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民俗文化之婚嫁习俗篇

发布时间:2015-6-25 17:30:36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2181

永城自古为礼仪之乡,婚俗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既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同的时代,婚俗习惯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永城婚俗的演变,更说明了这一点。

古时候,永城婚事延续过程较长,一般从12岁定婚前聘媒开始,至18岁结婚后一个月结束,约六七年之久;个别的“指腹婚”和“抱怀婚”则时间就更长了。概而言之,人们对婚姻的祈求只有三件事:一对称心的夫妇(侧重于娶个好媳妇),既孝顺公婆,又能干活持家;二是早生多生孩子,孩子长大能做状元,门前插旗杆,当官做老爷,光宗耀祖;三是夫妻永远恩爱,白头偕老,生活富裕。

一、说  亲

1、祈  婚

古时候,无论男女,一般都在6〜12岁间订婚(俗称定亲、说亲),如果在十三四岁或十六七岁仍无人提亲定亲,就要祈求神灵相助。祈婚的人在除夕夜深人静时(亦有在腊月二十四日晚上),手拿烧灶用的火叉(棍),在灶膛里捣动,边捣边说:“戳灶膛,捣锅洞,明年婚姻动。说个花媳妇,灶老爷面前多上供。”要连说七遍。女孩祈婚也是说这几句话,只是把“花媳妇”改成“好女婿”。一般的女孩害羞,可由其母代做代说。母亲代说时,在“婚姻动”前要加上女儿的名字,念成“明年××的婚姻动”。否则晦气。现在,祈婚已不再像过去那么郑重其事,仅仅随意念叨念叨而已。

2、聘  媒

长期以来,永城人的婚姻习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下,讲究“中间无人事不成”。男女成婚,一定要有中间人说合,否则就会受到传统礼教和社会的非议。而负责说合男女婚姻的人,社会雅称“红娘”“月下老人”,俗称“媒人”或“媒婆”。新社会改称为“介绍人”。

对于“媒人”的记载,古来有之。据《诗经·风·伐柯》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娶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因此,在过去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谁家的孩子不论男女只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长就要求亲戚、告朋友,寻找说合的媒人。而那些热衷说合的“月老”“媒人”,也大都是一些社会交际广泛、人缘广、能说会道的人,他们平常就非常留意谁家的闺女大了该找婆家了、谁家的男孩子该成家找媳妇了。

古时候,无论男孩女孩,6〜12岁间家长要托人“提媒”,有叫“提亲事”或“提个头”,即聘媒。被聘有两种情形,一是庄邻中有人擅长做媒,经他做媒的一般不出大差错,大家信得过;二是一方事先相好了对方,托与其相近的人去“穿针引线。”媒人提亲一般讲究门当户对、年龄相当、才貌相配、财物相当,为此“媒人”在提亲前,首先要了解男女双方家庭的情况,并如实地向双方家人介绍对方经济状况、社会关系情况。当然,这里面有时也尽量多说“好话”,做到“扬长避短”,使双方尽量认识对方的优点,从而乐于达成共识。民间媒人一般都比较勤快,在起初牵线搭桥时会经常往来于男女双方家庭,及时为双方通报情况。而这个时候,媒人也是最受欢迎的时候,一般都要对其热情招待,以示尊重。

说媒最重要的就是撮合过程,因为这里面有一定的礼俗和规矩,如处理不当会“一着不慎,满盘即输”。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媒人最费心劳神的时候。一般是通过媒人的不懈努力,通过提亲、换帖、交换信物、送彩礼、定亲、迎娶之后,媒人才算大功告成。这个时候,永城民间有一种“新人进了房,媒人扔过墙”的说法。含有人情淡漠之意,及今后不再过问他们家的事。但是,也有一些新人因感激媒人成全其一生不忘其情成为“亲戚”的。大部分媒人都是把“说媒”当作做事,完事大吉。因此,一般的家庭当婚成之后,都要去谢媒人。谢媒人一般由男方(男到女家的倒插门由女家)出礼。谢媒礼没有固定的要求,经济好点的,可以送点钱财或贵重物品;经济困难的,可以送点烟酒、面食或其他点心之类的食物,但男女两家各送两条大鲤鱼谢媒人是不可少的。

