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民俗文化之生活习俗篇发布时间:2015-6-25 16:50:4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4286
在旧社会,永城人民由于长期深受封建思想束缚及地主、土匪、高利贷者的盘剥和掠夺,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生活相当凄苦。因此,消费水平很低,日常消费品的花色品种很少。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垮,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永城人民开始集中精力创造和谐小康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 常言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永城境内东西南北中居民的风俗习惯大抵相同。但是,各区域居民自有他们独特的色彩。如生活习惯的吃饭、穿衣、口味等,生产工具的式样和用法,岁时习俗的过法和内容,婚丧嫁娶的程序和内容,以及迷信的程度和禁忌的内容等等,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饮 食 (一)日常饮食 1、主 食 旧社会,永城人民由于受经济收入、生存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尤其是广大农民在饮食方面,一般较节俭、朴素。富者节日时细米白面,平时也仅是白面裹皮,粗粮为主,如“花老虎”卷、包皮烙馍。大地主家庭鸡鱼肉蛋为主人自己享用,长工、佣人平时粗茶淡饭,维持温饱。一般人家收麦后方能吃上一些白面,收秋后即换秫秫面馍、豆杂面条、红芋稀饭、小米粥;平时能吃到一些蔬菜、豆芽、豆腐、粉条,多数时间以辣椒、咸菜为主。贫寒户则“半年糠菜半年粮”,冬春农闲时一天两餐,来客时仅以青菜、豆腐招待之,肉类仅年节食用少许;穷人家平时的饮食一般以蔬菜为主,锅内放萝卜缨、红白萝卜等各种杂菜,等煮熟后放一把糁子或高粱面进去,就算是一顿饭,男劳力吃稠的,妇女儿童也只有喝汤的份,很少能吃到白面(小麦面)。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除在过年过节或办事招待亲友外,绝少有整天吃白面的情况。大米更很少见,一般仅有小米。馍主要是高粱面、谷面、红芋面窝头、菜团子等。因为饥饿,人们用树上的花和叶来充饥。槐叶、槐花、榆叶、榆钱子、香椿、臭椿树叶等,还有各种能吃的野菜,都用于充饥。有的地方用玉米蕊磨成面做饭吃。有的家庭因为贫穷,孩子生下来没钱买糖,用胡萝卜煮水让小孩当糖水喝。妇女生孩子也就是吃口红薯糖增加体力,很少能用上红糖、白面、鸡蛋等补虚食物。 1950〜1958年,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1959〜1961年,由于生活低标准,群众生活条件极差。1962〜1976年,由于经济恢复较慢,有的人家没有干的只喝糊面稀饭。中午,一般情况下吃菜饭(仍是以菜为主,少量配有窝头)或下小米和面条、小米干饭、咸小米菜稠饭等,条件不好的仍只喝稀菜饭。全年口粮以红薯片等杂粮为主,小麦只占1/4或1/5。有时会改善生活吃一顿捞面条或汤面条,但多为份食,不论男女,每人一小碗,不管饱。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在丰收的情况下,以粮食为主,因为缺油吃,所以极少炒菜。每日三餐,早、晚吃粗粮(一般为高粱、红芋,好者为玉米),主食有窝头(掺菜窝头或菜团子)配糊面稀饭吃,有条件的锅内用胡萝卜或蔓菁搭配下锅,就咸菜吃饭(夏秋为南瓜、茄子等粗菜,冬春季多为大白菜、黑白菜及胡萝卜、红白萝卜腌制的咸菜,极少加油、酱油、醋等调料)。城乡人口味辣咸,常备有辣椒、辣酱、酱豆、咸菜。1980年后,则常年以白面为主,粗粮多作饲料,但尚有10%左右的家庭处于贫困的边沿。 1990年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由以粗粮为主变为以细粮为主,有些家庭甚至从有什么吃什么的时代改为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前人们未曾想到的。农村主食以小麦面粉为主,部分家庭配有大米吃,城镇居民则以面粉和大米共食,玉米面、红薯、杂粮成为人们调剂生活“换口味”的辅助食品。95%的家庭副食品的增长速度高于主食,油、肉、禽、蛋的消费量有较大增长。早、晚餐一般为稀饭、白面馍、素菜,中餐一般以面条、大米饭、蔬菜为主,10天中有四五顿吃荤食。城市居民一日三餐饮食多样化,由饱腹型向营养型过渡。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不少城镇居民早上在街上进餐,主要品种有油条、油饼、油茶、鸡蛋、豆浆、豆汁、豆腐脑、胡辣汤、小米粥等。2000年以来,农民饮食趋向多样化,由饱腹型向营养型过渡。无论城镇与农村,来了尊贵的客人,多领到宾馆或特色饭店就餐。特别是2005年后,城镇居民购买熟食的越来越多,大部分家庭已无蒸馍习惯,吃杂面已成为改善生活的方式之一。现在,农村也有不少家庭购买熟食。农村家庭中午主食一般为捞面条或白面馍配普通蔬菜,改善生活时吃饺子或包子,有的家庭也吃大米配荤菜,但次数不多。城镇居民中午饭菜稍丰盛,一般有荤素菜,有的还有酒水。 2、副 食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家庭很少买菜,只吃在自家坟地或房前屋后种的辣椒、豆角等,再者就是生产队分的(有的生产队不种菜,农民就常年吃不上蔬菜)。至于肉食,只在春节、中秋节吃一顿,平常是极少吃的。城镇居民也很少吃肉。