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说与一通古碑

发布时间:2014-5-13 15:22:5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884

明朝崇祯年间,张廷秀由归德府永城县甫城乡张楼村前往北京参加殿试,考中进士,官拜刑部主事,其妻王氏乃张楼附近王观庙村人。老岳父王三丰是本地远近闻名的大财主,有良田千顷,家财万贯,但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在甫城乡名声颇好。话说张廷秀中举的第二年,王三丰的二女婿赵昂也中了举,这赵昂是附近赵庙村人。一时王观庙村在永城名声大震。这王三丰的大女婿张廷秀中举做了京官,二女婿中举做了县官,好生了得,连永城县令也前来攀附拜访,不敢怠慢。

话说几年后赵昂因做官屡不检点,贪赃枉法,被人告发,身陷囹圄,而且成了朝廷钦点的案犯,朝廷委派专门审理此案的主审官却是张廷秀,赵昂得知后暗暗窃喜,盘算着如何上下打点疏通关系。老丈人王三丰自然更不会等闲视之,他要张廷秀在京城四处活动,在朝廷上通融关系,特别是要在皇帝面前申辩求情。但是张廷秀是何等人物?此人自中举做官,在刑部任职,素来清正廉明,铁面无私,朝廷内外,有口皆碑。崇祯帝将此案交于张廷秀,正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是一种考验。张廷秀当然心知肚明,知道朝廷处心积虑的用意。

张廷秀经过广泛的调查,掌握了赵昂大量的罪证,而且人证、物证俱在。张廷秀怒不可遏,排除一切干扰,下定决心,大义灭亲,决定从重从快惩处赵昂,将此案办成铁案,以肃吏治,昭告天下,上报答朝廷,下宽慰百姓。张廷秀决定铡了赵昂,临刑之日,远近百里,观者如云。赵昂面如土灰,伸颈就刑,一命呜呼,认罪伏法。张廷秀获得朝野上下一片喝彩,从此更加威名赫赫。4 p5 F9 S7 m% ~  a( a* G

张廷秀的故事在永城东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老年人如数家珍,有口皆碑。据老人讲,张廷秀的墓地就在欧亚路东段路南那一片空地上,那里以前有一座高大的土丘和众多土冢,有石人、石马、石狮子、石碑等,古柏参天,阴翳蔽日,但在文革中全部被毁掉了,地面上已无任何痕迹。几年前,此处建筑工地上出土了一座古墓葬,墓中有一块明代墓志铭。该墓志铭保存完好,文字俊秀端庄,洋洋洒洒有一千多字。笔者在永城博物馆馆长李俊山先生主编的《永城石刻》里找到了这篇碑文。碑文中并没有出现传说中的张廷秀,而有张才善、张迁善、张情善等名字,原来这块墓志铭是张才善为其弟英年早逝而撰写的。张才善是永城明朝崇祯年间的历史名人,在清代的《归德府志》和康熙版《永城县志》中均有记载。张才善是明代崇祯甲戌(1633年)进士,任刑部主事,执法公允,守正不阿,在部七年,秉公执法,兢兢业业;后任西安知府,鞠躬尽瘁,卒于官署,《永城县志》是如此记载的。这个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张廷秀有非常相似之处,不仅时间吻合,而且人物的事迹也差不多。这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吧。该墓志铭主要是讲述张才善的弟弟青年时代在茴村求学和居家生活困顿但仍然周济乡邻,以及墓主因病早逝的事迹,碑文仅有张才善在京城的略记,没有出现更多的情况介绍。这只是张才善家族墓地之一,并没有发现张才善的墓。在这篇墓志铭里,所涉及的人物都能在清代《永城县志》里找到,而且有的还是当时永城的名人和名门望族。

张廷秀铡赵昂,本是明末作家冯梦龙的著名小说“三言”中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出著名的戏剧。但是在永城东部却流传这样一个地方版本的传说,数百年来,流传不衰,老百姓对张廷秀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壮举赞叹不已。据说以前戏班子演张廷秀铡赵昂从来不去张楼村、王观庙村、赵庙村演出,也许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它包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情,在当时情与法的斗争中隐藏着许多难以言说的纠结和痛苦。虽然早已成为往事,但其后代直面历史,还需时日。

据附近张姓居民说,根据他们家谱的记载,张廷秀确实是其祖人,铡赵昂也确有其事,但出于讳饰,并不记录于家谱。一位张姓老者说,冯梦龙当时创作“三言”就是从我们永城这里汲取的素材,因为当时这个事全国都知道了,冯梦龙于是就写进了小说,但出于讳饰,并没有说发生在永城,而是把主人公写成了南方人。这就像我们永城王三善和苏三的爱情故事一样,冯梦龙同样写成了外地人,在当时都是有意避讳的,是写书人通用的做法。

对此,我们已无法具体考证了,但张才善和张廷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是不容置疑的。

现在故事发源地的那些村庄已经融入永城东城区,在宽阔靓丽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里,历史早已化作云烟,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依然生生不息的传颂着。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