提媒定亲有三件事要讲究:一是门当户对。俗说“笆门对笆门,板门对板门,瓦屋要对四檐青”。因为苛求门当户对,有的大财主家,专辟一宅房子作为“老姑堂”,雇一些丫环使女侍候“老姑”,宁可让姑娘在家老死,也不嫁给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家。二是袖笼门风。本地称狐臭为“下风”,俗谓“袖笼不干净”。认为“下风”会代代相传,败坏子孙。门风指家风,凡有外乡提亲的,双方都要互相打听对方门风如何、袖笼干净不干净。若遇门风不正或袖笼不干净的,无论对方条件多好,也要断然回绝。三是男女双方的年龄问题,最好是同龄,“年纪相仿,一对双帮”。不喜女大男小,一般没有女方比男方大四岁以上的,但女方比男方小七八岁甚至10岁以上的属常见。但也有大媳妇小女婿的,俗谚也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有的男方家庭老的老、小的小,无人操持家务,男孩十一二岁就结婚,娶个十七八岁的大媳妇,一来可以干活操持家务,二来可以上顾老下顾小。

3、合  婚

经媒人说合,条件相当,双方家长基本同意之后,要请人(私塾先生或专门从事此行的人)合婚。合婚是将男女双方十二生肖相配,再以两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共八个字推算能否成婚,故合婚又叫“掐八字”。合婚分上、中、下三等。上婚:青龙黑猪上等婚,男女相合亲如宾;中婚:红蛇白猴满堂红,合婚相配乐融融;下婚:青兔黄狗古来有,合婚相配能长久。属相上不能犯四大忌:“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绞,鸡犬泪交流。”还要以男女双方的“五行”命相推断是相克还是相生。歌诀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先确定双方的命相,然后再看是相生还是相克。只要五行相克和犯四大忌,都不能成婚。

男女五行命歌诀

甲子乙丑海中水,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水。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泽土,庚戌辛亥钗环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水。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十二生肖(属相)合婚

黑鼠黄牛正相合,结交匹配不分离。

青龙黑猪上等婚,男女相合好婚姻。  

黄虎白鸡更相投,过门大发好来由。

红蛇白猴满堂红,合婚相配古来兴。

红马黄羊两相配,此等婚姻不累赘。

青兔黄狗古来有,合婚相配能长久。

五行相生相克歌诀

夫金妻金笑哈哈,福禄相随吉庆多,

人财兴旺当如此,出言吐语两相和。

夫金妻木守空房,两口相争各逞强,

五行相克难保守,又无儿女最不良。

夫金妻水合得来,二人和合笑颜开,

若得成双共一处,五男二女有钱财。

夫金妻火不相当,半路相克离故乡,

二人对面无言语,常常厮骂不安康。

夫金妻土志高强,夫妻相和寿命长,

三男二女无阻滞,金银财宝有余粮。

夫木妻金活不成,半路相抛不可挡,

常常厮骂何时了,又无儿女守空房。

夫木妻木两相和,两木看看一木强,

若是夫妻同到老,须防到老被形伤。

夫木妻水寿命长,二人相伴似鸳鸯,

福禄人财当兴旺,金银满库广田庄。

夫木妻火合同床,一世同床卧鸳鸯,

男女相伴长厮守,孝子贤孙个个良。

夫木妻土心不同,吵闹相争怒气生,

出门口舌多官司,夫妇终日不安宁。

夫水妻金喜满怀,资财玉帛自然来;