80年代后,城镇居民的蔬菜品种以土豆、菠菜、白菜、红白萝卜、洋葱等为主,冬季家庭储备白菜、萝卜作为主蔬菜。一个月也能吃几次肉了。90年代,随着蔬菜种植面积扩大,特别是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反季节蔬菜增多,豆角、苦瓜、蘑菇、西兰花、花菜、黄瓜、青椒、西葫芦、茄子、韭菜、蒜苔、芹菜、南瓜、青菜、莜麦菜等进入普通百姓家庭。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开始讲究无公害食品,绿色天然蔬菜受到百姓青睐。肉、蛋、奶已成为大多数城镇居民的必需品,即使在农村,每隔三五日也用鸡蛋或肉来调剂生活。在城镇,除猪肉外,鲜牛肉、羊肉和家禽、鱼及其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吃肉讲究卫生、安全、新鲜,无污染食品成为日常饮食中的首选。此外,水产品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城镇居民由营养型向保健型过渡,部分较富裕的家庭饮食已相当讲究,定量食用牛奶、鸡蛋、新鲜水果及其它保健类食品,不少城镇居民的中、晚餐经常去饭店就餐,品尝各种风味小吃或海鲜之类。 3、糕 点 永城通称点心、果子,多用于老人、病人和走亲串友。1950年之前,行礼时一般附带普通糕点两封或四封,带匣果四盒(内装寸金、麻片、蜂糕、大金果、羊角蜜、三刀子、饼干、蜜枣、金果棒、蜜糖花生等)算是厚礼了。1960年前后,食糖、油脂、白面短缺,糕点加工暂停,以后数年加工量很少。1980年后,除用本地糕点外,还购进外地装潢美观的各种糕点,但其糕点质量多不如前。进入21世纪,旧式糕点多被新式糕点所取代,且食用者日渐减少,不再作为主要礼品用于亲朋交往。 4、饮 料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主要饮用本地高粱大曲酒及少量口子大曲酒。1940年前后,各大糟坊停产,小药子酒盛行全县。60〜70年代,主要饮用红薯干酒,兼有少量陆楼大曲、陆楼特曲、鹿邑大曲,“张(弓)宝(丰)林(河)”被誉为佳品。1978年始用蚌埠啤酒,以后购进的啤酒种类繁多。1980年至1982年,多用张弓粮液、林河粮液,1983年改用睢州大曲酒,1984年盛行泗洪县产双洋特曲酒,1985年又盛行张弓酒厂产皇封和玉帝酒。永城酒厂产豫永特曲盛行数年,此后被皇沟御酒所代替。20世纪80年代以来,亳县古井贡酒和全国知名白酒泸州老窖、四特、五粮液、贵州茅台酒在本地有售,因价高仅为少数人请客送礼所用。1995年以后,民权葡萄酒以及各种啤酒、果汁、橘子粉、麦乳精、可口可乐、健力宝等饮料在永城盛行。永城人嗜酒,新中国成立前待客一般仅用酒一壶(4〜6小两),70年代起,三五人相聚,需曲酒二三斤,有的需加饮啤酒数瓶致醉态方休。进入21世纪,永城市场上各种品牌白酒和饮料琳琅满目,各种奶制和碳酸果汁类饮料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备受青睐。 (二)特殊饮食 1、节日饮食 旧时,永城人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除地主以上家庭可在节日有吃有喝有新衣服外,普通百姓节日与平时的生活变化并不大,仅仅放些鞭炮、多点小菜而已,准备的酒肉等贵重物品极少。过年,有条件的会包饺子吃,但主要还是以菜为主,极少有肉,家庭困难者仅能在除夕吃一顿骨头馅饺子,其他时间仍吃杂面团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人们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尽管日常饮食还较为简朴,但每逢过节对饮食比较注重。进入21世纪,特别是春节,家家要准备十分讲究的蔬菜、猪肉、牛肉、羊肉、水产品、干鲜果品、中高档酒类等,尽情吃喝。此后,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鸡、鸭、鱼、肉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品,使节日饮食与日常饮食差距逐渐缩小。因此,过节时城镇居民不再购买过多食品,有的富裕家庭过节合家团聚时,选在饭店就餐者增多。而春节放鞭炮者大量减少是近年来的标志性变化。 2、一般待客饮食 永城素被称为“礼仪之乡”,人们讲究待客之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淳朴的民风养成了人们热情好客的习惯,平时家有客人,主人都要尽力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20世纪80年代客至必备荤菜,县城人待客多讲究几菜几汤,或伴以甜咸罐头之类,有的还用整鸡、大鲤鱼、海味等。农村待客一般有酒和炒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讲究热、凉、荤、素搭配。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中条件好的家庭待客多在饭店,一般家庭仍在家中。“无酒不成席”是永城待客之道,席间必然要用白酒或啤酒。来了一般客人,用二荤四素6个菜或四荤五素9个菜招待。来了同学、好友、远门亲戚等不常见客人则要去集镇饭店买菜,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无论来了何种客人,招待餐中总少不了酒,富裕者还要备上红、白、啤三种酒及矿泉水、果汁、可乐等饮料。 3、红白喜事饮食 永城人民家庭凡遇婚、丧、祝寿大事时,对招待亲友进餐较为重视,尤对婚、丧事的筵席十分讲究。过去,城乡要置办9个碟子10个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永城东部与南部、北部与西部风俗各不相同。