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无影山的历史秘闻发布时间:2014-5-13 15:55:4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152
永城无影山即永城大禺口。 这个地方地势较高,像山却无影,是一个贴切而形象的说法,还有一个关于无影山形成的民间传说。 那么这个高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于中原一带古代屡受水患,最初人们是择高而居,所以中原带丘字的地名比较多。永城作为古老的城市,当初地势一定要比周围高,而大禺口就是这个高地的制高点。但是这个制高点的形成据考察应该是从隋朝开始的,隋朝开通大运河,经过马铺城的北边,大运河的北堤即现在的中山街,北堤与贯穿永城南北的古驿道的交点即现在的大禺口。根据隋唐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大运河的北堤是很高的,部分地段高于周围地表达五到七米,大运河的北堤当时筑土比南堤高,主要是防范黄河洪水从北面侵入大运河河床,以免淤塞河道。这是大禺口在大运河北堤上形成高地的基础。 另外在大禺口这里,还存在一个跨大运河上南北方向的大桥。该桥从当时运河修桥的惯例来看,应是木石结构的拱桥,那么拱桥的两端的地面就应相应的加高,这就造成了大禺口作为北堤桥端接点必须要抬高。 南宋末年,大运河废弃,元代永城大修县城,明代更是多次大修县城,每一次都要加高城内的地势,而大禺口更是被加高的重点,当时主要是出于防范洪水泛滥,减少城内积水内涝的需要。 大禺口在隋唐时代,因为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有兵营驻扎,据有关史料记载,驻军分别驻扎在大禺口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当时就是分别驻扎在大运河桥及码头的南北,控扼永城的枢纽要道。直到明代大禺口西北角还在驻军,当时是守备署,而东南角是参将署。另外明代永城的几个显赫人物也在大禺口居住,如张娘娘的父亲张麒在大禺口东北角住,而苏松八府巡按李印岩在大禺口西南角住。 大禺口自隋代大运河开通以来形成繁华点,唐宋期间非常繁盛,明清时期一直到现在依然是繁华之地,可以说千年的繁华不衰,但自新城蒸蒸日上,大禺口逐渐失去了历史的光环。此消彼长,这正是历史穿透时光演绎的造化,赋予历史一种崭新的峥嵘。 (责编:管理员)
中共永城市委办公室主办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承办 永城历史研究会协办 电话:0370—2718365 邮箱:yclsw163@163.com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2012 by ycls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6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