同床白发偕和老,广田牛马金似海。

夫水妻水共一情,两水相交合同行,

水水相流来相伴,只因浅浅过光明。

夫水妻火不成双,水火相逢似虎狼,

妻水夫火水杀火,若有财源被形伤。

夫水妻土不相当,夫妻有话各争强,

生男生女多般苦,理宜半路两分张。

夫火妻金婚不良,同行半路各分扬,

男女孤单无依靠,多少灾殃不久长。

夫火妻木最相当,欢乐荣华共同房,

男女穿金多富贵,五男二女好风光。

夫火妻水不相当,结发夫妻不久长,

相克男女件件少,虽然不死也离乡。

夫火妻火两相争,二火相交一火强,

人人皆说低的好,夫妻终须不安康。

夫火妻土有钱财,五男二女笑颜开,

红罗帐里常同卧,总是前生定下来。

夫土妻金益蚕桑,二人相伴有衣粮,

富贵五男并二女,前生修德积成双。

夫土妻木不成双,二人相克不相当,

家宅不安儿女少,耗尽钱财总是殃。

夫土妻水不一双,打骂相争不可当,

口舌常常多吵闹,命中孤苦少儿郎。

夫土妻火命合属,姻缘和谐宜同屋,

贵子贤孙皆前定,金银财宝满堂足。

夫土妻土好商量,夫妻婚姻合成双,

儿女穿金身带玉,百年夫妻同寿光。

4、相  亲

“相亲”是传统婚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一个婚姻从孕育到成熟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

通过媒人说合,当男女双方都感到对方合适时,首先由媒人约定日子并通知男女双方,先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在其他地方),看人是否“中意”。永城民间,这种初次相亲又叫“小见面”,小见面一般男家要备好礼物,女方则要打扫庭院,备好烟茶。作为当事人,男女双方则尽可能要打扮得风光一点,以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

相亲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认真对待。礼物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量多、价值高,但要注意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谦恭有礼。古代相亲,有的男子只能晃女方一眼,是不能对语的。现在不同了,不但可以相见,有的甚至还可以交谈。相亲过后,如双方感到满意,同意成亲,女方一般要留男方和媒人吃饭,若不同意,则任由男方告辞回家。

在永城一些地方,还有在男方相亲前女方家人要同媒人一起到男家看一看的风俗,主要是看男方家庭情况,当女方家长来察看时,男方一般要热情接见。双方满意的,会当即以“亲家”相称,男方并且要盛情款待。如女方不满意,会起身告辞,男方一般不予强留。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前,一些地方还有“送小贴”的规矩,就是在女方家人相亲后,若女家有意,则将女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写有女子情况的红纸小贴送给男家,男家将小贴压在灶王爷神像前,若3天内平安无事,再请算命先生测验婚姻双方男女的生辰八字,八字合,则继续进行,若不合则终止。影响婚姻的八字:“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犬,蛇虎如刀戮。猪猴不到头,龙兔泪交流。”这些相克的男女生肖被视为“断头婚”,是不吉利的。

除写小贴外,过去永城一些地方还要送“准贴”,又叫送“大启”,就是男女八字符合后,女家将女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写到正式红贴上,装在龙凤大启(画有龙凤的大红信封)内,邀请至亲到男家去探视家境,其实也是相亲的一种形式。此习惯因程序烦琐,新中国成立后则不多见,但男女双方家庭相互探视一般是不能少的。

二、定  亲

1、传  柬

“掐八字”合适后,要正式定亲,俗叫“传柬子”或“传帖子”,就是写婚约。柬和贴同义,就是折成六摺的红纸,正面上印金字和金色的喜庆图案的红封套。双方把婚约写在这样的柬帖上,叫婚柬。男女双方的婚柬要传送给对方做凭证,故名“传柬”。婚柬有两种形式,一种启柬,一种礼柬。无论启柬礼柬,都要体现男方向女方求婚,女方是应诺的。民谚说“一家有女百家求”。

启柬,在双方基本同意成亲之后,恐口说无凭、中途变化,要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就要写一启柬,俗叫“捏死口”和“赘结”。启柬的内容很简单,以双方家长的名义,男柬只写一个字“恳”,某某顿首拜;女柬也只写一字“允”或“诺”,某某顿首拜。传启柬之后才算允婚。允婚还不算正式订婚,只有写了礼柬,才算正式订婚。

