逶迤芒砀山,悠悠千古情

发布时间:2014-5-13 15:13:4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416

5月5日,我们“木兰女子文学社”一行20人,驱车前往永城芒砀山游览。    早就听说芒砀山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心急车快,神往已久的芒砀山就在眼前。我们怀着虔诚之心、敬仰之情走近芒砀山。“汉梁孝王陵”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驻足,仰望,365级石阶从山脚通向梁孝王王后宫墓地。石阶两边的山体被绿荫笼罩,郁郁葱葱,幽静神秘。

沿着回廊前行,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上面还刻着标号,这是汉代的石匠们为了建墓室刻上字,可见石匠做工的精细,也可见2000多年前的汉代文字。这些石块,经考古学家验证,不是芒砀山之石,而是从外地运来的。在当时交通险阻、运输工具落后的情况下,从外地运来数量之多、体积之大的各种大小石块,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啊!

这天正值立夏。我们顶着三十一二度的高温,拾级而上。每踏上一个石阶,脚步就会轻轻,唯恐惊醒地下睡梦中的每一个汉代人。365级台阶,代表着一年中的每一天。修建汉墓时,每年中的每一天都有人在劳作着。遥想着这些默默修建汉墓的人们,心情不免增添了几分沉重,心灵也和他们更贴近。

我仿佛走进了汉代,和工匠们握手,用力开凿山体,精心测量每一个石块的大小。手磨满了茧,被尖利的石头割破了皮、磨出了血。冬日狂风暴雪,夏日酷暑难耐。月月年年,衣衫褴褛,鞋底磨破。岁岁年年艰辛地劳作,肉体上的折磨都可以忍受,但最难耐的却是他们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割不断的思亲之痛!这些工匠们为修建王陵和妻儿分开,离乡背井,常年劳作在深山密林、巨石嶙峋之间。多少次午夜梦回,思念远方亲人之心夜夜魂牵梦绕而不得安宁。尽管身在异乡、生活艰苦、神伤情苦,但工匠们对工作仍是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每每想到这些,我心中的敬意就会增加几分。

梁孝王王后陵

梁孝王刘武生活于西汉的“文景盛世”,梁孝王陵属于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即两处陵墓在一个山体并列开凿。梁孝王王后陵位于保安山北山头,坐西朝东,南距梁孝王陵约200米,是人工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的,属于大型“凿山为室”的石崖墓,距今2100多年。该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地宫是由2条墓道、3条甬道、两个主室、三十四个侧室等构成的庞大地下宫殿群,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地宫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总容积6500多立方米,其年代早于北京十三陵1300年之久,其规模大于北京明定陵两倍,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崖洞墓,被中外考古界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为便于游客走进墓室,旅游区在甬道右侧修了木质台阶,台阶左外侧就是光滑的石块。踏着木质台阶走进长长的甬道,越往里走,地势越低,气温骤降。外面三十多度高温,里面却阴森潮湿、光线暗淡,灰黄的灯光下,可以看到每个主室、侧室内摆放着陪葬的器皿。梁孝王是太后宠爱的儿子,其王后墓室的设计、内部结构均是按照汉代王室宫殿的布局而建造的。由于人们想象着去世的人应该和活着的人一样地生活,因此,墓室内的设计都是按活人的生活需要设计而成,由前庭、车马室、甬道、客厅、卧室、回廊、壁橱、粮库、前庭、后室、浴室、厕所、疱厨、马厩、兵器库及隧道、排水系统等构成,其建筑质量堪称完美精致,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历代皇陵中,都称得上是上乘精品之作。

引起我注意的是:室内有中国最早使用、雕刻精美的石制座便器,与今天的冲水马桶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比现在的冲水马桶早2000多年!墓室内竟然还有一个大而深的冰窖,可以贮藏食物,类似于现代人用的电冰箱。

