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祖棘源永城

发布时间:2014-5-12 17:39:5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715

 

白族祖棘源永城

白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贵州、四川等省。

白族和永城渊源颇深,其族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位于今永城市域的棘国棘人。后棘失国,棘人南迁百越一带,成为百越族的重要源流之一。《宜宾百科全书·历史卷》记载,永城西是原棘人之祖地。

由于战乱灾难,战国时期棘人再次迁移,向西南迁至今四川宜宾地区一带,建立棘侯国、棘道县,成为“夷中最仁”。晋代始,棘人入主云南,至唐代成为南诏文化的中坚。在与洱海人民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白族。宋代,建立大理国。元、明继续称为棘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1956年,正式定名为白族。

棘人建国:中原故国 百越源流

棘国,是春秋时期居于中原的一个诸侯国,其范围主要在河南省永城市西部和南部,以浍水两岸为核心,南至涡河流域,北至古睢水。其都城在永城古棘亭遗址处。

永城浍河两岸古文化遗址遍布,是远古人类较早的栖息地。棘人作为本地土著居民,又受封建国于此,这些古文化遗迹多跟棘人有关。《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历史地名”载:棘,古邑名。在今永城县城西11公里柘树集东。春秋楚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杜预注曰:“酂县东北有棘亭是也。”《史记》载:“春,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即此。”今柘树集东有棘亭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地下文化层2米,地表有少量陶片。

著名史学家黄懿陆先生在《棘为越论》中认为,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045年),棘人因参与武王伐纣有功,首领受封建立棘国。这在1956年在陕西安康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中得到印证。该铭文共9行93字。李学勤教授在所著《走出疑古时代》依原来行款解释如下:“惟十又二月,王令师俗、史密曰:‘东征。’会南夷卢、虎会杞夷、舟夷,讙,不哲,广伐东国,齐师、族徙、遂人乃执鄙宽恶。师俗率齐师,遂人左‘周’伐长必:史密右率族人、厘伯、棘、夷周代长长必,获百人,对扬天子休,用作联文考,飞伯尊篮,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这段文字印证了《国语》记载的永城棘人存在并建国的正确性。棘国处在古吴越与楚国北部的交界处,吴越与楚国对淮北浍河流域的争夺持续近百年。棘国因此陷入长期动荡不安之中,大大影响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国运日衰。另外,棘国还面临着周围邻国的各种压迫和蚕食,实力雄厚的宋国在北面,神农氏后裔的焦国在西面,萧国在西北,相国在东部,吴越楚在南部。棘国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千孔百疮,四面楚歌。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最终亡国了。

公元前536年,楚军将领令尹子荡率军伐吴,借道棘国,驻扎于此。公元前529年,由于三军叛乱,楚灵王遭受众叛亲离,只身逃出,从今安徽亳州匆忙逃至永城棘国的都城宫殿处,但棘国王不予收留。《国语·吴语》记载:“昔楚灵王不君,其臣蔑,谏以不入……以间陈蔡,不修方城至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岁于沮浍,以服吴越。其民不忍饥劳之殃,三军叛于乾溪,王亲独行……乃匍匐将入棘闱,棘闱不纳……”说明棘国当时尚且存在,而且稳定。楚宣王十年(公元前355年),棘国遭遇大难而崩溃,棘人从永城西及南部向江南迁徙,居住于荒蛮之地的百越一带,形成了百越民族的前身。

此后永城棘地便永久地消失在历史云雾里,只留下后人来此凭吊怀古。

棘人入川:建棘侯国 夷中最仁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由于战乱灾难,一部分棘人由百越地区向今四川宜宾地区继续迁移,成为当地少数民族之一,始称棘人。从事农耕和育荔、种姜、植枸等园艺,并开道、筑路、担任译事。

“棘”字始见于《礼记·王制》:“屏之远方,西方曰棘。”郑注:“棘,当作棘。”《史记·司马相如传》说:“南夷之君,西棘之长。”《辞源》:“棘,古代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名。”《说文解字》释棘云:“棘,键为蛮夷也,从人,棘声。”

棘人在以宜宾地区为中心聚居后建立“棘侯国”。《史记·西南夷列传》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戎州(今四川宜宾),北临大江,古棘国也。”《通典·州郡典》也有“南溪,古棘侯国”的话。古棘侯国曾与巴蜀鼎足。

秦略通“五尺道”,买卖棘人为奴隶,史称“棘僮”。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棘道(县),那里已很少有棘人。《汉书·地理志》说:“键为郡有棘道县。”《华阳国志·蜀志》棘道县条说:“滨江有兵栏,李冰所烧之。”《庆符县志·武功记》记载道:“秦时,棘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