红事:北部、西部筵席菜类讲究双数,忌讳单数,多为6942(6个凉菜,9个热菜,4个扣碗,2个汤),东部、南部多为9944(9个凉菜,9个热菜,4个扣碗,4个汤),忌讳8数。丧葬:北部、西部为9个碗,还有的用大锅烩菜配馒头每人一碗;东部、南部丧葬与红事标准基本相同,但婚事筵席质量一般高于丧事。而城市经济条件较好者红白喜事饮食标准基本相同。21世纪前,无论农村、城市,婚丧事待客多是事主在家组织承办。进入21世纪后,城市居民遇到婚丧事多在饭店承办。到2010年,遇到喜事,城市每桌饭菜标准500元左右,农村300元左右;进入2013年,城市每桌800元左右,农村500元左右,烟酒另算;遇到丧事标准不一,因户主情况和当地风俗无统一标准。 4、出行饮食 历史上,永城人出行办事,家中多制作干粮以备旅途食用,有穷家富路(外)之说。2000年以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出行的多带鸡蛋、火腿肠、方便面、糕点以及水果。到目的地后,大家都到快餐店或饭店就餐。收入较高者一般不再带东西,而是随时随地吃什么买什么。2010年后,外出者无论收入高低均不带任何食品,而是随市就餐。 二、服 饰 (一)布料色调 1、布 料 旧时,永城人多穿自纺自织的土布,男婚女嫁一般仅做几件棉布衣服。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贫寒人家男婚时借“洋布”大褂者常见。夏季穿一身“龙头”白布衣,冬天一身黑贡呢衣服者很少,极受人羡慕。绸缎仅为富户及有权势者享用,一般人家每人常年只有一单一棉,有换洗衣服者极少。1950年后,土布渐少,“洋布”增多,华达尼、绸缎已有一般人穿用。70年代后凡尼丁、的确良、涤卡、中长、锦纶布、腈纶布较流行,80年代国产、进口各种化纤布、混纺布、毛料布衣服遍及城乡。 2、色 调 旧时,永城人民男女服装多用土靛染成深蓝、浅蓝、月白色,或用铁缸子(生铁、石榴皮煮水泡布)染成黑褐色(称“皂布”),用芝麻秆灰染成银灰色,用胶泥水染成淡红色,用桑根皮或棉秆皮煮水染成黄褐色,用化学颜料煮青、煮蓝、煮紫、煮绿等染成各色。夏季,男多穿白褂,蓝色或青色裤,青少年穿花条裤褂,女青年多穿白褂或花条、海蓝、鱼白裤褂。童装多用红、绿、紫色或用土靛染的“漏花”布。20世纪50年代,蓝、紫、银灰、深灰和各色花布、格子布极为盛行。80年代以来,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花样应有尽有,还有在这些颜色基础上调制或深或浅的色彩和互相搭配的色样,品种及其丰富繁多。 (二)服装式样 1、男子服装 传统服装 清代,由于阶级和阶层的差异,人们的衣着也有较大差别。绅商富户多穿偏襟长袍(长及足踝)、对襟马褂(长及腰际)、对襟坎肩(无袖,与马褂同为罩长袍的衣着),统称“长袍马褂”。普通人家有长衫,只在婚礼及参加亲友家婚丧事做客和过年时穿着。贫穷者多是向别人借穿。一般人家平时的穿着多为:偏襟短袄(衫),长至臀部;间有对襟短袄(衫),缀布条缲成的风扣,上下排12对,称“十二太保”;裤子大裆,于踝骨上方用带子缠绑,称绑腿裤;穿棉袍时,稀土布大带束腰;贫者只穿棉袄,大带束腰,谓之“短打”。特别贫穷的劳动者,冬天只穿叉裤,叉裤只有两条裤腿(内套棉花),以线带吊在腰带上,内套单裤或夹裤。民国期间,由城及乡,由官吏学界渐及商农,开始穿着中山服;上衣对襟、卷领,缀骨或塑料纽扣,三个口袋(后来改为四个);下身穿束腰前开门裤。与旧时相比增加了大翻领对襟式大衣,长及膝下,部分取代了旧制长袍。其他衣饰变化不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男式偏襟短袄(衫)已不多见,男青年的棉袍、长衫由胖改瘦,单褂多瘦长。公职人员及县城学生多穿中山服、学生服。农村中家庭条件好者和官绅家庭有长短外罩和衬衣裤多身,四季服装变化分明。而普通人群仅有短外衣和裤,一般无内衣,春、秋、冬季服装变化不明显。夏季男子仅有坎肩、裤衩,女子也仅有短袖单衣一身,衣服多年缝补,老少大小下传着穿。60年代以后,机缝制服逐渐取代了手缝便衣,棉大衣、中大衣取代了棉袍,男青年以着绿色军服为美。80年代,多穿中山服、列宁服、军便服、青年服、衬衫、香港衫、短袖褂等。男青年有穿红衬衫、花衬衫者,十分引人注目。先县城后农村又兴起了套头衫、青年裤、喇叭裤、直筒裤、宽松裤、西服、领带、夹克衫等。冬装有风衣、滑雪衣、呢子大衣、驼绒或栽绒大衣、皮大衣、皮夹克、羽绒服、翘肩袄、人造毛裤、毛线或腈纶线编织的褂裤。80年代后期,着装的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一改过去的中山服式,变为各种款式的西服。民间服饰更是多样化。 现代服装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城乡男子春秋季节多以中山装为主,西服虽开始流行但不占多数。80年代被人们所青睐的的确良、涤卡、尼龙等化纤衣料,进入90年代即被摒弃,代之流行的是麻、毛、丝绸等衣料,纯棉衣料成为人们的首选衣料,羽绒、保暖服饰越来越流行。冬季则以中山装内套棉袄,有条件的人外穿军绿大衣或毛呢大衣,夏天则以短袖布衫与汗衫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男子服装以西装、夹克为主。90年代末,除一些老人外,城里很少有年轻人穿中山装,农村青年除个别贫困村外,与城里人没有大的区别。多样化、个性化和讲究整体效果的高档服装受到富裕者的喜爱。老年人钟情于宽松适体的休闲装、运动装、中山装,牛仔服系列受到少男少女的独宠。进入21世纪后,青年男女着装出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男青年、特别在党政机关上班的男青年在上班或亲友聚会时,喜欢西装革履,中年男女喜欢宽松式的服装,老年男女喜欢穿休闲式的服装。 2、女子服装 传统服装 : 清代,女子衣着:绣花镶边的偏襟袄(衫),扎百榴裙或四扇缀飘带裙,裙长没足,裤为宽腿大裆。一般居家只穿袄(衫)裤,出门作客始系裙子。民国时期,有了宽袖及腕的短袄(衫)。女青年学生开始放足,着黑色及膝的短裙。