令我惊叹的是“一线天”的奇妙景观。墓内主室中央有一尊汉白玉塑像,塑像上的李王后有倾国倾城之貌,笑容可掬,目视前方,可以想见当年的李王后肌若凝脂、气若幽兰,一头青丝梳成华髻,粉面含春,丹唇含笑,繁丽雍容。也许是担心王后幽居地宫、灵魂寂寞,便设计出让王后在主室中每天都可看到东方升起的第一缕曙光,这样一来,王后的灵魂虽是在九泉之下,也可朝朝沐浴阳光,感受世间温暖,站在李王后塑像背后,向墓道口望去,真的可见一线光明。所以,这儿被称为“一线天”。王后塑像的眉间位置有一个红色亮点,这是用现代高科技的“激光定位仪”去测量从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线距离准确程度,光源正好从洞口射到王后眉间位置。让人惊叹古人究竟用怎样的测绘工具才测量出这样如此精准的方位?设计如此精妙,堪称一绝!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梁孝王陵和王后陵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名曰“相思道”,是供梁孝王和王后灵魂幽会的通道,可惜未及完工,王后就驾鹤西去。活着时,梁孝王对李王后特别依恋,夫妻恩爱,希望九泉之下也能随时相见,以解相思之苦。至今“相思道”内仍贮有两千多年前的泉水,也因为泉水的阻隔而使得二人无法团聚,终成千年憾事。我站在灰暗的“相思道”中,看着眼前阻塞不通的甬道,仿佛感觉王后就在我旁边,依旧每天“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痴痴地望、幽幽地想、泪眼望穿、彻夜难眠,盼望能见到梁孝王;而梁孝王每天也面对被堵的甬道,饮酒伤怀,赋诗感怀,以寄托思念王后的殷殷之情。虽然“相思道”不通,有情人地下终未见面,但思念之情、牵念之意恰如缕缕锦丝、山缝之水,渗进石岩、穿透石缝,带给心爱之人。

只要真情永在,相信梁孝王和王后定会心心相印、相恋千年万载。

走出阴凉的王后陵东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墓室内外竟然相差2000多年,仿佛完成了一次千年穿越!

我从历史中走进现实,回转、伫立、沉思: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崇尚厚葬的时代,而“文景盛世”时期国力雄厚、经济发达,在墓穴建造上尽可极尽糜费,但是在火药尚未发明的两千多年前,仅凭人手一锤一钎的敲打,完成如此精妙的设计,如此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我为面前古墓的艰巨浩繁而感慨,也为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术所折服。同时,我们既感受汉代国力的强盛,也不得不叹服王后墓室的豪华;既惊诧于王侯将相生活的奢废,更惊佩于这些平平凡凡的古代工匠们!正是由于他们,才铸就了不逊于当今、却仍被今人引以为自豪的汉代文化丰碑!

你听:古代工匠们那钎锤击凿坚石的叮当声犹在耳边回响,那穿越千年的朝暮晨昏的钎锤似乎还在久久叩击我难以平静的心扉……

刘邦斩蛇

离开了梁孝王王后陵,就来到了汉兴源。

汉兴源是一处仿古建筑群,分为广场、牌坊、门厅殿、斩蛇宫、碑亭及东西厢房、线刻碑廊、后大殿等部分组成。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高大壮观的牌坊。蓝的底色写上烫金字,还有金色的花纹,上面是鎏金瓦,下面是四根红色粗大的立柱,组成金碧辉煌的牌坊。这便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处。

我喜欢柱子上的一幅对联:“狂歌撼天地,大野舞龙蛇”,气派豪迈,气势恢宏,把汉高祖震撼天地、贯绝古今的业绩,和斩蛇起义、创建汉家一统江山的功勋囊括无遗。

走过牌坊,就可以看到一尊刘邦塑像,长长的头发在头上梳一个髻,天庭饱满,剑眉星目,鼻梁高耸,颏下留有一付飘然的五柳长须栩栩如生,器宇轩昂。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盯着那蟒蛇。一手握剑鞘,一手抽剑,仿佛是宝剑从鞘中拔出的一瞬间,昂首凶猛的大蛇就会断成两截。我们在放映厅里看到关于这个故事的形象画面,感受当时的情景:

