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两皇后

发布时间:2014-5-13 15:45:3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7857

中国版灰姑娘

“朝里的天官算出来,永城有个娘娘,在城东北方4、5里的地方。”老人的故事,有着民间传说特有的神奇和戏剧性,让孙广举永生难忘,“他带着人马一路寻到孙厂。那阵势,把村里人都唬住了。先是一骑一骑的马队,接着是一对一对手执麈尾穿黄袍的,中间有八个人抬着金顶子鹅黄色的轿子。”“进了村庄,天官下令用黄绫子围了祠堂前的广场,命令族长把13—15岁的女孩都找来,谁不来就是欺君大罪。”“天官看了半天,没发现娘娘,走出黄绫子的幔子,问族长:‘村里还有没有女孩?’族长说:‘没有了。’‘不对,应该还有!’族长想了半天:‘对了,还有一个,不过不可能是她呀!’天官问:‘为何?’‘她生下来半傻,爹娘、兄弟都不待见她,天天跟着爷爷去地里放羊。你一见就吓坏了,一头秃疮,两溜黄鼻涕挂着,不会说话,怎么会是她?’”“天官一听,马上喊道:‘你去叫来!’那姑娘正在村东北地放羊,派人骑马去接了来,送进黄绫子的幔子里,不一会儿就传出消息:娘娘选中了。”“大家进去一看,(那姑娘)头上秃疮揭了,变成了金碗,金碗拿掉,一头乌发;两溜黄鼻涕抽下来,却是两根金筷子。拿来清水洗了面,一下子变得容光焕发,光彩四射!”

原来是守拙,免得有人说婆家。“打扮停当,朝中人马带着新娘娘打道回京。到京城后咋样,就没人知道了,是东宫还是西宫,没人知道。不过后来姓孙的连续出了很多文臣武将,被朝中加封。”“‘逢厂住娘娘,逢屯出卫户’。咱村叫孙厂,就是因为出过娘娘。”

接着,老人又讲了一个故事,来解释孙厂的村民为何都不知道前朝往事,以及孙厂为何衰落成一个普通的村庄。这是一个“南蛮子撵风水”的故事,在河南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民间传说,“孙厂版本”是这样的:“孙厂出了很多大人物,引起了全国的注意,特别是南方的风水先生,起了孬心,要赶这风水。”“有一天,孙厂西寨门忽然来了一位先生,要找孙氏族长。族长热情相待,那先生说道,我走遍南方北方,没看到像你们村风水这么好的地方,如听我的话,按我的指点再调理一下,更加贵不可言,将来有一斗五升米那么多的乌纱等着你们。”; _/ F# O; Z3 g1 ^

族长怦然心动,请求指教。“那先生说:你们村下面有一条青龙盘绕,但地下水源枯竭,那龙既不能游水,也不能腾空。应在村西南角、西北角等处打七眼井,这样水就通了,龙身就活了,你们村的气象就更可观!”

“族长信了这先生的话,按照他的要求,在七个方位同时打井。七口井同时见了水,却发现都是血水。这才知道坏了风水,龙脉被斩断了。全村人去找那风水先生,那龟孙却已连夜遁逃,不知去向。从此孙厂再也出不来人才。”

“撵风水”的故事,让人有些压抑,孙广举讲给小伙伴们听,大家都为家乡有这样的宿命感到丧气。孙老师反倒被这宿命论激发斗志,他后来极其勤奋,终于成了有成就的学者。

而那个中国版灰姑娘的故事,云山雾罩,让他半信半疑。长大后,他查过地方志,查过明史,想求证此事,却没有见到任何关于此事的记载。《明史》上记载,永城确实出过皇后,不过那皇后姓张,是明成祖的儿媳,明仁宗的媳妇,有“女中尧舜”之誉;明代倒也有姓孙的皇后——明宣宗的媳妇,但史有明载,那位皇后是山东邹平人。

后来回家探亲,他偶然又听说一种解释:娘娘在进京路上因感风寒得了病,未曾到京就仙逝了。故而不见经传。这说法让孙老师产生了反思,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写了一组关于家乡的散文,行文中笑自己“迂”,这样的“神话”,想从史料中证实,怎么可能?他也笑乡亲们的愚。他们创造出如此神秘的来无影去无踪的神话传说,来增加村子的荣光,自己也沾光。真人不露相的箴言,貌似深邃而实则蕴涵着昏聩。