礼柬,是按“仁义孝顺忠信”的六礼写成的婚约(婚书),故名礼柬。双方一旦写了礼柬婚书,就不可悔改。写礼柬不能有丝毫差错,共7个要点:

①礼柬套封的正面中间,男方写“双喜”,女方写“全福”。正贴的首面,男方写“天长地久”,女方写“天作之合”。

②婚约第一摺页正文,男方写“敬恳金诺”,或“敬谢金诺”。“金诺”二字要抬头另写一行,表示尊敬。女柬写“谨遵台命”或“恭答玉音”,后两字亦要抬头。一般的只写这四个字就行了。有的此页四字之后,还要写一段客套话:“辱荷宠命,不弃寒微,许以令男(媛)与膝下女(男)缔结百年之好,不胜荣光之至”,等等。

③亲家双方的相互称谓在婚柬上十分讲究。婚柬是以双方主婚人(家长)的名义写的,男方自称忝姻。双方主婚人若是平辈,上款则称对方为大英望(或大乡望)××亲家阁下,下款自称姻愚弟××拜;如果对方主婚人比自己长一辈,上款则要称大硕望××老先生台下,下款自称圻晚生××顿首百拜;若是对方主婚人比自己晚一辈,上款则称大英畏××先生阁下,下款自称姻侍生××拜;如对方主婚人是女的,上款可称大坤范。上款要抬头,高出正文一字,下款“拜”字的最后一笔要拖到底,不留空白。

④婚柬上要写明婚姻人的名字。如男女双方都是父辈做主婚人,落下款时,男女要写自己“率男贵门婿××序顿首拜”,女方写自己“携贵门×媳×女序顿首拜”。防止长大嫁娶时搞乱。

⑤婚柬上要写明媒人姓名。媒人必须两名。婚柬上文字称媒人为“月老”。有的不在婚柬上写媒人姓名,另写一式两份媒人贴,男女方各执一份。媒人贴内容简单,正文只写“天作之好”,署上两位媒人的名字和年月日时。

⑥婚柬中(一般在第三摺页),由代笔人撰些颂扬双方成婚的文字或对偶联句,以资壮喜。如:“文鸳对舞珊瑚树,海燕双栖玳瑁梁”;“乾为天坤为地地久天长,寿如山福如海海固山坚”;“江山偕老日月同庚,芝兰献瑞龙凤呈祥”等等。有的代笔人意识到自己撰不出联句或图省事,只写“恕不壮启”亦可。

⑦婚柬上要写年月日××二姓联姻大吉。男柬要把女性写在自己姓的前边,女柬要把男性写在自己姓的前边;婚柬的白眉上,男柬写“白头偕老”,女柬写“举案齐眉”。至此,婚柬写毕。

男女双方定亲传柬要选黄道吉日,备酒请客宴请媒人。传柬的程序是:酒席之后,男柬由媒人装在红漆拜盒内传递给女方。女方接到男柬后,亦备酒请客宴媒人,写回柬。有的女方家庭生活拮据,无条件备酒请客写回柬,可事先经媒人说定,由男女同时把两家的婚柬都写好,媒人在传男柬到女家时,同时将女柬递回给男方。这种做法叫“一头柬”。“一头柬”约定俗成,女家不办酒宴媒人,但媒人一定要在女方家吃一顿便饭。如果女方不办饭就叫“慢媒”,据说“慢媒”会使夫妻将来不和!