芒砀山上,林间小道,刘邦押送数十名劳工,到骊山修筑秦皇陵。连夜赶路,一路饥寒交迫,奔波劳顿,刑徒不断逃亡,途经芒砀山时人已逃走大半,刘邦心里十分犯愁,看着这些用绳子拴着的刑徒衣衫褴褛,有的身患重病,不断抽搐;休息时,有的人虽然沉沉入睡,可脸上仍挂着痛苦的泪痕,梦中还发出悲怆的呻吟。刘邦想着到了骊山不是累死,就是被打死,左右都是性命难保,与其自投罗网,倒不如带大伙一起逃命。主意打定,刘邦把躺下的刑徒全部喊起来,解开了拴在他们身上的绳索说道:“你们去骊山作苦工,不是被累死,就是被打死,以后能活着回来的能有几人?不如你们全都逃跑,自谋活路吧。”刑徒们很快走掉了一大批。十多位青壮年被刘邦的侠义豁达而感动,执意跟随刘邦。夜里,刘邦喝醉了酒,令一人前行,前行者回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请求让我们回来。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壮志豪情油然而生:“大丈夫立志闯荡江湖,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蛇虫?”一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路开通了,走了数里路,刘邦困了,倒头就睡着了。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问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成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说完突然不见了。这一故事,被《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在刘邦斩蛇处附近,每年都会长出一片红草,据说是当年蛇血染成的,当地百姓称其为红草坡。若取一点草放在水碗内,水被染成淡红色(据当地的百姓说,1982年立碑之时还有红草),如今红草已难以寻觅。看来,加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啊!

斩蛇后的刘邦带着属下隐匿在芒砀山中,当时的芒砀山,峭岩如壁,树大林深,曲径幽幽,洞穴如织,藏上几百号人,好像是往大海里撒上一把尘沙,难以寻找。沛县子弟及附近百姓仰慕刘邦的义气,纷纷上山追随刘邦。很快便聚义起几百人之众。妻子吕雉经常带着孩子来看他。每次都准确无误地找到,是因为看到一团紫气从刘邦的住处升起。俗话说紫气东来,必成大器,未必可信,但刘邦的确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推翻了秦王朝,打败了项羽,建立了矗立于历史426年的大汉王朝。

据说,由于刘邦拦腰斩蛇,结果大汉帝国的江山在中间就出了问题,汉朝被分为西汉、东汉,中间横插进一个17年的王莽新朝,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所为?让人们感到奇怪的还有斩蛇碑。看似平平常常的石碑,却在晚上,用光一照,灯光直射碑体,两米多高的石碑突忽不见,只见一尊金灿灿的帝王形象,分明欲向你走来,他头戴皇冠,身穿龙袍,腰束玉带,足登高靴,一手捋黑色胡须,一手按贴身宝剑,极富立体感,恰似画中人,如同当年戎马征战的刘邦再现,惹得后人竟相观看,成为这里的一大景观。

时势造英雄。秦王朝末期的暴行,引发农民起义。刘邦就是农民起义中的一员,诛秦灭项,漫登基之路,最终成就一代帝业。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以其超人的智勇和胆识,开创了赫赫扬扬的大汉不朽业绩,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其《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今日读来,依然是如此的荡气回肠,气吞山河,振奋人心!

芒砀山的景点还有孔夫子避雨处、夫子庙、陈胜墓、张飞寨等不胜枚举,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汉墓中出土的壁画、金缕玉衣、鎏金车马器、骑兵桶、精美玉器等众多文物,实属稀世珍品,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这里,汉墓分布之集中,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芒砀山作为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创建汉世的起源地,更加显示出芒砀山的历史地位和考古价值。著名作家二月河说:“世人了解汉民族,来中国而不至商丘,至商丘而不往芒砀山,对他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是啊,走进芒砀山,也就走进了一部汉代发展史,从中可以了解汉代政治经济的繁荣富强、文化积淀的厚重。汉代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靓丽的瑰宝,至今我们仍在研究汉文化,被汉代的精湛艺术所折服,为汉代人的聪明智慧而骄傲!

此时的芒砀山,松涛阵阵,百花飘香,鸟鸣山涧,溪水潺潺,山鸣谷应,回荡千古,历史悠悠……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