青年男女裤脚开始不扎绑腿。20世纪50年代,女青年穿白裤、连衣裙者始见。60年代,女青年爱着绿色军服。80年代,老年妇女着暗花布褂,中年妇女着素花、方格、花条褂,女青年服装由多色鲜艳趋于淡雅。先县城后农村又兴起了西服、浪潮衫、夹克衫、蝙蝠衫、套头衫、青年裤、喇叭裤、直筒裤、健美裤、宽松裤等。夏季,青年妇女又兴起连衣裙、百褶裙、一步裙、紧身裙、宽松直筒裙、环口喇叭裙等。 现代服装: 90年代中期,女子春秋穿中式布衫,冬季穿小袄,袄外套中式布衫,有的穿中式小袄;富裕者开始穿绒大衣、羽绒服、毛线外套;夏季则穿短袖布衫、汗衫,穿裙子已占多数,也有的又穿上了旗袍,年龄较大者或职业女性穿长裤者较多。90年代末,女装变化较大,曾有一段盛行女子穿紧身衣裤,此后超肥裤又在女子中间流行。夏季,女子以裙装、旗袍、短裤为主,特别是最近几年有着欧美之风的紧身裤和超短裙、日韩格调的休闲装和运动装与传统服装交相辉映,在永城街头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冬季一般女子穿蓬松棉做的紧身棉裤,也有的穿保暖内衣和毛衣裤;近几年外套有丝绒大衣、皮大衣、羽绒服,穿棉袄、军绿大衣者除部分农村地区外已不多见。进入21世纪后,一些时髦的女青年则喜欢超短裙、小背心等裸露部分身体的时装,以展示身材的窈窕妩媚。常年穿高跟鞋的青年女性逐渐增多,一些时髦的女青年冬季喜欢穿筒靴、夏季穿加厚底的凉鞋。2009年,年轻女子竟然夏季流行露脐小上衣和低腰裤,冬季流行起紧身裤外套西装小短裤、小短裙。 3、婴幼儿服饰 服饰的独特之处在小孩身上略有体现,孩子出生后,有些家长要给孩子缝制虎头帽、虎头鞋,希望孩子长大后威武雄壮。虎头帽是用黄布做成老虎头形的帽子,上面缝有虎额、虎眼、虎鼻等装饰;虎头鞋是与连脚裤配穿的,蓝色的鞋帮镶上边,鞋面是可爱的小老虎脸,虎额上还绣个“王”字,眼睛、鼻子、嘴唇、胡须无一不全,有的还加上两道弯弯的眉毛。这种鞋又轻又软,孩子穿上既暖和又方便学习走路。衣服一般是偏襟褂、偏襟袄、和尚偏。改革开放后,女童兴起连衣裙、百褶裙、宽松直筒裙、环口喇叭裙等。 (三)鞋袜帽式样 1、传统鞋袜帽 男子鞋袜: 清代,多穿有圆口薄底布鞋和鞋前面起两个高梁的“双脸鞋”;冬季多穿芦花与麻绳混合编织的麻窝子。袜子,多用白粗布缝制,根据季节分单层、双层和棉袜。民国期间,鞋开始时兴圆口、尖口短脸布鞋,鞋底白色多层,称“千层底”,用线织鞋带(一指宽)缠扎于脚脖上。以后渐有皮脸布鞋,少数官绅、财主、青年逐渐穿起了皮鞋。新中国成立前后,一般人脚穿自做土布袜、棉鞋、靴子、牛毛鞋或麻窝子,雪雨天穿油鞋、胶鞋,线织窄带扎裤腿。改革开放后,尼龙袜取代了棉线袜,军用鞋十分盛行,胶鞋取代了油鞋,球鞋、亳县布鞋、塑料凉鞋、拖鞋极受人们欢迎。同时,皮棉鞋、尼子布面泡沫底鞋、胶底棉鞋、运动鞋、登山鞋、旅游鞋日益普及。中老年人多穿锦纶丝短袜,圆口或松紧方口布鞋。城乡人民买鞋穿者增多,自做布鞋者渐少。2010年后,中老年人又返回来穿布鞋,说是柔软、舒适;青年人大部分穿皮鞋,冬天有皮棉鞋,夏天有皮凉鞋,春秋天有皮单鞋,运动鞋、旅游鞋也很受青年人的青睐;室内有棉拖鞋、单拖鞋、保暖拖鞋、洗浴拖鞋等;中小学生大部分穿运动鞋、旅游鞋;二三岁的孩童都是买鞋袜穿,很少有人自己做鞋了。 女子鞋袜: 清代至20世纪30年代,女子多缠足,裹脚布外头一层鞋称小鞋子,外面再罩一层鞋,称套鞋,亦称靴子。青年妇女,鞋帮上多绣彩色花卉,叫“绣花鞋”。 70年代以来,穿布袜者渐少,穿圆口或尖口鞋、粗棉线袜者多。改革开放后,尼龙袜取代了棉线袜,胶鞋取代了油鞋,旅游鞋、塑料凉鞋、拖鞋、高跟布鞋极受青年妇女欢迎。春秋和冬季穿高筒靴子是大多数青年女性的选择。 帽 子: 清代,永城男子春秋季节多戴圆形瓜皮帽,顶缀球形疙瘩(青年为红色,中年、老年为黑色,为父母服丧者白色),称帽头;夏季为高顶圆形大沿草帽、斗笠;冬季为毡制卷沿圆帽,或在帽头下方齐眉围半圈棉“遮风”。20世纪30年代,男戴针织线帽、“火车头”帽、鸭舌帽、礼帽者渐多。学生戴学生帽。50〜80年代,冬季多戴解放帽,夏天戴草帽。90年代之后,草线帽、化纤帽、针织帽又开始流行起来。 旧时,永城妇女很少戴帽子,大多头戴勒子,上覆黑绉纱手帕,盘绕于脖子后两端下垂尺许,小女孩多在冬季戴花棉帽,帽前沿缀银质八仙。青年妇女不戴帽,中、老年妇女冬季戴保护囟门和耳朵的“圪勒”(前边缀有玛瑙等质的饰物)。50〜70年代,年轻妇女多头顶花毛巾,后来多用长围巾、方巾、纱巾。从20世纪30年代起,城市青年妇女戴针织、线织软帽、礼帽者亦时常可见。现在,有不少女子冬戴软帽,夏天戴礼帽,但大多数被连衣帽所代替,男女连衣帽普遍盛行起来。 2、现代鞋帽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春秋季节以布鞋、旅游鞋、皮鞋为主,农村人习惯穿军绿胶布鞋,夏季穿塑料凉鞋、皮凉鞋、合成革凉鞋;冬季穿布棉鞋、皮棉鞋,布鞋多为黑色,皮鞋多为黑、棕色。年轻人穿鞋讲究式样美观,中老年人讲究舒适轻便,不少老年人喜欢穿传统手工制作的布底、布面松紧鞋或胶底布面鞋。婴幼儿的鞋仍以手工制作的软底布鞋以及布面手工绣制虎头形鞋居多,城里人则以购买童鞋为主。进入90年代,人们更加注重童鞋的质量,讲究舒适、轻便、美观。样式变化最大的是皮鞋和凉鞋,有高跟、半高跟、粗跟、坡跟鞋等,品种繁多,除传统黑色、棕色占主流外,红、黄、白、蓝、绿、紫等色彩斑斓的时装鞋,受到青少年男女的喜爱。各种布质、皮质、线编、塑料水晶凉鞋穿者颇多。除个别贫困农村和困难农户外,家庭妇女纳鞋底、上鞋帮的传统习惯已成为历史。帽子样式和品质随时代潮流而变化。春秋季节戴帽子者不多,有戴帽子的也从过去的军帽换成了鸭舌帽、圆顶帽,近两年有人戴礼帽和旅行帽。冬季则以皮帽、呢子帽为主,中老年妇女戴绒线帽,棉帽已很少有人戴。夏季男子戴草帽者逐渐减少,女子则戴墨色、白色、紫色透明凉帽者逐渐增多。 (四)装 饰 1、传统装饰 清代及以前,男子较阔气者手带翡翠戒指,腰系象牙双孔寸许方牌,银质剔牙签、挖耳勺,吸烟者带鼻烟壶。民国时期,清代装饰渐被淘汰。官吏、绅商、富户流行戴金戒指、拄文明棍、戴怀表、手表和镶金牙。