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攸侯喜鄙永”初探

发布时间:2014-5-13 14:13:17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997

盛朝新

永城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学家陈梦家考证,甲骨文中商王征东夷卜辞里的“攸地之永”就是永城。笔者为进一步考证这个问题,查找了有关的甲骨文的原文记载,并参考甲骨文学家的论述,对永城在商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一探讨。

商代甲骨文目前共有15万片,专家仅解读其中的三分之一。在甲骨文资料里,发现跟永城有关的有13条。据陈梦家研究,永城在商代属于攸国。这个攸国是商王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商朝国域的东边,直接和东夷人方相邻。攸国的范围大致在永城、涡阳、宿州以西,蒙城以北这一片区域。攸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商王武丁之子,叫子攸,第二代君主叫子唐,第三代君主叫子吉,第四代君主叫子喜,即攸侯喜。攸侯喜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甲骨文中直接跟永城有关。让我们看看甲骨文的原文记载,在郭沫若的《甲骨文合集》里,第36484片甲骨文是“癸卯卜,黄贞,王旬亡尤。在正月,王来正人方,在攸侯喜鄙永。”第36490片甲骨文是“正月癸卯,在□□□喜鄙永秭”。甲骨文学家李学勤的《殷墟文字缀合》中,第189片是“正月癸卯,来正人方,在攸侯喜鄙永”,第218片是“在某秭,步于永”,“在永秭,步于□”。据专家研究所谓“攸侯喜鄙永”,就是攸侯喜攸国边境上的小城永邑,鄙在这里是边鄙、边沿的意思。怎么能够认定这个“永”就是永城呢?

这必须从商王征伐人方的路线上来考证。陈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商王征伐东夷人方途经的地点,是从国都“大邑商”出发,向东南行进的。经商丘向东南而去,从卜辞的时间和每日行程考察,甲骨文卜辞中的“攸侯喜鄙永”非永城莫属,只能是永城。商王征伐人方在帝乙时至少发生两次,在帝辛(殷纣王)时至少一次。这几次都是从永城经过的,其中帝辛征伐东夷,是从“十祀九月甲午”从国都出发,至“十一祀正月丙午”到达“攸地之永”,历时127天,行程1420里。归程是“正月丙午”从“攸地之永”逗留到“四月癸酉”抵达“云,奠,河邑”,历时89天,行程1070里。商王此次不仅是征伐也有狩猎的性质。

帝乙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帝辛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就是通常所说的殷纣王。帝辛期间,殷纣王攻打东夷人方,在攸地之永与攸侯喜合兵,一起攻打东夷,在“永”的东部打败东夷人方。陈梦家指出,殷纣王征伐人方的卜辞中,“正人方”是指往来之程,“来正人方”是指凯旋归程。学者们以此为根据把错乱的卜辞重新排谱,分成清晰的往返两部分,才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攸地之永”是商王征伐东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骨文学家王恩田指出,“攸侯喜鄙永”是一个特别关键之地。帝辛正是“正月癸卯在攸侯喜鄙永”之后才开始书写“来正人方”的。永城是帝辛大捷之地,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帝辛在“攸地之永”逗留了近一月的时间,因为商王帝辛战胜了东夷人方,要和攸侯喜及大臣们在这里庆贺、休息,还要祭祀、狩猎,要占卜,要选定一个良辰吉日班师回朝。

根据甲骨文学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振中的研究,商代的邑,据其性质有四类:一是商王朝的都城称邑,如大邑商,二是方国之都邑,三是诸侯或臣属贵族显赫人物的领地也称邑,这种邑与商王朝的关系较为密切,四是诸侯属邑下的小邑。当时“攸地之永”,应属于第四种,但从甲骨文记载来看,也具有第三种邑的部分性质。这样看来,永城在商代应是永邑,而且一度峥嵘过、荣耀过。除此之外,永城地域内还有芒邑、酂邑,商王征东夷也从这些地方经过。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永邑应在攸国的东北部边沿地带。商王帝辛征东夷的时间顺序是天干地支纪年,专家依据甲骨文整理出商王行进的先后顺序,其中一部分是:“十月又一辛丑,步于商(今商丘)。十月又一癸丑,在亳(今虞城谷熟)。十月又一甲寅,在亳,步于鸿。十月又二己巳,在危,步于攸。十月又二癸酉,在攸。正月壬寅,在某秭,步于永(永城)。”由此可见,商王是先到达商,再到攸国,再到永城。甲骨文学家依据行走日程判断,永城应在攸侯都城(或重镇)东部数十里远。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很有价值,给我们很大启发。因为著名的古人类遗址王油坊和造律台恰恰就在永城西部,而且遗址距离永城就是数十里。特别是王油坊遗址规模大,商代以前及商代文化积淀厚重,出土有带刻画符号的陶罐,尤其是还有一块卜骨。商丘师范学院著名文史专家李可亭教授曾说过,“永城王油坊遗址是商代文明的曙光”。中国史学界还专门为王油坊遗址划定一个年代,可见其重要性。那么王油坊遗址、造律台遗址究竟跟商代攸国都城或重镇是否发生过关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和研究,存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关于攸侯喜,他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帮助帝辛打败东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来却从史书上消失了。史载他最后帮助纣王,和周武王对抗,在周武王灭商之际,特别是牧野之战后,他看到大势已去,率领军队和臣民,仓皇东逃,渡海而去。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歧尼发表文章正式指出,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到了美洲,所谓“印第安人”即殷地安人。他的研究结果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英国学者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并指出攸侯喜过海途中,被大风暴吹到美洲。清末学者王国维、罗振玉以及郭沫若、董作宾等史学巨擘在研究甲骨文中也发现攸侯喜漂洋过海的蛛丝马迹,但大部分商族人则败退到河北及辽东一带。传说攸侯喜到了美洲变成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文明。玛雅人的古书中有世代相传的“喜王之歌”。说他们从遥远的大陆漂流而来,是一个叫喜王的人带领而来的。历史学家通过比较发现,玛雅文化和中国商代文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包括历法、文字、宗教信仰、服装、墓葬等。因为攸侯喜来自商代永城所在的攸国,永城的古代出土文物有没有刻下和玛雅文化类似的烙印呢?笔者查阅了永城古代有关文物资料,发现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难道因为永城是攸侯喜的家乡才有吻合之处的吗?比如玛雅人崇拜龙等瑞兽,而永城汉墓石刻龙和瑞兽的形象比比皆是,汉代的崇拜来源师承于早期的商代,似无疑问。玛雅人陶器多几何纹刻画,而永城王油坊遗址就出土有刻画几何纹的陶器。玛雅人石刻多人首兽身,而永城酂城汉墓出土有九块人首兽身的立柱石,永城博物馆馆长李俊山先生在其汉画像石专著中指出,“三首、四首人面兽是永城汉画像石刻中较有特点的作品。”这诸多相似之处,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因为缺乏严谨的正史的记载,尚不能成为公众认可的信史。关于攸侯喜后期的真实情况,尚待专家们进一步考证,但是,攸侯喜前期在永城的活动为甲骨文所记载,是千真万确的史实,这也成为永城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文化。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