2、压柬礼

旧时,在永城,传柬时,男方多少都要有些礼品随柬送到女方,这叫“压柬礼”。没有压柬礼的叫“滑头柬”,相传滑头柬对将来不吉利,婚前或婚后,会遭天灾人祸而致使婚姻有变。压柬礼的档次和数量是无止境的,有钱人家,男方要备公鸡、鲤鱼、糕果、红绿米(大米染成红绿两色)、钱、衣料、金银首饰等,礼品的样数要逢双,四、六、八、十二、十六、二十四等不限。把这些压柬礼放在抬盒里,连同装婚柬的红漆拜盒随媒人一齐送到女家。女方回柬时,别的礼品可全部收下,但按例要退回公鸡、鲤鱼(寓意鸡鱼来回跑)和一半红绿米,再随女柬回赠男方“文房四宝”和两盆万年青。一般人家传柬,只是男方送两件衣料的布(俗称包柬布)、两包糕(状元红牌)。女方收下包柬布和一包糕,退回一包糕,再随加一样礼物凑成双数,随女柬传送给男方。穷人家传柬时,男方买两缕红线绕在婚柬上,叫做联姻线,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女方留下男柬红线,送回女柬绿线,表示绿女已属红男。传柬时,无论贫富,两缕红绿线是必备的。

当一切相亲的程序走完后(也有简便程序的),男女双方进入定亲阶段,这时男方要备一定的彩礼。条件好的名门望族或经济条件好的要备上金银珠宝、重要物品,一般家庭也要准备一定的钱财和烟酒食物。过去在一些地方,男家在接受准贴女方无异议后,要择一黄道吉日,准备好礼品(礼品为八架盒子,即8件礼品放在8个盒子里,一般是果子、馓子等。果子是面食,可以做各种形状,叫果子)。按照地方规矩,男送几架盒子,女方的陪嫁要凑够几件家具(陪送如抽屉桌子、镜架子、两个衣柜、一个大立柜、一张方桌、两把罗圈椅、一个条几、洗脸盆架等,几数不等),条件好的可以送12架盒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讲究送“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八九十年代讲究送“三金(即金耳坠、金项链、金戒指)”,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进入21世纪要先送一万一定金礼,寓意万里挑一。彩礼最少3万,多则十余万。其余有整羊、猪肉、红公鸡、大鲤鱼、烟、酒、饮料、糕点、水果等,每样4〜6件不等。礼物准备好后,男方邀请一些至亲或本地头面人物到女家,女家则要准备好厨子做宴,邀请亲朋好友作陪。在入宴前,男女双方要交谈一次,如双方没有异议,则交换礼物,男方把彩礼交给女方,女方也要给男方一定信物。然后,宴席即可开始。如果宴前男女发现不合,男方就会告辞。女方一般要把男方送来的礼品,如烟酒类托人退给男家,但一般这样的情况很少。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没有结婚手续,定亲时,男女双方还要写一个婚约,并签上证婚人的名字(一般是男女双方各自家庭或村内的头面人物),有的地方甚至都要写上迎娶的日期。旧时婚姻形式还有娃娃亲、童养媳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结婚要遵循国家法律《婚姻法》,进行登记才算结婚,这种婚约早已终止,但三方口头婚约和男方送给女方的压手礼一般还是不能少的。

三、婚前准备

1、开生庚

俗谚:“二麦到老不可留,留来留掉穗头;女儿到大不可留,留来留去娘焦愁。”定亲后,男方到了18岁应结婚。双方根据各自出生的月日时,推算结婚的日期(俗称喜期或喜日子)和决定婚事中的各项事宜和程序。在结婚前的三四个月中,男方请媒人把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传来,这叫“开生庚”。开生庚是婚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如果男女双方均无异议,媒人去开生庚就很顺利。若出于某种原因,女家不愿意马上完婚,就拒开生庚。按俗规媒人每次去女家开生庚,男方均要买4包或8包果子(俗叫喜果子或生庚果子),由媒人带给女家。如果一连三次媒人开不来生庚,男方按俗规即可强行开生庚。方法是未婚女婿自提8包生庚果、一挂鞭炮,登女方门,一进庄就放一挂鞭炮,以示庄人;如果女方家再不开生庚,未婚女婿就住下不走。在这种情况下,女方族长也会出面强行开出生庚,开生庚的形式是把当事男女二人的“八字”写在同一张红纸上,这叫“生庚帖子”。