但后来再阅读史料,孙老师的看法又有了新变化,他惊奇地发现,孙厂村看似荒诞不经的民间传说,竟然有一个真实的内核。依据有两条:明宣宗孙皇后的父亲孙忠曾任永城县丞;孙厂的碑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部被毁,而最近出土的一方墓志,清楚地表明孙厂人是孙忠的后裔,他们原籍山东邹平,因孙忠在永城当官,因官注籍,在这里扎了根儿。也就是说,这个村果真出过皇后。不过,按照史书记载,这位孙皇后美丽动人、聪慧异常,是位“白雪公主”,绝非“灰姑娘”。

 

引子

 

时间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永城孙厂村的孙氏家族,曾经有过令天下侧目的显赫和辉煌,但500多年后,尽管祠堂和其他一些建筑遗迹仍豪华得“超标”,但这个村庄关于那段往事的记忆,却几乎荡然无存。只有两个传说,影影绰绰存留了一些讯息。

“天官选娘娘”和“南蛮子撵风水”的传说,生动精彩,富有传奇色彩,让我们感受到当地民间文化曾经何等朴茂和丰富。但这传说与史籍记载相比,只有一个核心内容是相同的:孙厂出过皇后。具体内容却天差地别,完全是两码事了。

在孙厂的民间传说中,孙皇后曾经奇丑无比,是能掐会算的天官,让她瞬间从丑小鸭变成了美天鹅;但实际的情形,却是这位孙氏自幼美丽无比、聪慧异常,正是因为美貌过人,才引起一位不寻常的人物的关注,但这位改变她及家人命运的“贵人”,不是能掐会算的天官,而是一位能进出永乐大帝宫廷的女性——彭城伯夫人。

孙皇后原籍山东邹平,父亲孙忠出任永城主簿,一家人移居永城,后来就入了永城籍。正是与永城结缘,孙氏及其一家的命运发生巨大变化。

当时永城最显赫的家族,是城西的张家。张麒及两个儿子俱为武将,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张麒的女儿被选为燕世子妃,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帝宝座,成为著名的永乐大帝,张麒之女也因此升格为皇太子妃。这样一个家族,在明初的永城,自然是无比显赫的。而那位彭城伯夫人,就是皇太子妃的母亲。

彭城伯夫人曾返乡探亲,偶然见到孙主簿之女,大为讶异。她出入宫廷多年,见过美女无数,却对美丽聪慧的孙氏格外垂青,随即将她带到京城,向永乐大帝朱棣极言此女之贤。朱棣对这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也是一眼看中,让她进入宫廷,交给皇太子妃张氏抚养,也就是让她与皇长孙朱瞻基一起生活。孙氏和朱瞻基由此结下青梅竹马的恋情,彼此相爱终生。

永乐大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而永城的张氏、孙氏,也相继成为仁宗、宣宗的皇后。这个时期,号称“仁宣之治”,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时,制定了严厉的家法,严禁后宫干政,这一点,被史家认为“汉、唐以来所不及”。但恰在两位永城皇后时代,各种因缘际会,让她们成为重大国事的“幕后推手”。

张氏力助夫君登基

孙氏进入皇宫、由皇太子夫妇抚养之时,正是宫廷明争暗斗、危机四伏的时期。这位十多岁的小姑娘,成为了皇位之争的见证者。

皇太子朱高炽生性沉静,喜好读书,为人宽宏,性格温和,颇有仁者之风。作为朱棣长子,他很早就被立为接班人,但老爸并不喜欢他,在朱棣当皇帝的二十余年,他的太子地位好几次岌岌可危。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主要是因为他体态肥硕,不能骑马射箭,后来又患了脚疾,走路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朱棣本人英武强悍,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心中十分不满,甚至多次“恚”,有另立太子之心。

