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综述发布时间:2014-5-12 17:11:25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8757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综述
张 震
回忆往事,缅怀先烈,简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豫皖苏进行抗日斗争梗概,以示纪念。
誓师东征 , 创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九三八年夏,日寇先后陷我蚌埠、徐州、开封。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郑州、洛阳、武汉吃紧,中原战局告急。国民党三十万大军不战而退,为掩护其逃跑,企图以黄水阻敌偏安, 竟不顾人民死活,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使豫东、皖北数十县尽成泽国,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惨遭浩劫。在国民党的军政人员溃逃之后,汉奸、土匪、地主、豪绅、国民党的失意军人等,利用国民党军队撤退时遗弃的武器弹药,拉起了一股又一股武装,成立了一个又一个组织。什么维持会、良民区、自卫团、“游击队”(群众称他们为杂八队,或呼隆队),三里一个司令,五里一个队长,还有自封委员长等,名自繁多,不一而足。日寇的烧杀淫掠,汉奸的为虎作伥,杂八队的打家劫舍,使豫皖苏三省边界地区一片混乱,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五月,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中原的战况指出:徐州失守,以后,河南将迅速陷入敌手, 我应准备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华中各地方党委要动员城市中大批学生、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党员到农村去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区。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河南省委将豫东西华县的自卫军,在西华特委书记沈东平同志领导下,组成“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 由胡晓初任指挥,屈申庭、侯香山任副指挥,沈东平任参谋长,并得到秘密党员西华县长楚博的支持,曾渡过黄泛区深入敌后打击日伪;沈东平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其他同志继续率领部队返回河西与日寇对峙。在睢县、杞县、太康组成由吴芝圃同志领导的“豫东游击队第三支队”,在敌后展开了游击斗争。为加强其力量,一九三八年七月,由省委在豫南确山组成一个连,称“肖大队”,由肖望东同志率领,进入睢、杞、太地区,配合吴芝圃部活动。 一九三八年九月,周恩来、叶剑英同志指示河南省委:要将领导重心转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当时豫皖苏地区,包括豫东十三个县、皖北八个县、苏北三个县,共二十四个县。该区是华北、华中我军联系的纽带之一 ,是我军发展华中敌后抗战、向东挺进苏北、向西连接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央军委、毛主席决定,在河南省委部署下,由彭雪枫同志动员,组成了一个大队。为取得合法地位(因国共双方协议规定陇海线以南是新四军游击区),便用新四军游击支队名义,并由延安派来一批干部,向豫东挺进,建立敌后根据地。 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后来为便于纪念改称十月一日),彭雪枫同志率领游击支队直属队与第二大队(将肖望东同志所部改为第一大队)三百七十三人由河南确山竹沟出发,抵达西华杜岗后,与“第三支队”和“肖大队”汇合,进行了第一次整编。全支队编为师直属队和三个大队,共一千零二十人。彭雪枫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同志任副司令员,肖望东同志任政治部主任,我为参谋长。同时成立了支队党的军政委员会,确定的任务是:继续向柘城、鹿邑、亳县、夏邑、永城、涡阳、蒙城一带前进,积极打击敌伪,消灭汉奸武装,发展人民抗日力量。 自此,我们便展开了新的艰苦曲折的英勇斗争。 十月二十七日,游击支队渡新黄河东进,首战窦楼,毙日寇少尉以下十余人。再战西陵寺、陈寨、宋庄、芦家庙、亳北坞墙集、水东天回村,初步打开了豫东抗战局面,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一九三九年一月,支队主力(第一、二大队)进入永城县境,在永城、肖县、宿县地方党组织、革命知识青年、人民群众及友军的支援下,积极打击日伪军和杂八队。