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柏山发布时间:2014-5-13 15:25:1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647
没有多少人知道芒砀山的“幺弟”——柏山 说起永城的芒砀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是因为它在广袤无垠的豫东平原上“一山独秀”,更是因为它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之地。毫不夸张地说,是芒砀山的山石砌就了大汉王朝的根基,是芒砀山的“王气”成就了大汉王朝400年的江山基业。 芒砀山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闻名于世,但是对于永城市境内的另一座山——柏山,知道的人则少之又少了,甚至有很多永城人也不知道芒砀山还有个幺弟——柏山。 柏山,在永城市西城区东南15千米处,浍河北岸,属黄淮平原剥蚀残丘,为寒武纪石灰岩山峦,面积仅0.12平方千米,最高处海拔46.9米。 细想一下,也难怪世人不注意它。一方面,它的面积仅0.12平方千米,换算起来,方圆才350米,约180亩地的样子,相当于一个中等村庄的占地规模。另一方面,其山头最高才46.9米,而永城市地面平均海拔33米,也就是说柏山的相对高度才十五六米。如果隔了村庄、树林或者站在远一点的地方张望,根本就看不见它。柏山的山顶有一层赤黄色的风化土,裸露的岩石也是风化状,远望,柏山与一个大土堆无异。尽管如此,走近它又见过大山的人绝对不会产生误会,一下子就能判断出它是一座山,一座自然形成的岩石山。那山坡的陡缓曲折,山势的起伏跌宕,轮廓线的回环变化,完全是山的典型形态。人们一眼就可认定,柏山是大自然孕育的一座缩微山,是山世界的“袖珍儿”。 柏山地属永城市侯岭乡,在芒砀山的正南偏西方向,距离芒砀山100多里。芒砀群山有大大小小20多个山头,主峰海拔156.8米,总面积10余平方千米。这样看来,柏山的确是芒砀山的小弟了。 山对于豫东来说是异常珍稀的,芒砀山通常被认为是豫东平原的唯一,那么,“小不点儿”的柏山就是豫东平原上的“唯二”了。揣摩一下,这千里大平原上的“唯二”也是弥足珍贵的,是大自然经过五六亿年的地质演化才孕育出来的。! 请教地理教师才粗略知道豫东地质的演化情况。 地质年代的寒武纪起自距今约5.7亿年,终到距今约5亿年,历经约7千万年时间。大约从距今5.42亿年开始,地球上发生了被称为“晋宁旋回”和“第二幕之少林”的地壳运动,我国华北地区陆地开始稳定下沉,海水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涌进来,于是陆地变成了海洋。这样,原本属于华北台地一部分的永城也随之由陆地平原变成了一片汪洋。在寒武纪里差不多4千万年的时间里,虽然海水时深时浅,但总体来说,那时永城属于海洋环境,是一片浅海。这一时期,地球尚处于生物进化的初级阶段,海洋中红藻、绿藻开始繁盛,若干门类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开始繁盛,低等腕足类、古杯动物等开始发育。也就是说,那时在永城这片浅海里,只有藻类和低等的无脊椎动物,诸如三叶虫等生长,远不像今天的海洋那么热闹。8 t( u% _. A' L7 c+ Q" W) z: K* ~ 地质年代的奥陶纪起自距今约5亿年,终到距今约4.4亿年,历经大约6千万年时间。从奥陶纪开始到中奥陶纪晚期这段时间里,像寒武纪一样,永城依然是浅海环境。这个时期,海洋生物大爆发,海洋藻类空前繁盛,海洋无脊椎动物门类亦进入繁盛期。这样,这些海洋生物连同其分泌物就大量沉积海底。经过大约1亿年的时间,这种海洋沉积物最终形成了一层1千多米厚的碳酸盐类岩层,即石灰岩。因为这种岩石是由海洋生物及其分泌物沉积而成,所以又叫沉积岩或水成岩。现今永城市芒砀山的主体山石和柏山的岩石以及地下广泛分布的岩层都是这种岩石,这样算来,芒砀山和柏山山石的形成也有约5.5亿年的历史了。 大约距今1.7亿年的时候,中国又发生了被称为“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从早侏罗纪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长达9千万年。这一地壳运动异常强烈,是我国地质史上一次影响巨大的地壳运动,它使我国海域面积进一步减小,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还造成了那一时期中国总体西部低东部高的地势。另外,燕山运动时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期,伴随着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岩浆侵入或火山喷发,约80%的大中型金属矿床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影响更大一些。“燕山运动”中,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华北台地遭受来自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的冲力和欧亚大陆板块由西向东反作用力的挤压,岩层发生一系列的褶皱和凹陷,从而塑造了中国尤其是其东部地区的地质格局。 