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社会推行节俭,人们一般无装饰物,仅在胸前佩戴领袖像章和钢笔。 旧时,女子头上饰物有鬓花、顶花、发簪和供盘发簪用的管簪等。富有者佩金、银、珠翠首饰,贫者多为铜质。耳垂穿耳孔,戴耳坠、耳环,手上戴有各类戒指、手镯等。 2、现代饰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富裕了,手表为大多数人所拥有,有的男子还戴上了金戒指、金手表、金项链、玉观音和其他玉石饰件。女青年穿耳眼、戴金耳环、金耳坠和戴金戒指、金项链、玉手镯、金手链、金脚链、翡翠玉佛者增多。饰物的原材料品种有金、银、玉、水晶石、白金、珍珠、塑料、玻璃、铜等,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个别富裕者则购买宝石、钻石等珍贵饰品类佩戴,而有的是为了保值增值。进入21世纪,凡青年男女结婚者,均佩戴高档戒指,女性带金项链。 (五)发 型 1、男子发型 清代以前,男子多留发髻于头顶。清代,男子囟门前部剃光,余部蓄发梳一条长辫垂于背后,男童额上留发一块称“囟门”,脑后留“燕尾”称“拽八十”。民国以来,男子剪辫剃发,农民多剃光头(和尚头),公务人员和县城学生多留平头、分发头、背梳头。新中国成立后,中青年男子多短发,如平头、偏分、背梳头等。1980年后,男发型有大圆头、平圆头、背梳头、青年式、青年分式、中年分式、海涛式、海鸥式等。 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中老年人的发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个别时髦的青少年男女,喜欢与影视及歌坛新星发型相比,发式经常变化,一忽儿寸板、一忽儿飞机式、一忽儿游泳式,还有的留一面发、前面发、前小辫、后小辫、一撮毛、爆炸式。90年代中期后,中年男女理发时染黑、焗油、打摩丝的增多。青少年男子打彩色摩丝,将头发染成淡黄色、板栗色、酒红色的增多,有些人将头发染成红黄绿紫青等五颜六色。青壮年男性休闲洗发的增多,保持发型整洁、一丝不乱的增多。也有的剃光头。 旧时,有正月里不允许剃头的习俗,迷信说:“正月里剃头死娘舅。” 2、女子发型 旧时,男童发型较乱,随大人喜好而定。女童头上留偏发两块,长长了扎成“道角”或“羊角辫”。女童7岁时穿耳戴耳坠,留发梳辫,额前留有“刘海”。 清代,女子蓄发梳辫,少女有一条长辫垂于背后。已婚妇女,将发辫挽成团纂,外罩纱网,分别固以横簪、竖钗,额前短发两绺分挂耳后。老年妇女,头发挽成“纥纽”,横别簪子。民国以来,女学生留齐眉刘海的齐耳短发,称“剪发头”,不戴耳坠及其他首饰。新中国成立后,女青年大部改为不留刘海的剪发头,或用皮筋束两条长辫,戴首饰者渐少。1966年后,全部改为剪发头,很少有留辫子者。1980年后,发型变化显著,开始流行烫发,发型有一条或两条短发辫、马尾束、披肩发、青年式、平直式、刘海式、游泳式、波浪式、弧式、卷发、鸡冠式等,老年妇女挽“纥纽”者亦有。进入21世纪,中青年女性,留有与脸型、身材相互搭配的发型增多,打摩丝、焗油、染发者增多。青年女性扎辫子的减少,烫发与留披肩发、留马尾巴发型的增多。 3、美 容 旧时,人们多用化妆品改善人的面部容貌。20世纪80年代之前,城镇年轻人多用雪花膏护肤。至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杏仁蜜、美加净、祛斑霜、粉底霜等,大多是自备在家自用。90年代中期以来,各类美容院充斥大街小巷,特别是城市妇女开始花重金向面部、胸部投资,洋化妆品更受青睐。到2010年,一些富裕起来的乡村,使用高档美容、化妆品的中青年女性逐年增多。 (六)床上用品 旧时,永城人民床上用品较为简单,一般家庭的床铺主要由床、被子、褥子、床单、枕头组成,困难家庭大多由地铺、被子、干草组成,一年到头因无法替换致使身上虱子等寄生虫无法清除,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床上用品变化很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除传统被褥外,毛毯、混纺毛毯、毛巾被、绸缎被、腈纶被、涤棉混纺被、丝棉被、丝棉枕、竹凉枕进入寻常百姓家,富裕家庭则购买绒被、纯毛毯。人们在保暖的同时,追求美观、舒适、轻松和自然风格。床单则采用纯棉或绸缎提花、印花床罩。农民用棉花纺织的粗布被褥除个别农户外,已不多见。(七)手工编织 旧时,永城手工编织品种类繁多,但多停留在普通生活生产用具上,精品极少。改革开放以后,手工编织品种有所丰富,常见的有围巾、披肩、成衣、提包、凉鞋、保暖拖鞋、床上用品和衣饰等。用玉米衣编成的坐垫经久耐用,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在永城民间,有一种手纳“十字绣”鞋垫很有特色。这种鞋垫,内里用一般的面料,外层采用网格状布,上面用五颜六色的彩线绣上各种图案,吸汗、透气、耐穿又好看,很受人们欢迎。而自2008年始,装饰用彩线手工绣“十字绣”图案在城镇女居民中十分盛行,成为其闲暇时打发时光的一种方式。图案类别有:清明上河图、牡丹富贵图、玫瑰爱情图、万里江山图、万里长城图、松鹤延年图、飞瀑青松图、江雪垂钓图、八骏奔腾图、猛虎下山图、家和万事兴等等。图案绣好后,或悬挂厅堂,或馈赠亲友。 三、生活用具 永城属于中原腹地,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极深,在生活用具方面,永城从有史记载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数千年中,特别是广大农村总体进化缓慢。