马村桥战斗,重创日寇。在永城、肖县地区先后歼灭杂八队共一千余人。留在杞县的第三大队,在瓦岗附近粉碎了日寇两千余人的进攻。这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豫东人民,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加我军。到三月份,部队再次进行整编,建立了三个主力团和随营学校。 一九三九年五月,刘少奇同志指示:游击支队应派部东进泗县、灵璧、五河地区开展工作。七月,支队党政军委员会遵照少奇同志指示,决定由新四军高级参谋、苏皖党委书记张爱萍同志率部分干部进入皖东北地区,与当地党的组织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支队取得联系,争取皖东北国民党专员盛子瑾参加抗日,开辟皖东北的工作。支队主力进军淮上,开辟宿县、蒙城、怀远、风台地区,并于九月返回涡阳以北之新兴集。在此期间,永城县地方抗日武装领导人鲁雨亭同志受其父鲁紫铭老先生教育 ,在我党的团结争取下,毅然接受我党领导,遂将其部队编为第一总队,辖两个团,共九百六十人。随后,我党领导的西华部队第七路军胡晓初、侯香山同志,因国民党企图消灭这支力量,根据豫东特委决定率部东移,改编为第二总队,辖两个团。我党领导的肖县、宿西地方武装,整编为第三总队(耿蕴斋任总队长),辖两个团。这时全支队已有三个主力团,六个简编团,连同地方武装共一万二千余人,并与新四军军部取得了联系。十一月,游击支队奉新四军军部命令(因未经国民党同意),改名为新编第四军暂编第六支队。我们即公布为第六支队。删去了“暂编”两个字,在作战胜利、壮大部队的同时,地方党政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成立了豫皖苏边区党委,发展了各级地方党的组织,先后建立了永城、夏邑、肖县、宿西、亳北五个县的政权。较广泛地开展了群众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了一些会道门组织。并在打击日寇、清除汉奸、保卫家乡、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一九三九年冬,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并且展开了全面建设根据地的工作。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刘少奇同志经豫南到达涡阳北新兴集,检查了豫皖苏边区的工作,并在十一月七日纪念十月革命节大会上,检阅了六支队大部分主力。他指出:六支队的斗争实践证明,党中央、毛主席的方针是正确的,六支队今后的工作应作如下布置:在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的党所领导的一切武装部队统一归彭雪枫同志指挥,集中力量创造永夏肖宿四县根据地,要加强地方工作,健全省委,发展地方党;加强部队的正规化,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主力部队。在一两个月后,主力部队及省委干部要抽一部分过津浦路东去,创建苏北根据地,在皖苏建立秘密党和群众工作,准备游击战;在睢、杞、太、鹿、商、亳等地建立小块根据地,以便将来联成大块。此内容于十一月十一日电报中央书记处。据此,支队除进行豫皖苏边区及睢杞太地区的建设外,十二月又派张太生同志率第一团及党政军干部百余名,到皖东北张爱萍同志处,归张爱萍同志领导,加强皖东北的武装力量。 一九四 O 年初,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华中敌、伪、顽行动的基本特点指出:华中还处在发展时期的有利形势,继续发展华中的进步势力,是制止国民党反共投降逆流和争取时局好转的重要一着;中原局应当坚决地、有计划地在豫东、皖北、苏北建立民主政权,与八路军密切协同,将整个华北直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为了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党中央给予第六支队的具体任务是:确实掌握新黄河以东、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西起开封,东到海边。将这个地区建成巩固根据地,坚决肃清反动势力,坚决建立民主政权,坚决不让任何反动派插手,并扩大军队到四万人。同时中央还确定调八路军三四四旅等部队南下华中,以增强华中抗战力量。 我们根据上述指示,进行了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工作:一是抽调大批干部充实永、夏、肖、宿、亳五县政权,进一步发动群众,巩固和扩大工、农、青、妇、儿童团、老人指导团等群众组织。大力巩固基本区,并建立了“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作为边区的最高行政机构。二是以五个主力团向商丘、亳县、宁陵、夏邑和砀山敌占区开展游击活动,建立新的游击区,扩大根据地,并成立了砀南县政权。