永城境内的岩层同样遭受近乎东西两个方向力的强烈挤压,于是芒砀山、柏山一线的岩层褶皱隆起,并伴有断裂和岩浆喷发侵入的现象,这就形成了现今的芒砀山和柏山以及两山之间的地下岩石岭脊。原先,芒砀山的南边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断裂,是岩层脆弱的地方,所以当受到强力挤压时,岩层就错裂隆起并伴有岩浆喷发,从而形成了芒砀山大大小小20多个山头。芒砀山主体是沉积岩山,是由沉积岩层受挤压隆起而成的;还有几个火成岩山头,如虞山、磨山等,是地球更深处的岩浆从岩层的断裂处喷发形成的。柏山全是沉积岩石,表明那里没有岩浆涌出。芒砀山和柏山之间一线的岩层,也同样受力隆起,可能受力不强,或者岩层太厚,到底没有露出地面,这才成为了一条隐伏地下的岩石岭脊。伴随着这条一级构造单元岩层褶皱断裂带的产生,还形成了一些次一级的褶皱和断陷,从而形成了永城新的地质构造格局。这一格局至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即芒山北峙,柏山南耸,中有演集、侯岭地下岭脊。这条一级构造的东西两侧则分布着一系列次一级的隆起和断裂。 这样说来,芒砀山和柏山及其之间地下岭脊的形成也就有1亿多年的历史了。 永城的芒砀山和柏山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我们把芒砀山比作大自然刻意为永城美男雕塑的高高的额头的话,那么,柏山就是大自然不经意间为永城美男的下颌上点下的一颗美痣了。% M9 ]: ?. y! D# g# R9 E 大多数永城人可能不知道,如果不是芒砀山和柏山及其中间的地下岩层岭脊的抬升作用,哪里会有豫东千里大平原上永城境内独有的丰富矿藏。正是这条岩层褶皱隆起的带动作用,才使其两侧的煤层埋深变浅,成为今天可以开采的煤炭资源。而郑州以东直到永城以西的广大区域则深深凹陷,煤层埋深加大,所以现在才没有煤了。永城地下有储量31亿多吨的优质无烟煤,还有磁铁矿藏。打开永城地图,人们一眼就可看出永城煤矿全都分布在芒砀山和柏山及其之间岩层隆起带的两侧,东侧有刘河矿、车集矿、高庄矿、新庄矿,西侧有薛湖矿、陈四楼矿、城郊矿、新桥矿。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芒砀山、柏山,就没有在豫东独一无二的永城煤田。 永城的老人们传说,永城是块“龙地”,有“龙脉”,给永城人带来了种种祥瑞福荫。传说,永城的“龙脉”在永城的东部,南北绵延一百多里。“龙头”是芒砀山,高高翘起;“龙尾”是柏山,微微摇摆;“龙身”则隐没于两山之间的地下,曲折起伏。这条巨龙,一龙戏三水,它口衔王引,腰带沱河,尾搭浍水。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条“龙脉”,永城才变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下宝藏遍布,地上高官辈出,而且出了个大汉天子刘邦。 太有意思了,太绝妙了,风水先生太有想象力了!不过,这些近乎荒诞的说法认真分析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 首先,风水先生说的这条“龙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地质勘探中得到了验证。然而,风水先生将露出地面的芒砀山和柏山想象成“龙头”、“龙尾”也不奇怪,奇怪的是他们怎么知道在芒砀山和柏山之间的地下有一条岩石岭脊呢?现今,经地质勘探,果然就有这么一条“龙脊”。对于由芒山、柏山和其间演集、侯岭的地下岩层岭脊构成的岩层隆起带,风水先生说它是“龙脉”,地质科学工作者则把它叫做地质构造带,实际上是一码事。 其次,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这条“龙脉”可不得了,正是永城芒砀山这个“龙首”,才孕育了大汉天子刘邦,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大汉王朝。外人可能对这一说法有疑问。是啊,刘邦是江苏沛县人,跟永城“龙脉”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结论。中国的文化部门已经确认永城为“汉兴之地”,已经认定永城市的芒砀山是天下刘姓华人的根祖之地。这种文化遗产地的确立当然是经过专家学者缜密论证后才铁定的,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定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知道东南有“天子气”,会危及他的统治,所以他曾五次巡狩,目的就是镇压住东南的“王气”。而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紫气”在芒砀山间,所以芒砀山中至今还有一处著名的文化遗迹叫“紫气岩”。《永城县志》上说:“汉高祖避之于此。吕后望紫气常得高祖。至今有洞,摩崖刊‘紫气云洞’。”大家知道,正是刘邦带领刑徒在芒砀山间的大泽旁挥剑斩蛇起义,才推翻了秦朝,建立了大汉江山。永城的芒砀山是刘邦起义最早期的根据地。对于刘邦来说,芒砀山就相当于毛泽东领导闹革命的井冈山,是他的革命圣地,所以,刘邦虽出生于沛县,但永城市却被国家文化部门认定为“汉兴之地”和天下刘姓的根祖之地。现在的问题是,是永城的“龙气”赋予到了刘邦身上,还是刘邦把“王气”带到了芒砀山中?