2、过大礼

在开生庚的同时,双方要商量过礼的数量和时间,开生庚送礼,这是婚俗中必办的大事。在订婚传柬时,男方过给女方的礼品叫小礼,开生庚后结婚前的男方过给女方的礼品叫大礼。大礼的价值和数量都远胜小礼。过大礼,富人家花费无度,极尽豪奢。中户人家是4件衣料(棉袄、棉裤、单褂、单裤)和4样银首饰(镯、坠、簪、卡拢),再或多或少给些钱,名目是“头上脚下,拾当拾当。”穷人家开生庚以后,至少也要向女方过两样礼:红棉袄、红棉裤。20世纪80年代以后,姑娘向男方索取婚礼日甚一日,男方与之购买高档衣料或成衣数件和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1985年以后,陪嫁用品由桌、椅、箱、柜发展为大立柜、高低柜、沙发进而到组合家具。90年代后,女青年由向男方索要家用电器、首饰等彩礼而改变为要高档房屋或现金,男青年结婚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到2010年,农村男青年结婚支出上升到6至10多万元;城市男青年结婚费用标准较高,一般10多万元甚至百万元不等。目前,城市男青年结婚,一般开生庚与过彩礼同时进行,减少了成序。

3、合年命

开生庚过礼后,男方请懂行的人按生庚的内容,推算出办喜事各个项目的吉日良辰。以女方的“八字”为主,先找出喜期的“大利月”,喜诀是:“正七逢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亥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如女方属虎,二、八月是大利月;女方属牛或羊,五月和十一月是大利月,喜期一定要在大利月内。然后,再从大利月找出“吉日”,但有4个日子不能用作喜期,即“天劳日”“白虎日”“不将日”和“死别日”。这些都是凶日子,死别日是固定的: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喜事过程最忌白虎日,不仅喜期不能遇上白虎日,就是各个程序日铺床、开脸等都不能遇上白虎日。找白虎日就是把“夫、姑、堂、翁、弟、灶、妇、厨”八个字,排成正方形。这种正方形叫“白虎周堂”。在白虎周堂上推算日期,凡遇“夫”和“妇”的,都是白虎日。喜期在大月的,以“夫”为初一,顺时针从“夫”向“妇”字逐日地数,周而复始初一、初七、初九、十五、十七、二十三、二十五是白虎日;喜期在小月,以“妇”为初一,从“妇”向“灶”逆时针逐日地数,与大月同法找出白虎日。若因某种缘故不可避免地要犯凶日子,可以用别的办法“破”之。犯白虎日,新房内放盆火和一把刀;犯天劳日,新郎怀里揣三天“三字经”;犯不将日,新房床底放一块百斤重的石头。另外,还要以女方的“八字”确定新房的方位。口诀是:“北屋子亥丑,南屋巳午未,东屋壬卯辰,西屋申酉戊。”

4、喜  书

把合年命推算出的喜事各个程序的时间、做法及应注意的事项写在红柬上,叫“时书”或“喜书”。时书上要写明五件事:①喜日子(正日子);②喜房的方位,床在新房中的位置,铺床的日子和时辰;③新娘子冠笄(guànji,俗称“上头”)的具体日子和时辰,脸面的朝向;④新娘子“三朝开脸”的具体时间和朝向;⑤新人犯忌的属相。凡属犯忌的人,喜期中不能与新人照面。

5、装新房

新房的装饰既有陈规,不可随意。新房的墙壁要打扫粉刷一新,整个房间上边,用芦苇或竹篾扎成框架,再缝以白布或糊贴白纸,俗称“复篷”。复篷正中贴红纸剪成的“五福全寿”(又称“五蝠传寿图”),5个蝙蝠围绕一个圆形“寿”字。4个篷角贴红色彩云(俗称“云角”)。云寿间的空白处要对称地贴些蝴蝶戏牡丹、金鱼闹荷花、太子荷叶、榴开百子等吉祥图案。喜房的墙上,用相连的“万”的篆体字镶边,当中贴红纸剪成的事事如意(1个枝杈上结4个柿子)、平升三级(1个瓶中插3枝戟)、陡升三级(1个斗中插3枝戟)等图案。房门贴喜鹊登梅或喜报三元图(一样两样均可)。窗壁窗户两边的内墙上贴万年青,下放一桌子,俗称“长命桌”或“长寿桌”,供放长寿灯和长寿烛用,桌上放些有喜庆意味的小摆设。新房内装饰完毕,窗户用红纸糊严(俗称“封窗”);封窗后用红纸捻蘸素油点燃,把房被各处通照一遍。至此,作为喜房,闲人(特别是犯忌的人)不准入内。