三是发展和扩大地方武装,先后成立永城、肖县、宿县三个独立团,并抽调一批地方武装充实主力部队。四是将随营学校扩建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招收边区内外知识青年,培养初级军政干部。这些措施,对豫皖苏边区的巩固与扩大,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四 0 年三月中旬,日寇以三千余人的兵力“扫荡”我永城、肖县地区,我支队英勇奋战,粉碎了敌人的企图。这时日寇深感我军的壮大,确实已成为他们的“心腹之患”,遂于四月一日,纠集伪军共三千余人,对我第一总队进行合围,企图消灭我第一总队。总队长鲁雨亭同志率部于芒砀山西南之李黑楼与日寇展开血战,激战竟日,打退了日寇的数次进攻,给敌人以大量杀伤。但鲁雨亭同志等二百余人亦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六月一日,我支队于新兴集召开“五卅” 纪念大会。日寇趁机分数路袭击我军,纪念大会的会场变成了杀敌报国的战场。我参加大会的各部队,分数路与日寇激战于新兴集附近周围,打得敌人首尾难顾,不得不于黄昏败退。六月三日,我军在新兴集附近的鸭子刘家,继续召开了“五卅”纪念大会,表达了我军誓雪国耻的坚强意志。“六一”战斗后不久,肖县成立了“肖县抗敌纵队”,各县均成立了自卫团司令部。与此同时,又成立了“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 ”,作为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机关,以便加强地方武装建设。 皖东北的工作,在张爱萍同志的领导下,由于统战工作的开展,第一团东进和大批干部的调往,以及其他兄弟部队的共同努力,也得到了胜利的发展。一九四 0 年三月,国民党皖东北专员盛子瑾离去后,该区遂为我控制。苏皖区党委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组成了皖东北促进委员会,并委派了专员和县长,以我第一团与赵汇川支队、地方独立大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辖十一、十二团及三个独立团,张爱萍同志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特别是刘少奇同志五月初抵皖东北,给该区的工作以有力的指导,他亲自指挥在该地区活动的八路军、新四军,粉碎了日寇的“扫荡”,打退了顽军韩德勤部的进攻。至一九四 0 年七月,六支队共有一个特务团、三个主力团、四个总队(均辖两个团)、肖县抗敌纵队、永城独立团、宿县独立团、睢杞独立团和亳北独立大队共一万九千五百余人。以永城县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建立了五个县的政权、淮上办事处、五个县的办事处,以及津浦路东的皖东北和新黄河以东的睢杞太两个地区,各级党的组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此时,为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撤出路西,巩固和扩大皖东北根据地
一九四 0 年六月上旬,蒋介石企图逼我新四军撤出华中,退至黄河以北。尔后凭借黄河天险,堵塞归路,置我军于死地。自此,苏北、皖北磨擦事件接连发生。为加强反摩擦力量,我在皖东北第四总队第十一团(即第一团)调回路东参加作战。后来党中央、毛主席对此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除从舆论上揭露这一阴谋外,令八路军一部南下,协同新四军巩固和扩大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刘少奇同志根据这一指示及华中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基本方针,指示我们首先集中主力打击顽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解决苏北问题,然后向西解决皖东、皖北的问题。在此期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黄克诚同志率八路军三四四旅及新编第二旅共五个团一万二千余人,及教导营五百余干部南下华中,于六月二十日到达新兴集,与第六支队胜利会师。并按八路军总部命令,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纵队政委。