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物资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化思潮也在地处中原的永城交汇,并逐渐引导该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虽然岁时习俗和礼仪习俗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人们的消费心理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互相攀比之风有蔓延甚至泛滥之势。特别是年轻人,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高档化、贪图享受的逐年增多,坚持勤俭持家和勤俭办事的逐年减少,而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更是少之又少。电话、手机更是普遍使用。城市家庭100%安装有电话,农村30%安装有电话;城市成人男女90%有手机,农村50%有手机,大中学生几乎都有手机。电话、手机的普遍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社会活动。 1、日用家具 旧时,富裕家庭家具较为讲究,大多有:硬木料衣柜、衣箱、双人床、软床(眼床)、条几、八仙桌、小方桌、太师椅和硬木料椅子一套、屏风、陶瓷茶具和酒具、簸箕、簸篮、箩筐、竹篮、条篮、挎篮、笆斗、罗、秤、洗脸盆、盆架、粮缸、粮囤等等;而农民家庭一般仅有案板、小凳子、木墩、蒲团、衣箱、小床、笆斗、簸箕、条篮、条箕、箩筐、棒槌、洗衣板等。1950〜1980年期间,一般家庭变化不大,个别户有收音机、自行车、手压井、小方桌等。20世纪80年初期,境内城乡居民家庭追求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组合柜、大立柜、折叠椅、竹藤椅、软沙发、低式组合柜、组合条几、实木沙发、电视柜、博物架等新式家具随之流行,家电追求电视机、录音机、电话等。90年代后期,开始追求大屏幕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手机、组合音响、住房等。部分城镇居民购买商品房后,不再购买家具,而是在装修房屋时根据房间的面积和爱好,制作永久性的壁橱、角柜、博物架、书橱等日常用具。进入21世纪,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成为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必需品。电视机在城镇居民一家两台者居多,且向大屏幕液晶体发展,80%以上农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绝大多数城镇居民拥有电热水器或太阳能供热水。同时,家庭富裕者开始追求高档住房、小轿车等。而经济条件较好者在大城市购房置业和把小孩送到大城市上学已成为攀比的新方向。 2、灶 具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数千年中,炉灶用具变化不大,大多使用泥巴糊成的柴灶。柴灶主要由放锅口、柴口、掏灰口、送风口、出烟口、碳铲等组成。六七十年代,政府曾有组织的对锅灶进行改造,改造成节柴灶。80年代以后,农村中少量的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柴灶,建有大、小相连的两眼灶,一般是大灶做饭,小灶炒菜。但此时的灶和70年代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进,既有烟囱又有风箱,既省柴,灶房内又少烟。多数农户和城镇居民一样,同时用上了煤球炉。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居民做饭、炒菜使用液化气灶的已较为普遍,约有25%的家庭使用电饭煲、微波炉之类的灶具。农民有70%的家庭做饭使用煤球炉,15%的家庭使用液化气灶,仍有约10%柴草充裕的农户使用经过进一步改良的节柴灶,约有2%的农户使用沼气灶。大多数使用煤球炉、液化气灶的农户仍保留柴灶,以备急用或客人较多时使用。进入21世纪,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档住宅楼逐年增多。城镇中约有30%的家庭拥有整体厨房,20%的家庭使用天然气灶。农村居民家庭50%使用煤球炉,30%使用液化气灶,10%的使用沼气灶,仍有约5%的使用节柴灶。 3、炊 具 数千年中,永城人使用的炊具一般由铁锅、鏊子、菜刀、案板、锅盖、竹箅子或秫秸箅子、陶土盆、铁勺、铁铲、笊篱、水缸、水瓢、淖帚、盐罐、油罐、擀面杖、秫秸拍子、蒜窑、馍筐、粗碗、粗碟等组成,其间变化不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与城镇居民使用铝锅、铝盆者逐渐增多。进入90年代,农民使用土窑烧制的瓦盆之类的炊具已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搪瓷、陶瓷器具或不锈钢锅、不锈钢盆、塑料盆、塑料桶、塑料筐、塑料盘等炊具进入城乡寻常居民家中。1995年后,随着电力供应能力的保障,一些生活类家电不断充实城乡家庭。炊具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实用性厨房工具,小型豆浆机、榨汁机、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电烤箱、电饼铛、抽油烟机、电水壶等专门用品开始进入并丰富较为富裕的城镇居民家中。 还有餐具:碗、碟、筷子、汤匙、汤盆、汤勺等也有很大变化,并渐趋丰富。 4、生活用水 旧时,永城取水主要靠人工挖掘的露天土井,用桶打水靠扁担肩挑。20世纪70年代中期摒弃了砖砌土井,农户几乎家家有手压水井。90年代初期,70%的城镇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农民中富裕户家中安装了无塔供水设备,富裕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组向辖区农民供应自来水。