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黄口汉画像砖考

发布时间:2014-5-13 15:34:27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467

盛朝新

黄口汉画像砖出土于古老的浍河沿岸,这是一片厚重的土地。浍河沿岸有不少古文化遗迹和大型汉墓群。《史记》、《汉书》中记载的浍水即流经于此。

该画像砖出土于汉墓,虽有断裂,但相对完整。画像砖展示的内容不同于永城地区汉画像石所常见的珍禽异兽、祥瑞辟邪、车骑出行、伏羲女娲、拜谒礼仪等题材,而是一幅汉代庄园生活写实图,豪强地主或官吏仓廪图。内容虽然单薄,但寓意丰富,该图有楼阁三座,有树木两棵,有马一匹,有人物三个,内容对墓主有享祀和祈福的寓意。

画像砖图中的三座楼阁,左侧两座相同,右侧一座较高。中间一座较大,楼下层室内坐一男者,束发,面向一侧,怀抱一根木棍,斜放着,似乎倚肩,棍顶高和头平齐。左侧一座阁楼里也坐一男者,束发,昂头与对面阁楼里的人似在对视,怀抱一根木棍状物,较短小,与耳平齐。这两座阁楼里的人均正襟危坐,一副严肃恭谨之态,一副忠于职守、敬业的形象。两座阁楼之间,席地而坐一位男者,戴着帽子,宽袍大袖,目光平视,似炯炯有神,一副尊者的仪态,一副优雅自得的形象。此人身后有一株树,树身弯弯曲曲,树丛高耸,树梢超过阁楼,显见树木高大旺盛。画像砖的右侧亦有一座阁楼,一层是封闭式的。楼下一株粗大弯曲的柳树状树木向空中伸展,树荫下,站立一匹马,马头正视前方,马尾低垂,仿佛在等待主人喂食,又好像是在树荫下乘凉,也好像是处在待命状态随时为主人效劳。这幅场景图外饰之以布景帷幕,显示壮丽豪华。

该画像砖中的阁楼和1971年内蒙古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阁楼基本一样。据汉画像专家研究,这种楼阁是汉代的一种粮仓。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就有“谷仓”二字。在汉代规模较大的粮仓顶层多有气楼,粮仓顶部有檐有窗的通气结构被称作气窗,又叫气楼,主要作用是通气散湿,预防粮食霉变和虫蛀。古籍中多有记载,如王祯《农书》中说“今国家备储蓄之所,上有气楼,谓之敖房,前有檐楹,谓之明厦。仓为总名,盖其制如此。”《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凡仓敖之制……敖顶建气楼,以散其蒸。”在该画像砖中这种重檐楼阁的底部略显高一些,是仓底台基,楼一层宽大开敞,方便出入,二层即是气楼,符合古籍记载。

阁楼内人怀抱一根木棍状的东西是什么呢?据专家研究,有不少汉代这种仓廪阁楼图,几乎都有人持一根或多根木棍状的东西。这看似木棍,其实并不是木棍。由于该画像砖图并不是很清晰,不妨作两种解读。一种是该阁楼内持木棍之人应该是汉代官吏或地主庄园的门吏或门卫,所执器物乃矛,为主人看家守院,护卫安全。在汉画像石中这种题材较普遍、较典型。另一种是该阁楼内人所持之物乃汉代木简或竹简,该简呈长条形状,用来刻文字或记数,亦称简牍。这种题材在其他汉画像砖中也有,皆一人持一根或多根棍状物,恭敬静坐。在汉代,造纸术之前,竹简、木简是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书刻在木简上,账本也刻在木简上。同时,还使用木简验符对证,每人各拿一半,以刻在木简上的字能够对上为事实依据负责出纳,确保无误。

然而无论是门卫或是仓廪管理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不能马虎,必须谨慎认真,所以其形象严肃而恭谨,显得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而两座阁楼间席地而坐,雍容富态之人,显而易见是主人,他似在巡查佣人,又好似在炫耀富足。汉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以农为本,粮食与人们的生计密切相关,在当时能够拥有或享用粮仓是贵族的标志,是富足的标志,是权力的标志。仓廪越大,越显示地位高贵,生活富足。所以汉代墓葬随葬品中常有陶仓出土,而画像砖中也常见有粮仓的内容。这种仓廪图是墓主人身份尊贵的象征,因此汉画像砖刻画粮仓成为当时社会一大流行时尚。黄口汉画像砖就是反映汉代的一个缩影,图中有两座阁楼皆有门卫或仓管佣人,说明其仓廪规模大,生活富裕。当然,此类题材也并非写实,也可看做是墓主升入天堂后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内容不免有些夸大粉饰的色彩,但毕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黄口汉画像砖是对永城汉画像石内容的一种补充和丰富。对于研究永城汉代社会经济和社会风貌的历史特点很有价值和意义。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