不久,又由中原局报请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将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东西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进行整编,并区分了战略任务:以八路军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主力)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四、第五、第六旅与教导团等部共八个团一万七千余人,以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以八路军新二旅、六八七团、苏鲁豫支队、南进支队、新四军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共九个团近两万人,以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将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与抗大四分校合并,并确定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改辖三个独立团,担任坚持、巩固根据地的任务。 一九四 0 年八月,桂系国民党军、骑八师马彪部四个师的兵力,在我四纵队开辟淮上根据地之际,对我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骑二军何柱国对我态度亦趋恶化,皖北磨擦有一触即发之势。我第四纵队利用国民党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的矛盾,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对顽方作了某些让步,同时也作了自卫还击的准备,使局势暂时得到了缓和。十一月中旬,蚌埠、宿县等地的敌伪五千余人,附坦克二十余辆,进犯蒙城、涡阳,我为粉碎敌伪的“扫荡”,第五旅和特务团在蒙城以北的板桥与敌人发生战斗,激战三昼夜,毙伤敌伪千余人,击毁汽车、坦克十余辆,击落飞机一架,严重地打击了敌人。我第四纵队在与敌伪顽的斗争中,以军事打击和政治分化等手段,巩固和扩大了豫皖苏根据地。 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华中局势日趋紧张,在我第四纵队主力开辟淮上,永城以北地区主力较少的情况下,国民党王仲廉九十二军,利用其肖县、永城地方关系,于一九四 0 年十二月十二日策动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第六旅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等部叛变。这是国民党反动派蓄意破坏抗战,阴谋策动所致,也是耿、吴、刘这些人抗日动机不纯,幻想升官发财的剥削阶级本质所决定。同时,我们对地方武装的改造政策以及干部使用上发生某些失误,只满足于一些表面工作,但对他们的可能叛变警惕性不够。因此,在他们策动叛变的时侯,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并挫败其阴谋。由于耿、吴、刘的叛变,使永城以北地区我方政权大部变色,豫皖苏边区形势迅速恶化。 一九四一年初,继“皖南事变”之后,蒋介石又调集三十万反共大军向华中发动进攻,妄图首先“ 肃清”津浦路以西之我军,尔后向苏北、山东深入,以实现将我军“驱逐”到黄河以北,配合日寇聚而歼之的毒计。当时进攻的主要矛头是直指我新四军第四师(“皖南事变” 后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称)及豫皖苏边区。国民党军汤恩伯部九十二军与骑二军、骑八师等部,加上国民党收编的保安团、地方部队兵力为我第四师的七倍,向涡河以北挺进。耿、吴、刘叛军,地方的其它土顽,在我根据地附近骚扰,再加上日伪军的“扫荡”和突袭,使我们处于敌、伪、顽夹击的严重形势之下。 党中央、毛主席预计到华中反顽斗争的长期性,指出:必须在这斗争中,逐渐削弱反共军的力量,逐渐锻炼与壮大我们的力量,才能最后击破反共军的进攻。为此,既要紧张地对付反共军大举进攻的严重局面,又必须耐心地作长期计划,不要过于急躁,不要企图在短期内就能取得全部胜利。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上述指示和华中面临的情况,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对反顽斗争作了全面的部署。其中赋予第四师的任务是:坚持豫皖苏边区阵地,抵抗反共军的进攻,不让其向津浦路东和陇海路北深入,并着重指出了政治上的斗争策略,军事上战略战术的运用,如万一不能坚持时,可退到皖东北地区。 我第四师及豫皖苏边区党政军民,根据上述指示,确定的反顽斗争方针是:军事政治游击宣传战。展开了艰难困苦的三个月反顽斗争。集结在皖北、豫东的反共军,在日寇发动的“豫南战役”结束后,分三路向我第四师实施猛烈进攻。反共军渡过涡河之后,即策动日伪军对我进行“扫荡”。我第四师一面对日伪军进行反“扫荡”,一面奋勇抗击反共军的进攻。尽管在多次战斗中,对敌、伪、顽均给予大量的杀伤,但未能阻止反共军的进攻。四月中旬,国民党九十二军第一四二师的四二五团,在该团团长——我党秘密党员陈锐霆同志率领下,在淮上的褚集进行反内战的战场起义。四月二十日,我军又趁势集中两个团的兵力,在大小郭家歼灭反共军一个支队。