储水的瓦缸、陶瓷缸、木桶已很少有人使用,家庭多用镀锌桶、塑料桶提水或储存水。同时,各类饮水用具开始向电气化、保健类迅速发展,饮水机于1996年后开始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及少数农民家中,进入21世纪,各种磁化、矿化饮水用具被广泛应用。 5、照明用具 旧时,永城地区的照明用具进化极慢。清朝以前,长期使用铁制或陶制、石制普通植物油灯。清末以来,开始大量使用玻璃制煤油灯具。改革开放后,灯具迅速由玻璃制油灯具向电灯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境内各村民委员会通了照明电,98%的农户用电灯照明,煤油灯、蜡烛成为临时停电的应急用品。人们逐步改变了用一盏电灯照明的习惯,每个房间都安装电灯,夜间读书的孩子使用专用台灯照明。从20世纪90年代末,各种节能灯、环保灯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并开始安装吊顶灯、壁灯、床头灯等灯具几。进入21世纪,数千元、万余元的豪华灯具进入富裕起来的城乡居民家中。 6、出行用具 旧时,永城人出行多为步行。远行时,较殷实或官宦家庭为坐轿、骑马、乘大车;稍富裕家庭可骑驴、坐牛车或手推车;贫穷家庭只能坐人拉车或步行。这种出行模式一直沿袭数千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远行时,城市居民或官宦家庭为乘火车、汽车或骑自行车,普通人群为乘汽车、借骑自行车或乘马车、步行。80年代后期,城乡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数量逐年增多,许多家庭达到每人一辆。家庭摩托车拥有量亦逐年增多,许多年轻夫妇各自拥有摩托车。90年代中期,小轿车开始进入城乡富裕居民家中。1997年以后,老年人用三轮摩托车开始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在农村,去1000米外的集会、商店买东西,除有少数中老年人步行外,青少年绝大多数以自行车或摩托车代步。城市时髦青少年,即使有500米路程,也要坐人力车或乘出租车。进入21世纪,电动摩托车充斥各大小街道,私家小轿车逐渐多起来,以致造成城镇交通拥挤,停放车辆困难。 四、居住风俗 (一)用材和结构 1、上等住房 旧时,永城人建上等房,建筑用材和结构材料有砖、瓦、木、石、石灰、土坯等。房屋结构为房基(俗称践脚)全用石头,墙框外表用砖,墙里用坯,以石灰掺黄土和浆垒砌,房顶用梁、檀、椽、木栅(笆簿)搭起骨架后,起脊房用瓦覆盖(为之瓦房)。平顶房用此类建材者,多为绅商、地主富户。 2、普通民居 普通居民住房用建筑材料与上等房相同,但结构不同。即除房基和房顶略同外,墙框多用土坯和泥土堆成,有的仅在四角、门口处用砖镶面,俗称“腰隔墙”,房架木料质量也较次之。 3、贫苦民居 贫苦民居住房用料,墙框从根基到梁平沿全用土垒(也叫干打垒)。房架木料质量更是等而下之,房顶较少用瓦,多数为石灰泥抹,称“泥抹棚子”。用麦秆盖顶,称“草房子”。还有极为贫穷的仅能住茅草庵子。 (二)形式和布局 旧时,房屋建筑形式及其布局,因家庭地位的悬殊,而有所不同。 1、财主大户 财主大户家的房屋形式多为起脊瓦房。其布局讲究:上房(一般为北屋称堂屋或主房5间或3间)带前檐,管东西两配房(3间),称五管三,或三管三。如上房对面再盖一座,则称“四合头房”。较富有者,有二、三进院者,最后一座主房为最上房,余皆穿堂而过,谓之过厅。过厅后门前方竖有木屏风,谓之“隔扇”。接连一起,凑够九门,谓之“九门相照”。上房或过厅房脊多有瓦兽装饰,称“五脊六兽”。少数地主建“浑青房”或带跨院,或建走马门楼插花兽,大门外一对石狮子把门,大门以内建萧墙(又称迎宾墙、影门墙),院中央铺甬道穿越过道直通上房,客厅多设于二过道一侧,后院房比前院房依次增高。跨院主要住长工、佣人,或饲养家畜、安设作坊、堆积柴草、杂物。庭院面向,东、西、南、北均有。在清代,有官职者,还另有金属物装饰。起脊瓦顶大门多为面阔一间的“出头大门”。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兵匪作乱,一些财主富户,纷纷建立楼房(多为两层)进行防卫。顶层筑有雉堞,作防卫掩体。 2、中等人家 中等人家建房一般为普通瓦房(不搞“五脊六兽”),讲究上房柱头略高,配房柱头低于上房。格局或五管三或三管三,很少“四合头房”,但都要打上院墙,一户一个单元,大门一般为小型门楼,后间有的建盖楼房以防匪乱者。 3、贫困人家 贫困人家,只讲庇身之所,一般也只能建二三间土木结构草房或泥抹棚、草庵之类,基本上无上房、配房之讲究。但一般都用泥土堆成或用篱笆夹成院墙,自成一户。 4、平等住房 20世纪50年代,经过土地改革,地主阶级的房屋绝大部分分配给了贫苦民众,什么阶级住什么房的状况起了巨大变化。新盖房屋的用材结构,也有新的变化。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盖房,除砖木结构外,增添水泥、钢筋材料。60年代起,广大农村建房形式有了明显变化。无论瓦房、平棚,坚固、宽敞、明亮、通风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公用建筑有了钢筋水泥预制板和圈梁等现代新的建筑结构。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大部分民房结构除基本采用砖石外,还配以水泥、钢筋等建材。 (三)民居类型 永城旧式民居多以北方雄浑方正的庭院式组群布局,房屋建造多为砖木结构,青砖墙、土坯里、灰瓦顶,这类房屋集聚了人们的智慧,冬暖夏凉,适用性强。以前永城像这样的大院很多,只是由于旧宅房屋狭小,很多房屋经过改建,已失去了原来的古朴面貌。70年代以来,土墩房、一把泥房已不多见。