按照迷信的说法,“风水宝地”是固定的上天预设的孕育诞生非凡人物的地方,有非凡人物的祖先坟墓占住风水的,也有非凡人物本人占住风水的。看来,到底还是刘邦经常往来于芒砀山之间占住了芒砀山的“龙气”,才成为天子的,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永城“龙脉”的灵气成就了大汉王朝400年的江山基业。当然,以上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但这条所谓“龙脉”的“龙首”芒砀山是刘邦最早期的起义根据地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就是芒砀山出了个大汉天子刘邦吗?不就是芒砀山的山石砌就了400年大汉王朝的根基吗? 其三,风水先生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条“龙脉”,永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上高官辈出,地下宝藏遍布。这一点也让风水先生给忽悠准了。 的确,“龙首”芒砀山就是给芒山人带来了无尽的福荫。就因为芒砀山在豫东平原是“独一份”,所以芒砀山及周边的百姓除了能得到平原人都能得到的平旷土地之利外,又得到了山石之利,不是吗?芒砀山的石料、石灰、石制农具用具、陶器等等,是方圆百里甚至是豫东腹地范围内的垄断商品,这给芒山人带来了多少额外之财啊,富了多少芒山人啊!再说,平原上独有的山峦景观又给芒山人带来了庙会交流的有形和无形的好处。有形的好处是庙会的工商之利;无形的好处,庙会是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以及娱乐的平台,年年庙会都为芒山人带来了信息水平的提升和精神的愉悦。回顾三四十年前,芒山庙会多热闹,影响多大,周边苏鲁豫皖四省的人都会前来赶会,盛况空前。改革开放后,芒山的建材工业、制陶业和运输业飞速发展,异常兴盛,为芒山人带来了滚滚财源。那时,永城数芒山人最富、最牛,芒山镇成为除县城外永城的第一富镇。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保护芒砀山的文化资源,永城坚决停止了粗放式的建材生产,转而开发芒砀山的旅游文化资源。现在,芒砀山的汉梁文化已成为中外闻名的人文景观,芒砀山成为了全国闻名的4A级风景区。这又为芒山人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而且,这种以文化为基础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可以给芒山人带来永久的利益。 再看永城“龙脊”给永城市东城区一带百姓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抛开宿命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条“龙脉”也确实给东城区一带的原住百姓直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的好处。正因为东城区地下是一条岩石岭脊,没有煤藏,才使演集镇到侯岭乡的谢酒店、东十八里的广大区域成为了永城市的东城区基址,沱河北岸的演集建成了东城区的行政生活区,沱河南岸的侯岭北部区域建成了东城区工业区。现在东城区已经建设得十分漂亮了,而且方兴未艾,相信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更具规模、更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豫东新兴能源城。想一想,真令人惊奇,巧遇永城煤田大开发的机遇,一夜之间,“龙脉”之上的地方,荒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贫穷变富庶,孤陋变文明,原本的原野农田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宝地。 另外,广义上说,永城“龙脉”给永城150多万人民都带来了福荫。这条地质褶皱构造使永城市在豫东独有山峦景观,使永城市在豫东独有煤藏。永城市“黑色”产业链带动“白色”产业链,使永城市工农业生产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使永城市的经济总量、财税收入、居民富裕水平都居于全省领先水平。 总之,永城的芒砀山个头不高,永城的柏山其貌不扬,不过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话,这“龙首”、“龙尾”的灵气确实大! (责编:管理员)
中共永城市委办公室主办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承办 永城历史研究会协办 电话:0370—2718365 邮箱:yclsw163@163.com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2012 by ycls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6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