其他部队在反顽斗争中,也先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 但是,由于敌众我寡和敌强我弱的军事对比,顽军兼有适合平原作战的骑兵参战,又由于根据地还不是很巩固,正值春荒季节,军需民食均很困难;再加上我军轻敌麻痹和指挥上的某些失误,以致在三个月的反顽斗争中,先后几次遭受重大损失。三月初,在蒙城以南的半壁店、罗集战斗中,十旅二十九团损失较大。四月上旬,在永城西南的万楼战斗中,我十二旅三十四团的一个营全部壮烈牺牲。四月下旬,在宿县以南的大小营集战斗中,与骑八师遭遇,我十一旅三十二团和师直属队遭到严重损失。这时,反共军的进攻更加凶猛,叛军、地方土顽更加猖狂,敌伪与反共军相配合,对我的袭击与“扫荡”也更加频繁。作战失利,人心不稳,部队疲劳,给养奇缺,根据地中心区被敌侵占,我军的处境已十分困难。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鉴于第四师的危急处境,并为照顾抗战大局,指示我们留一部分主力及地方武装坚持豫皖苏边区的游击战争,主力转入皖东北地区,巩固和扩大皖东北根据地。但由于形势的继续恶化,武装坚持已不可能,我第四师不得不告别豫皖苏边区的广大群众,于五月份先后撤至皖东北地区。至此,我艰苦创建的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除睢杞太及肖县的部分地区尚有党的组织和部分武装公开活动 ,永城等县党的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外,其余全部丧失。在三个月的反顽斗争中,我豫皖苏边区的党政军民各机关部队共伤亡、失踪四千余人,撤到皖东北的不足万人,枪不足五千支。第四师撤到皖东北后,遵照华中局的指示,于七月中旬在洪泽湖东岸淮宝地区之仁和集召开了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同志参加下,雪枫同志作了专题报告,认真总结与检查了反顽斗争失利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尔后巩固和扩大皖东北根据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仁和集会议之后,邓子恢同志任第四师政治委员、淮北(即皖东北)区党委书记,加强了党的领导。取消了第四师党政军委员会,改为中共新四军第四师党委会。在淮北区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皖东北行政公署(后改为淮北行政公署),作为皖东北的最高行政机构,先后由刘玉柱、刘瑞龙同志任主任。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第四师大力开展了建军和作战训练等项工作,进行整编,充实连队,将十二旅两个团补充第十旅;以师特务团与十一旅、十二旅各一部成立“宿东游击支队”,开辟宿县地区的游击战争,吸取了平原作战的教训,成立了骑兵团,作为师的机动力量。九月,我第四师十旅与第三师九旅对调了建制,将红军部队全部集中到第三师;将开创皖东北的三师第九旅改建于第四师,这样便于发展建立根据地与部队作风培养。十月,以十二旅机关为基础成立了淮北军区机构,主管地方武装的工作,加强了部队的整训,提高了军政素质。这时,整个淮北地区的武装力量共有一万三千余人。在进行整编和整训的同时,淮北区党委提出“枪换肩”的任务,即将原地主阶级所掌握的武装,转移到工农群众的手中。部队进剿了睢宁、宿迁、泗阳等县的土顽,开辟了“泗五灵风”和“泗灵睢”等新区,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有利于抗战和根据地巩固的斗争,并加强了争取伪军和建立两面政权等工作,使淮北根据地得到了全面的巩固和发展。 反共军汤恩伯集团,在侵占我豫皖苏根据地后,又妄图东犯我淮北及苏北根据地,江苏省顽主席韩德勤亦调动兵力接应汤恩伯部东进。一九四一年七月,韩顽以保安第三纵队的两个团 , 侵占我淮海区泗阳县西北之陈道口,修筑工事,企图以此地为中心,控制运河两岸。我军为粉碎顽军东西对进的计划,决定攻占陈道口。十月十四日,我军在陈毅代军长亲临前线指挥下,以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与山东教导第五旅攻歼该敌。二十一日,我军攻占陈道口,俘顽军八百余人,残顽突围逃走。我军乘胜扩大战果,横扫了运河沿线的土顽武装。陈道口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淮海与淮北根据地,而且严重地挫败了韩德勤接应汤顽东进的计划。但是,顽固分子反共的本质难改。一九四三年春,蒋介石又命令在皖北阜阳、太和地区的李仙洲部北犯山东,王仲廉部向我淮北根据地进攻,并令在苏北的韩德勤部侵占我淮北根据地,接应王仲廉部东越津浦路,东西对进,妄想夹击我第四师于洪泽湖以西地区而歼灭之。三月一日,韩顽侵入我里仁集、陈道口地区,三月中旬,侵入我淮北中心区的金锁镇、界头集、山子头一带。为了再次粉碎顽军东西对进的计划,制止蒋介石扩大内战的阴谋,保卫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经军部批准,由彭雪枫、邓子恢同志统一指挥第四师九旅、十一旅, 第二师五旅,第三师七旅,决心在韩王会师前,首先打击韩顽,尔后转兵打击王部。