《华阳国志·蜀志》说:“本有棘人,故《秦纪》言:棘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在汉民的排斥下,一部分棘人沿着五尺道来到朱提(今云南昭通)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区),史称“滇棘”和“邛棘”。

这个时期的棘人,仍属西南夷诸部之一,但有自己的特点。其特点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能通晓和服从封建王朝的礼节法规。《水经注·江水》说:“(棘人)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

今宜宾市区东3公里的白沙湾有棘侯庙,临长江之滨,庙始建年代不详。据《重修古郡会庙碑记》所载,现庙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所建。庙为木结构建筑,门用石条建成,门额刻“古都会庙”,一侧刻“凤山舆龙首并峙,蔚棘道之人文”,另一侧已风化。该庙是研究棘人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棘人入滇:建大理国 白族先民

东汉以后,棘人渐渐从史籍消失,也不见有关棘人迁徙的记录。实际上,棘人仍在原来的居住地,只是又开始慢慢再向南移动,他们被称为爨蛮。

东晋以前,爨是作为专门的姓氏之称。《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大姓焦、雍、雷、爨……”东晋穆帝之后,爨氏称霸南中,于是,“爨”被作为爨氏统治区域内各民族的泛称,谓之爨蛮,棘人自然也被称为爨蛮,棘人称呼消失。唐代称“西爨白蛮”或“白蛮”,当时云南少数民族中文化最高的民族,为南诏文化的中坚。

在与洱海人民的共同生活中,渐渐形成了以西爨白蛮为主体的白族。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说:“白人有姓氏,汉武开棘道,通西南夷,今叙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属县是也。故中庆(今昆明)威楚,大理、永昌皆棘人,今转为白人矣。”

宋代大理国是棘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棘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

由此可见,先秦至民国的白族先民,是从中原古棘国(今永城市西)的棘人始,经过多次迁移,最后定居分布于云南一带的许多部落的融合体,当中则以棘人为主体民族。1956年,国家正式定名为白族。

棘文白语:源自东夷 传承至今

《四川郡县志·卷一》引“夷裔考”说:“棘人者,其先本华人,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故其字从人。”说明白族的祖先本就来自于中原,因为获罪被流放至遥远的西方(商周时期湘川鄂当是西方),并被以棘围地以称作棘人、棘族。

杜德在《著泰族》一书中说“棘族自有史以来,南移者七次。二次在公元前,五次在公元后”。因此,棘人自失国后,从古属东夷地区的今商丘一带开始向南向西迁移开始,也将先进的科技、文化以及语言、风俗习惯等带到了所居之处。“夷中最仁”,即说明棘人为主体形成的白族是一个文明开化的先进民族。

棘人元、明时使用过“棘文”(白文),即“汉字白读”。目前,白族仍使用白语。古代文献中用汉文记下不少“棘语”,其实就是云南历史上出现过的“棘文”。方国瑜先生说:“用汉字而非汉字之义,同音写枣些语。所谓棘文为书,大概如此。”

从语言上分析,我国古东夷人是今日侗台语族或壮侗语族的先民。语言学界邢公畹、马学良、陈保亚等不少语言学家均持有此论点。马学良先生主编的《汉藏语概论》中的“汉语篇”第三章谈到古东夷人与今日壮侗语族的关系时提出:“一部分没有跟夏人融合的东夷人,比如大汶口人,在甲骨文字没有通行之前,逐渐向南方迁徙,离开了北方,他们的语言后来发展为壮侗语族的语言。”《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事实上,中国西南地区的西棘、邛棘、滇棘,很多语言是相通的,是地地道道的百越语言。

在四川,还有“棘人悬棺”的壮观景观。但据李京《云南志略 诸夷风俗》考,这其实是川南、滇东北“土僚”族的墓葬,因葬在棘人长期生活的区域,此“悬棺葬”被误认为是“棘人墓”“棘棺崖”。这些悬棺大多是元代明代时期的遗存,以明代为主,此时当地已没有棘人生息。再据考证,白族也从未发现有这种习俗。

穿越历史的时空,从河南永城古棘国的沧桑落寞,到云南大理的“风、花、雪、月”,已见证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成长史。棘人的笑与泪,白族的兴与衰,一切荣辱,所有积淀,皆随这个民族的灵性与豁达,勤劳与勇敢,坚韧与自信,芬芳在生生不灭的轮回中……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