朱高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他的二弟朱高煦。此人英武勇猛,与父亲颇有几分相像,常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白沟河之战,朱棣差一点被建文帝大将瞿能抓住,正当危急之时,朱高煦率数千精锐骑兵赶到,杀掉瞿能父子,救出朱棣;随后在长江边上,朱棣被盛庸击败,又是朱高煦引骑兵赶到,击退盛庸,扭转了战局。朱棣“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因此他认为这个儿子“类己”,对其十分偏爱。

朱高煦为人狂傲,功劳又大,恃功骄恣,根本看不上仁弱的哥哥,甚至“辄以唐太宗自比”,谋夺太子之位的野心毫不掩饰。

在咄咄逼人的朱高煦面前,朱高炽幸福的婚姻成为重大得分因素。张氏聪慧温顺,端庄大度,“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即朱棣)及仁孝皇后欢”。每遇徐皇后与成祖便殿议事,她就侍奉在侧,亲自下厨做饭,说话办事极其得体,令朱棣对这个儿媳妇很满意,曾对徐皇后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张氏与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成为重大得分因素。《明史》说,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瞻基满月时,朱棣看到了这个孙子,脱口夸道:“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这个记载当是史家附会,但在张氏和朱高炽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长大后十分优秀,“嗜书,智识杰出”。即便是狂傲的朱高煦,对这个侄子也不能不刮目相看。

朱棣曾命他的儿孙一起在南京拜谒明太祖孝陵。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朱高煦就在后面冷嘲热讽:“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走在他后面的朱瞻基闻言,马上回敬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过头,看到侄子眼中英气逼人,心中一寒,脸上陡然变了颜色。

朱棣在接班人问题上,曾长期摇摆不定,他曾征询当时朝中最重要的大臣、文渊阁侍读学士解缙的意见。解缙的回答毫不含糊:“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但这话并没打动朱棣,他默不作声。解缙一看,赶忙连连叩首,劝说道:“还有一个好圣孙!”朱棣听了这话,才下定决心,确立了朱高炽接班人的地位。

在这种宫廷争斗中,张氏起的作用,或许不能一一说明,但无疑是非常重大的,《明史·后妃传》高度肯定了这一点,认为朱高炽“濒易者屡矣”,但最终“以后(指张氏)故得不废”。

对于张氏所起到的作用,当事人朱高炽无疑最清楚,出于对张氏的感谢和对她政治才干的认可,他登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所有国家大事,都会征求媳妇的意见。

“女中尧舜”张皇后

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归途中驾崩,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当上皇帝后,他很快以宽厚温和的性格,带来了祥和的政治局面。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减免赋税,无偿赈济受灾地区,妥善安置流民。

他还下令息兵养民,不再打仗,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

遗憾的是,即位不到一年,当了22年皇太子的明仁宗就突然病逝。他的儿子朱瞻基承继大位,改元宣德,是为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尊母亲为皇太后,“军国大议”多禀听她裁决,在这位太后参与下,宣宗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仁宗的政策,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张太后曾带宣宗拜谒成祖、仁宗陵墓,京畿百姓夹道拜观,陵旁老幼皆“山呼拜迎”。张太后回头对宣宗说,百姓这么爱戴你,是因为你给他们带来了安定的生活,“皇帝宜重念”。回家的路上,有百姓“献蔬食酒浆者”,太后命人取来让宣宗品尝,曰:“此田家味也。”以此让他体会普通百姓的甘苦。

在张太后指教下,年轻的宣宗勤政节俭。他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后人将他与父亲在位时期称为“仁宣之治”,史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将这一时期与成康、文景之治相提并论。

相比武则天、慈禧等女强人,张太后很低调,她既没有直接听政,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多大名声。她只是默默地站在幕后,以出色的政治才干,赢得了丈夫和儿子两代皇帝的信任,为他们裁决国家军政大事,协助他们将国家带上坦途。可以说,她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为那个时代带来了安详的福祉。尽管这位太后并不广为人知,但还是有人给予她极高的赞誉,称之为“女中尧舜”。

这个时候,入宫已十多年的孙氏也日渐重要起来。宣帝与她青梅竹马,情深意笃,但与张太后永城同乡的身份,为她带来了麻烦,使她曾失去过成为皇后的机会。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