集西2公里,此村多丰姓,故名。丰庄栆干,加工技艺独特精巧,驰名中外,明代始列为贡品。民国三年(1914年)曾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展销。
 李林:在演集北1公里,原名时庄,明代该村李支扬被封为文林郎,任山东曹县知县,于是该村更名为李林。
 天齐庙:在演集西2公里,相传唐代在此建庙,内供“东岳天齐黄飞虎”塑像,始称东岳庙,清末改今名。
 梁油坊:在演集北2公里,明代梁姓迁民在此开油坊,故名。
                           
                                                             ——文章来源:党史办公室《厚重永城》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