二月十七日夜,我部对山子头地区的顽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发起自卫还击,至十八日上午,战役胜利结束。歼韩顽总指挥部、独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纵队全部,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千余人,击毙专员王光夏、独立旅旅长吕仲寰。已经越过津浦路进至灵璧县以北地区的王仲廉部,闻讯仓惶窜回津浦路西。韩德勤被俘后,陈毅代军长,由淮南赶来半城,对韩晓以大义,韩甚为感激,我发还电台、三百余人枪,礼送出境,山子头战役的胜利,不仅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东西对进、夹击我军的计划,同时也最后铲除了国民党反动派留在我华中根据地内的反共保垒——韩德勤部。 淮北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对日伪据点的不断拔除,使日本侵略者惶恐不安。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中旬,日寇及伪军六千余人,在骑兵、坦克、飞机的配合下,向我淮北根据地中心区发动进攻。敌伪企图打通公路交通,增筑敌伪据点,烧杀奸淫抢掠,反复进行“搜剿”,破坏和分割我淮北根据地。我淮北党政军民,在区党委和第四师的统一部署与指挥下,进行了历时三十三天的反“扫荡”作战,大小战斗“三十余次”,其中以十二月九日的朱家岗(宿迁南)战斗最为激烈。我九旅二十六团,在朱家岗与千余日伪军展开激战,先后打退敌人十数次的冲锋,毙伤敌二百八十余人,迫使日寇弃械遗尸,狼狈溃逃。我十一旅三十二团马公店(泗县东)战斗,袭击了进犯日寇,使其死伤甚重。后来,我们又提出了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部队乘胜扩大战果,拔除据点,收复失地,胜利地结束了三十三天的反“扫荡”战役。日寇大规模“扫荡”失败以后,为巩固其以徐州为中心的战略枢纽,对我淮北地区采取了“蚕食”和“伪化”的政策。其手段是首先在政治上进行欺骗,实行怀柔政策,组织上编组保甲,成立“反共自卫团”;其次是在上述手段无效时,即烧杀淫掠,摧残我根据地。淮北区党委于一九四三年夏,总结了各地斗争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采取了以武装斗争为主的方针。我写了《蚕食与反蚕食》一文以指导部队反蚕食斗争。主力、地方武装和民兵相配合,组成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全面开展反“蚕食”、反“伪化”的斗争。拔除敌伪据点,恢复被占领的地区,建立新的区政权,开辟了七十多个乡的游击区,坚决打击出扰的日伪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基本上制止了日寇的“蚕食”和“伪化”活动,从而使淮北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巩固淮北,恢复和发展豫皖苏根据地
一九四四年四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在中国的敌后战场连遭我八路军、新四军的严重打击,战局对它非常不利。日寇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支援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在中国战场上抽调五万兵力,发动了“中原战役” 。当时,驻守在平汉线两侧的国民党军汤恩伯部三十余万人,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长于内战,怯于外战,军心涣散,在日寇的进攻下,迅速土崩瓦解。一月之内,丢城三十余座,失地千余里,损兵数十万。河南千百万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惨遭踩躏和屠杀,极盼我党我军解救他们。在上述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为了给进攻国民党军之日寇以打击,开展河南抗战局面,拯救沦陷区的广大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战略上将我华中、华北、陕北三大地区连接起来,制定了向河南敌后发展,控制中原的战略方针,并先后确定了各有关地区部队的行动方向和具体任务。 一九四四年七月下旬,党中央、毛主席在部署这一战略行动时,令“新四军第四师西进豫皖苏边区,首先恢复肖县、永城、夏邑、宿县根据地,然后打通与睢杞太地区的联系,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地区”,并对某些具体政策作了指示。华中局和军部据此作了具体兵力部署,命令我第四师以淮北路东为基地,主力西进豫皖苏边区。