80年代后,所有土墙、半土墙、草顶房逐渐被浑砖大青瓦、红瓦、水泥瓦所代替。进入21世纪,农村所建新房多以2层以上楼房为主,配房或瓦顶或平顶,比正房略低略窄,门窗宽敞,大门有铁制、木制,窗户多是铁窗或铝合金玻璃窗。此楼房多由年轻人居住,或者是老人为儿子娶亲所建。城市居民普遍住楼房,砖瓦房逐渐被遗弃或拆除。 九门相照: 九门相照一般为官宦大财主家宅第。九门相照是坐北朝南宅院,传统上一般走东南门,门为出头大门,大门屋脊比临街房高。有权有势的人家为光亮大门。光亮大门是上台阶后门往后退,门按在中间柱子上,前后有空档。而一般人家则门按在前边柱子上,前面没有空档。再则有权势者门上四个门档,一般人家两个,以与有权势者区别开。进门后中门有照壁,如地方大为独立照壁、地方小在房山做照壁,造型一般为砖雕造型,字画很少。临街房一般为仆人或佣人住的地方。二门是两层门,前檐为悬柱式,进门从左右走,顺廊进二道院(民间一般无廊,只有芒山原鲁家大院有)。二道院有一二门,二门一般不开,只有红白喜事或贵宾来时才打开迎客。二道院主房为客位(会客室),两边厢房东边为厨房,西边为仆人住处。三道院主房为主人书房、卧房。过三道院主房,后又设一道小门,小门后为内室,一般为家眷住处。厕所一般在三道院两陪房北侧和内宅西陪房北侧。有小姐的家庭,一般在内宅左侧修一小院,建有绣楼,此楼小院也小。有的大户人家在院东侧建小型花园,花园一般与宅院后门相通,多为小姐和内眷活动的地方。通常说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指这种宅第。 四合院: 四合院为旧时有钱人家一般住宅建筑式样。它由正房、左右陪房(厢房)、临街房四面建筑组成。正房又称主房,一般是房屋主人会客或住宿的地方。左右两厢为陪房。四合院正屋内摆设东西,陪房一般为儿女住处,临街多为厨房、仓库。如坐北朝南宅院,一般走东南门,进门有照壁,厨房一般在东厢,厕所一般设在西南角。此为中上等人家宅第。 三格座房: 此种建筑式样一般因地方小没有临街,为一般百姓住宅。设计样式一般为正房五间或三间,东西陪房视地方大小而定,东厢为厨房,西厢为仓库。坐北朝南的房屋一般走东南门。这种房屋一般为砖、土坯、木质结构,旧时在永城农村较为常见。 炮 楼: 此楼多为防匪防盗看家而建,一般农户建土炮楼1间,土墙,草顶,中棚木板。地主多建砖砌炮楼,二三间不等,均为两层;砖墙,白灰封顶,墙高出楼顶1米许,四面建垛口,中间棚木板;楼门坚固,门里横上腰闩;上层楼窗极小,约30×50厘米。 浑青房: 青砖砌墙,白灰粘缝;门窗考究(窗9棂7穿或用木条扣成多种图案);梁檩坚固,窄房3檩单起架,宽房5檩双起架;檩上钉8×10厘米长木条,上扣笆砖或芦苇扎把作笆,上覆青色布瓦(单瓦或合瓦);砖铺地;走廊屋有明立柱。此为中上等人家所有。 里生外熟: 从房基到房檐(含屋山),墙外表砌一层砖,墙里表垒土坯,多用于建造楼房或瓦房。 封檐挡扉: 3封檐多于5封檐。3封檐下层砖顺墙外口竖铺,中层砖斜铺成锯齿状,超出上层6厘米,上层砖横铺,超出中层6至8厘米。扉砖立卧或平铺挡扉草以防风刮。 砖封檐: 依据砖封层数,分为一封檐、二封檐、三封檐。3层至5层砖基,有的砖基上再铺一层薄石,称“猴戴帽”。门窗两侧砌3层、5层或7层砖的“画眉眼”架过木;有的砌“通梢画眉眼”,门窗过木下5层砖通连着。秫秸顶笆,上覆麦秸或茴草,木窗棂,多用双扇门。此多为中等家庭。 一把泥: 这类房屋多用一层薄石片或一层破砖作房基,门窗过木架在土墙上(没有砖砌“画眉眼”),秫秸扎把托檐,秫秸箔顶笆,泥浆糊笆,上覆麦秸,泥压脊压扉,小窗棂、单扇门。此多为贫民家庭。 土墩房: 土墙筑于地面,檐高不足2米,进门需低头弯腰,房宽3米至4米。此类房永城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数室内低于室外约30厘米。 草庵子: 墙体用秫秸秆竖排,四角用树干支撑,墙的里外用泥浆粉墙,屋顶用木棒搭架、高粱秆铺面、麦秸或茅草封顶,无窗户,屋山留门。 (四)现代民居格调 永城人住房习惯坐北朝南,讲究向阳院落。改革开放以后,新建房四合院已很少见,一般是北屋3〜4间,配房2〜3间。一些机关单位建集体住房,多为瓦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按照美观、适用、环境整洁、交通方便的要求,修建排房,或平或楼,整齐划一,使人们的居住条件更加美观耐用,但此时多为瓦房,而城市居民开始盖两层(两间或三间)小楼,内设套间。90年代后期,农村建房出现两层小楼,并且前贴瓷砖,跨度(南北长度)也由5米扩为6〜7米,甚至达10米,县城附近一些村庄则出现别墅式建筑。县城富裕者多盖两层外加瓦顶式建筑,面积由原来的数十平方米扩展为几百平方米。新建房屋室内大都有卫生间、厨房、洗浴设备,讲究宽敞舒适已成为城乡百姓的共同追求。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民房建设设计标准逐渐趋向城市化,农民中富裕家庭已在室内设有卫生间,安有多用炉或太阳能,一年四季有热水。较富裕的城镇家庭建有别墅,水、电、暖及煤气管道俱全。而市内普通居民住房日趋追求舒适、方便、健康,尤其青睐水、电、气、暖、网线、电梯等综合配套齐全的花园式高层住房,使其价格迅速推高。到2010年,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0多平方米,建有20层以上楼盘50多处。
(责编:管理员)
中共永城市委办公室主办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承办 永城历史研究会协办 电话:0370—2718365 邮箱:yclsw163@163.com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2012 by ycls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6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