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宋社考

发布时间:2014-5-13 15:11:0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081

盛朝新

  永城太丘宋社在周代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威望,影响很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典史书均有记载,而且把太丘社的消亡作为一个时代终结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么太丘社究竟是什么呢?《礼记》云:“社者,所以神道之地也”。社,古时指土地神,也指祭祀土神或祭土神的地方。具体到太丘社,它就是周代一座祭祀土地神的神坛。祭祀土地神来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因此土地神在古人眼中至高无上,国中之神,莫贵于社。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商王在社坛祭祀求雨的记录,发生重大事变还要结盟于社,社也是公众活动的中心,所以祭祀土地神的社坛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场所。上古建国,必须先立社,社立之后,才有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有了社稷才有国家。中国古代农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代称和象征。春秋时代,社坛与稷坛是分开的,太丘社是宋国的社坛。据《史记正义》记载,太丘社是周武王伐纣时立,在西周初年就确定了其政治地位。史载当时立社还有一个目的,周武王认为应当汲取殷亡的教训,除各自立社外,还立有公共的殷社,商朝建都于亳,“乃立亳社,以为监戎”。太丘社有可能先于宋国而立,所谓建国必先立社,太丘社不仅是宋国土地神的诞生地,而且还是殷亡之鉴的教育之地。太丘社的祭坛内初期供奉有周代帝王分封诸侯时赐予的“色土”,这种“色土”是周武王取自京城社坛五色土中。当时分封诸侯实行“五色土制度”,即国家社坛铺设五色土,代表五方,象征着国家所有领土。君主分封诸侯时,按诸侯封地所在的方位,取一撮相应方向的色土,置于封地的社坛中,象征着它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谁掌握了主祭权和祭祀用的重器,谁就拥有了王权,可见社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宋社为什么要放在太丘呢?这主要跟三个因素有关,一是该社为周武王下令所立,二是太丘的地理位置正居于宋国正中,周代立社有崇尚国域之中的观念,三是太丘符合周代立社“方丘祭地”的独特地理优势。所谓“方丘”即方地高丘,象征国家土地,周围水泊环绕,象征四海。太丘在周代被古睢水北面环绕,其他三面皆有湖泽,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人烟阜盛,民众富庶,而且位置重要,距宋都商丘不远,属京畿之地。太丘作为宋社所在地,在宋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那么太丘社如此显赫的地位中究竟还有什么重要历史因素呢?

  原来太丘社里还供奉着一尊来历非凡的镇国宝鼎。它是夏朝帝王大禹统一九州后铸造的九鼎之一,是传国之重器,传国之重宝,是拥有国家政权的象征。《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代始置鼎于洛阳。《竹书纪年》记载:后“鼎迁于商邑”,《帝王世系》记载:“汤即天子位,遂迁九鼎于亳。”在商朝国都商丘曾放置九鼎,周武王灭商后获得九鼎。为笼络商朝遗民之心,命令商朝王族遗民微子继承殷商核心区域,“奉其先祀,国于宋。”后来周成王定鼎于郏5 L6 G+ d" q, Y! i

鄏,并没有把九鼎从商丘全部运走,而是遗留一尊在宋国,宋国国王微子将此鼎放在太丘社中,此鼎与周朝王城郏鄏城的八鼎共称为九鼎。宋国这尊鼎成为宋国显耀的标志,所以不仅宋国人崇尚有嘉,顶礼膜拜,就连当时周朝其他诸侯也对太丘这尊大鼎倍感羡慕和崇敬。太丘社的荣耀和尊贵地位由此诞生。/ c- H5 j+ w+ ?0 L: k

  近年来,在湖北江陵王家台秦朝墓葬出土先秦古书《归德》中发现了一段文字,验证了宋国确实有一尊大鼎。该文字是“昔者宋君卜封口而枚占巫苍,苍占之曰:吉,鼎之它它,鼎之煫煫,初有吝,后果遂。”这是宋国君主初封之时卜卦,巫师苍以宋国的鼎为占卜的对象。可见宋国的鼎并非子虚乌有,的确存在,这是真实的历史,彻底推翻了以前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否定结论。这个鼎就是周成王赐予的,它是宋国商王族后裔尊贵身份的证明,是宋国国运的象征,是宋国王权的象征。它确实应是九鼎之一,而那位宋君应当就是微子了。那么为什么这尊大鼎没有放置宋都商丘,而是放在了太丘社了呢?其原因据考证,是根据当时卜师所确定的,卜师认为鼎必居于国之中,国运才能兴旺,土地才能平安,四境才能安宁,人民才能安康,而太丘宋国之中的位置是理想的放置地。鼎置太丘社中,太丘社一跃而成为宋国国社,天下人皆称为宋社或亳社。该鼎从周成王时供奉在太丘社,一直到周显王三十三年太丘社亡,共放置了约七百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天下趋乱,宋太丘社亡,宋国国王恐怕传国大鼎落入他人之手,将此鼎从太丘社中取走,运上渡船,从太丘城北睢水东去经泗水转至宋国后期东都城彭城(徐州),然后将大鼎沉入彭城泗水里。这是周王室衰弱,国之重器亡失的开始,是礼崩乐坏的开始,是天下分崩离析的开始。宋太丘社亡,当时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所以周朝末年史官将此事郑重地写入了历史。汉代司马迁肯定是看到了这段记载,所以才会在《史记》的多个篇章中不厌其烦的述说这件事。如《史记》中的《孝武本纪》写到:“周德衰,宋太丘社亡,鼎乃沦而不见。”《史记·封禅书》中写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入泗水彭城下”,《史记》中的《六国年表》也有类似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写到,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彭城泗水里捞取大鼎,但没有结果。在《战国策》、《左传》、《春秋》、《汉书》、《论衡》、《春秋释例》、《水经注》、《资治通鉴》中均有“宋太丘社亡”的记载和评说。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也找到了“宋太丘社亡”的记载。可见太丘社在周代非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及深远重大的政治影响,在中原诸多的古城的历史古社中难觅第二个。

  太丘社古代又叫桑林之社,这个祭祀神坛是处在一片风景秀丽的桑林之中的。据古书记载,当时社坛要置于高地,社坛正中要树立一座象征性的大神,坛周围要遍植树木。据载,夏代要植松树,商代植柏树,周代植栗树,但太丘所在的宋地,却植桑树。太丘社周围桑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说是桑林之社实至名归。这也是古代《永城县志》将太丘社归入“园林”篇目的原因。据记载,周代社祭的活动是非常隆重而热闹的,要聚集很多人,要敲鼓,要跳舞,由领舞者手持一条五色缯的舞具,来领众共舞,还要唱歌。巧的是太丘出土了一幅汉画像石,有一幅“舞乐百戏图”,整幅图人物热烈欢快,有领舞者领五人在舞蹈,手执布缯,有击鼓者,有唱歌者,有抚琴者,反映的就是古代社坛祭祀的热闹场面,这或许是太丘社社祭古风的真实写照。

  今年永城太丘古城也有了重大发现,根据勘探结果,汉太丘城埋在泥土之下3.8米至4.5米深处,而且保存完好。史书记载,太丘城历史上毁于晋代黄水泛滥淤积,今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太丘城和太丘社将重见天日,到那时我们将一睹其神秘的风采。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