自一九四一年五月,我们撤到津浦路东后,在三年多的艰苦岁月里,豫皖苏边区人民,遭受敌伪顽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家破人亡,民不聊生。原由吴信容率领叛变的十八团,后改编为国民党的一个支队,对受刘子仁指挥很不满, 吴信容病死后,由其弟吴信元继任,在我党工作影响与地方抗日开明绅士影响下,决定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并派人与我们联系,表示愿意策应我军西进。我第四师部队的大多数指战员,均为豫皖苏边区人民的子弟,对打回老家去,恢复豫皖苏,有着极高的战斗热捕。当得知我师将进军路西时,无不欢欣鼓舞,整装待发。八月十五日,师长彭雪枫同志率四师主力西进。首战小朱庄,全歼顽、伪合流的顽支队长王传绶部三个团,吴信元派其参谋长孙子仁到小朱庄我指挥所来联系起义,随即改为新四军第四师独立旅。仍留肖县维护我后方交通。我九旅二十五团、骑兵团继续西进,先后击溃耿继勋、刘子仁两个纵队,我十一旅进驻王寨(肖西)休整时,又击溃了日寇骑兵的袭击。 为进一步开阔战场,迎击顽军进攻,彭雪枫同志率领九旅二十五团、骑兵团向夏邑附近八里庄之敌进攻,全歼顽、伪、土匪三位一体的李光明支队。不幸,在八里庄战斗中,亲临前线英勇指挥的彭师长雪枫同志壮烈牺牲,中央军委遂令张爱萍同志为第四师师长,韦国清同志为副师长,继续指挥西进部队作战。为应付国民党军反扑,军部又增派第三师七旅西援,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我军战果逐步扩大。 十一月中旬,王仲廉派暂编二军并十四师洪显成部与骑兵第八师马彪部向永城以北进攻,与我在永城东北保安山形成对峙。为保证战役胜利,新四军军部命令组成临时指挥部,由韦国清任指挥,彭明治任副指挥,统一指挥七旅、十一旅、九旅、二十五团和骑兵团。我以雪枫同志名义发电,请冀鲁豫军区杨勇、苏振华同志派兵支援,尽管当时他们反“扫荡”十分紧张,还是派王秉璋同志率部南下配合作战。在和顽军对峙中,我七旅二十团一个营夜间袭击,一下打到洪显成的军部,使敌人惊慌失措,发生误会,自己打了一个晚上,拂晓时全线溃退。我即转入全线追击,并开灭了涡河北岸之敌。这样不仅彻底粉碎了顽军把我四师赶回津浦路东的企图,而且我军将顽军赶回到涡河以南,基本上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于涡阳东北曹市集与冀鲁豫军区第七团、第十团、骑兵团会师。这就是现在流传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曹市集大会师。八路军南下部队虽未参加战斗,但对支援我军,鼓舞士气,震撼敌人起了重大作用。 保安山战役结束不久,日寇打通了粤汉铁路,国民党战场发生严重危机。党中央指出:顽军暂时不会再次向我大举进攻,应抓紧这一有利时机,巩固涡河以北阵地。随后四师指挥机关及九旅主力和第三师七旅先后返回津浦路东,冀鲁豫军区的部队返回陇海铁路以北,我率第十一旅留在路西工作,组成十一旅兼路西分区,统一指挥独立旅、骑兵团,吴芝圃同志任路西地委书记,我和赖毅同志分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恢复豫皖苏根据地的作战中,我军共歼灭了顽军、日寇、伪军一万三千余人,并先后争取起义、投诚共七起,计三千七百余人。日寇“扫荡”的被粉碎,顽军进攻的被打垮, 顽伪地方武装的被消灭,顽伪地方行政组织的被铲除,使我根据地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发动和组织群众,改善群众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斗争积极性,建立了各级农民救国会,组织了青年、妇女等群众抗日救国团体,在发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发展了三千余名党员,恢复和整顿了党的各级组织,建立了淮北第二专员公署和八个县的政权,五十三个区和三百一十五个乡的政权;组建了八个县总队及三个独立团,组织民兵万余人,广泛地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分化瓦解了地方顽固势力,使豫皖苏根据地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得到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决定修建烈士陵园
