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永城杜寺丞

发布时间:2014-5-13 14:42:17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422

盛朝新

杜寺丞是北宋时期永城县的一位名人。当我们翻开《全宋诗》的时候,杜寺丞作为永城的著名人物,跃然纸上。

杜寺丞,姓杜,名大年。寺丞是官名,就如同现在叫张某某为张书记一样。寺丞是宋代官署中的佐官,帮助主官处理公务之类的助理。当时县有县丞,驿站有驿丞,军队中有武库丞,民政上有籍田丞。寺是北宋时期某些政府机构的称呼,如大理寺、鸿胪寺等,而并不是专指寺庙。范仲淹曾写过《和葛闳寺接花歌》,苏轼写过《寄吕穆仲寺丞》,晏殊写过《示张寺丞王校勘》,可见寺丞的称呼在北宋比较普遍。

永城杜寺丞,北宋有三位著名诗人写过他。一是梅尧臣的《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诗曰:“孤素发残枝,非关比众迟。殷勤胜菖叶,重叠为农时。”二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写了一首《外舅杜寺丞永城守水作诗寄呈》,“雪消冰冻看通津,草长江南岸岸春。莫唱龙舟五更曲,扬州杨柳解愁人。”晁补之称永城杜寺丞为外舅,这不会是随便叫的,显示了晁补之与永城杜寺丞有亲戚关系。北宋诗人李觏也写了一首《送杜寺丞和永城》,诗曰:“荐表同时入,天衢自此通。弦歌新邑宰,清白旧家风。官舍隋河北,离觞华谷东。勖哉松柏操,咫尺是尧聪。”

梅尧臣、晁补之、李觏都生活在北宋同一年代,所写的永城杜寺丞,都是同一个人。说明杜寺丞虽为县令佐官,但社会关系的交往较为广泛,特别是与诗人的关系较为密切。这说明杜寺丞也可能是一个文人雅士,可是在永城的明清县志中找不到任何记载。

《宋史》记载了一位在永城做官的杜姓官员,叫杜谊,曾任永城知县。他捐献自己的俸禄薪金三十万,以安葬在永城段汴河(隋唐大运河)溺死的无家可归或殡葬不起的穷人,又亲自率领属下修复城内孔庙和黉学,盖了学校教室几十间,自己以县令的身份为学生讲学。学生们深受感动,永城全县为之轰动,永城父老都对此赞不绝口,称赞杜县令的政绩是其他官员所不可企及的。可是杜谊却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人,和杜寺丞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相差了八十多年。

永城杜寺丞的事迹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只能从《全宋诗》中读到他,欣赏并感悟这位历史人物的存在。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