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古县衙遗址文化土层勘查发布时间:2014-5-13 15:32:4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230
盛朝新
永城古县衙历史悠久。据明代嘉靖年间《永城县志》记载,自隋朝永城设县以来,县衙就一直处在中山街和牌坊街交叉口路北的位置,直到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破焚毁,共使用了一千二百余年。历代是屡毁屡修。县衙建筑规模很大,是一处六进六出的大院。从前往后依次是大门,鼓楼,仪门,忠爱堂,退思堂,知县宅,上房,韩公楼。大院内前左有旌善亭,右有申明亭。中间东有大堂,典史宅,西有龙亭,监狱,狱庙。后面左侧有花园,右侧有马神庙,主簿宅。其中花园与鹤湖相连。整个建筑以中部南北为中轴线成对称分布,气象威严,壮观宏丽,是县城内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精品 。 古县衙被太平军焚毁后,由于没有在原地复建,致使此处基本沦为民宅区。解放后,老公安局大院仅占据古县衙的四分之一的面积。这次旧城改造,古县衙首当其冲。民宅拆迁后,由于该地地势较高,与新建筑水平基点差异较大,而且不符合桩基施工要求,需向下挖掘约两米,打桩后再挖深约三米。因此古县衙地下土层需大面积深挖取走。这对于研究古县衙的地貌变迁以及有关永城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像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书籍,从中阅读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古县衙下的土层,深挖至五米余,依然不见原土。可见其原来的地势并不高,这五米多的历史文化土层皆系碎砖和瓦砾以及灰坑。根据施工现场挖掘的一个清晰的剖面以及每一层的遗物,可以作一个年代的大致推测和划分。 地表以下两米,黑色土壤,为明清文化土层。碎砖烂瓦居多,另有清代黑陶 红陶残片,发现有两个残缺赑屃,两个碑座,这些可能是使用之物。据明嘉靖《永城县志》记载,县衙仪门前立有五通古碑,这些碑座恰好发现在县衙前,可能与此有关。在县衙东面发现有较大的碑顶帽檐以及断裂巨大碑身,查县志,此处乃明代魏公祠位置。魏公即明朝万历年间永城县令魏纯粹,因治政有功,颇得民心,后人立祠纪念。县衙西北处地下发现了二十多个石滚,这些石滚皆土褐色,表面粗糙,通身及两头圆眼无任何磨损痕迹,显然 不是打场或碾磨所用。那么这些石滚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据我市有关文物专家考察,这些石滚应是汴河上使用的东西,是汴河桥上的一种基柱石。 当年汴河穿永城县城而过,而汴河桥的位置据此并不远。汴河毁弃于南宋末年,但据研究永城汴河段毁灭较晚,大致在明代中早期。当汴河毁弃后,桥也就无用了,于是附近居民就将石桥拆了,拉走盖房垫路垒院墙,这些石滚均是二次使用。在这些石滚中还发现了一个带有榫头的,石头内有凹槽,嵌进一条厚厚的铁板,表面锈蚀斑斑。证实了专家的推测和考证,这些石滚确实一种建筑构建。另外还发现一块汉画像石碑,上面二龙穿环,清晰可见,画像精美,可惜碑体断裂残缺。该碑是二次使用,当作房基。还发现有残缺小碗数个,均带花纹,其中有三个小碗底部有字,一个写有“大明成化”,另外两个各有古篆字四个。三个小碗处同一地层,应该是明代之物。 地表一下三至四米,是唐宋文化土层。该土层为灰褐色。夹杂碎砖瓦砾。这层土最大的特点是灰烬土多,一层层叠加,面积大,厚度深,动物骨骼和牙齿比比皆是,有马骨,牛骨,羊骨,猪骨,野猪骨等,灰土附近出土大量残碎的宋代梅瓶。该梅瓶通体为棕红色,灰褐色,高约三十公分,直径约十公分余,束底鼓肩,应是宋代人盛酒的一种器皿。灰烬土积存的面积之大令人吃惊。这些灰烬土如果不是居民生活所遗,那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怀疑是不是跟北宋发生在永城县城的那两场大火有关。据《宋史》记载“开宝七年九月(966年)永城县大火,烧民舍一千八百余区,八年四月(967年)永城县大火,烧军营民舍一千九百八十区”。当时永城县城连遭两场大火袭击,烧的房倒屋塌,残埂断壁,一片狼藉。当时的人们在废墟和灰烬垃圾上又盖起了房子,以至于现在在灰烬中还保留了一段残存的屋基。在古县衙的西北灰烬土下面,还发现了一些石条砌成的坟墓,这些坟墓的年代应该早于县衙,在隋代以前。因为县衙里绝对是不会允许修建坟墓的。据研究,古县衙所处的位置处在隋唐大运河的北堤上,在隋代没开挖大运河之前,古县衙的位置处在马铺城的北郊,大运河是从紧贴着马铺城北的地方开挖过去的。运河开通后,运河两岸变得繁荣起来,马铺城的繁华也移到了运河两岸,而马铺城也变成了永城。大运河岸边随着运河繁荣而迅速城市化,北堤外的坟墓很快被盖房占压覆盖在下面。县衙所处的位置当然也会占压一些坟墓,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县衙下有坟墓的原因。 地表下五米,发现有残缺的汉代花砖,画像砖,绳纹砖以及绳纹瓦。还有带绳纹的粗糙的土陶片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汉代文化积存。另外还发现一些灰坑及动物骨骼。是汉代人生活的遗迹。 这次古县衙的北边地层中还发现一条清晰的河沟剖面。该剖面东接鹤湖(柳叶湖),西边向居民楼下延伸。城内为什么有湖?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湖为什么是狭长的半圆形?在明清永城县志中找不到答案。据明代和清代《永城县志》记载,永城明清城墙长1840步,而在此以前的城墙长1160步。相差六百多步。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有可能就在这个柳叶湖上。这个柳叶湖其实在唐宋时期很可能是老护城河。明代大修永城县城将老护城河包进城内形成所谓柳叶湖。扩展城池的原因跟保护县衙有关。原来县衙的后边就是护城河,而扩展后有效延长了县衙的南北纵身,减缓了县衙后边直接暴露受敌易于攻击的隐患,增加了防护的厚度。因为每一次改朝换代和社会动荡,县衙作为首脑机关都是首先被攻击摧毁的对象,所以县衙的保护工作历代都是重中之重。这是县衙一直位居城市中心区的主要原因。1 S# G. @9 F1 o. I# k' t 通过勘查永城古县衙下的地层,我们了解并解读了城市地层的年轮,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永城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促进和探究。
(责编:管理员)
中共永城市委办公室主办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承办 永城历史研究会协办 电话:0370—2718365 邮箱:yclsw163@163.com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2012 by ycls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6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