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八月九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战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月十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各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向敌人发出通牒,限期投降,如遇反抗,即予歼灭。八月十一日,我各解放区部队开始了反攻的作战行动。我淮北根据地军民, 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执行朱总司令的命令,开始了大反攻。先后攻克永城县,歼伪军自卫团全部,俘伪团长杜春台等数百人,攻克孙町集,歼伪军第十五师一部七百余人,迫使双沟伪军全部投降。在我党冀鲁豫军区联络部的工作基础上,我们派师政治部敌工部长王子光进行联系,帮助和领导了酂县城伪军第十八师师长杜新民同志以下四千余人的起义,由新四军军部命令编为解放第二军,杜新民任军长。同时我四师主力在路东收复宿迁、泗阳、泗县,攻占曹村、夹沟、四堡、符离集等九个车站,歼伪军一千余人。随后,又攻克灵璧县城和时村集、永安集、灰古集。我路西部队又攻占肖县县城。总计歼伪军支队司令以下四千余人。八月十日,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发出乞降照会,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九月二日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我淮北地区的军民,亦在庆贺之中。在欢庆胜利的时侯,很自然地产生了缅怀革命烈士之情。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 烈士们为国捐躯,为党献身,他们的丰功伟绩,应永远载入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为此我们淮北路西地委及十一旅的领导同志,决定建立辉山烈士陵园,惜当时手头材料不多,烈士英名未能全录,所知者均建亭立碑留念,以高冢埋葬烈士的侠骨,以丰碑记载英雄的伟业,供后人瞻仰。特别是豫皖苏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彭故师长雪枫同志的伟大业绩,更应常留人民心中,我们把毛泽东主席等领导同志的挽词刻碑铭记,以彰功勋。我记得在悼念彭故师长的大会上,淮北路西地委的同志们赠送了这样一付挽联:“为国家为民族为共产主义流最后一滴血极目中原山河碎,恨日寇恨汉奸恨顽固分子压胸前千种愤放眼神州楚天哀”。这是吴芝圆同志撰写的。我在彭雪枫同志领导下工作十余年,受益颇多,对于他的逝世悲痛更深。我的挽联表达了这样的心情:“日寇侵华千万里破碎河山正等待从头收拾瞌然长逝公目不瞑,禹甸蛮荒十数载驰驱附骥方相期痛饮黄龙毅而永诀我心何堪”。对十一旅自恢复豫皖苏边区以来牺牲的烈士也题名刻石,永志不忘。 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当地的土顽破坏了辉山烈士陵园,他们拆掉围墙,扒倒牌坊,砸断对联,打碎碑石,拆掉亭子,毁坏匾额,并强迫群众拉倒纪念塔和挖掘烈士墓,在群众的强烈反对下未能得逞,然而,整个陵园除纪念塔和烈士墓外,其余全遭破坏。国民党反动派对抗日牺牲的烈士尚且如此,更足以说明他们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本质。 一九四七年,我军展开了大反攻,顽伪军政人员,有的被消灭,有的狼狈逃窜,据当地同志来信讲,党和政府怀念烈士功绩,关心烈士陵园。一九四七年进行了第一次修复。全国解放后,一九六四年又经上级批准进行了第二次修复。一九七九年再经上级批准进行了第三次修复,重修了纪念塔,加固了烈士墓,修筑了围墙,栽植了松柏,并将断碎的四块石碑换成新的,其中包括纪念彭故师长雪枫同志的五星型石碑。非常感谢当地党的组织、政府机关、人民群众对先烈功绩的关切,足慰忠魂于泉下! 光阴荏苒,三十七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和烈士们一起战斗过的同志,有的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了,有的积劳成疾同我们永别了,但新的一代在不断成长中,烈士们的遗志正由活着的同志继续完成。更可告慰烈士的是:在党中央、毛主席英明领导下,不仅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民族解放,而且经过了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正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为开创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烈士们!辉山永存,涡水长流,你们的英名将与山河同辉,永垂不朽!
(责编:管理员)
中共永城市委办公室主办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承办 永城历史研究会协办 电话:0370—2718365 邮箱:yclsw163@163.com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2012 by ycls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6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