6、挂门帘

新房装饰完后,要在房门上挂门帘和张门匾。新房门帘的长度要有“六”。如六尺六寸、五尺八寸六分等等。门帘上端靠门楣处,装一块红布,一般与门帘同宽,长九寸六或八寸六、六寸六等等不一,这叫“红走水”。红走水上用彩线绣荷花仙鹤图案,寓意“和合”,也有绣成金鱼戏水、鲤鱼跳龙门、鸳鸯同游等图案。有的门帘配色相反,红门帘上边装白走水,亦寓意白头偕老。但无论如何配色,门帘上一定要有红色。相传古代有一将军,在外边能提兵百万,战场上百战百胜,回家却怕妻子,见了妻子浑身发抖。久而久之,觉得痛苦难忍,便将实情相告军师。军师叫他在房门上挂一根红布条。将军照办,“惧内”症顿消。在挂红走水、白门帘的同时,门楣上面要张麒麟送子匾(俗称“门缯”)。门缯用芦苇或木料构成长方形框架,糊以麒麟送子图案,门帘和门缯是新房门上必备之物。

7、铺喜床

喜床长、宽、高都要逢六,主要有四个品类。①顶子床。四腿四柱,上边有顶,顶下有檐,床周有围,床下有挡面,全部用红木制作,腿、柱、檐、围、面等雕刻各种喜庆图案,形如花轿。这种床又叫“八步顶子床”。②面子床。在前面两条床腿和床框间,镶一块平板(床面子),在床面上雕刻各种喜庆花卉,故又名“花面床”。凡顶子床和面子床,床前均要配一张与床等长、宽一尺六寸的短腿小几,俗呼“搭脚板”。 ③耙框床。两根粗大床帮,四条高腿,中横四根撑,铺以芦苇或高粱秆(俗呼“床笆”),因其形如整地用的木耙而得名。④土金铺。穷人无钱买床,用模制的一尺二寸长、六寸宽、三寸厚的土坯(俗呼“土金”)108块砌成喜床。取108这个数可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讨吉利。铺喜床的时间、方向、位置要严格按照“时书”写定的办,请一位不犯四大忌又是父母妻子儿女齐全的老人(俗呼“全面人”又叫“全福爹爹”)铺喜床,一些极富人家,喜床“四腿要用金砖垫床腿”。铺床时要放鞭炮说喜话:“天上金鸡叫,地下凤凰啼,今逢黄道日,正是铺床时。”铺床挂帐后,在床上里边的帐子上,挂一个“和气人”。“和气人”是由手巧又“全面”的妇女,用不同色彩丝绸刺绣缝制成的布人,拟男则男,拟女则女,体形富态,笑容可亲,坐在手工制作的植根于藕托的荷叶、荷花、莲子丛中,美观而吉祥。

8、套喜被揣喜枕

喜床铺好后,请一位不犯忌的“全面”老年妇女(俗呼“全面奶奶”或“全福奶奶”)在喜床上套喜被、揣喜枕。把蒲绒(或晒干的柏叶、软草、荞麦皮)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绣花枕皮中,这叫“装瓤子”,装后不封口。按俗规,喜被一头封严、一头开口不缝(也有两头均缝严合的)。把每个枕头的两端、被子的四角各装入两枚栗子、两枚枣子、两枚桂圆和两枚花生,寓意“枣(早)立(栗)贵(桂)子”,男女花着生,生儿中状元。套被揣枕时,也要放鞭炮,说喜话:“八个栗,八个枣,八个小小满床跑。四个去当官,四个去赶考。赶考中状元,当官坐花轿。”

9、压喜床

喜被套好放在床中间,枕头放在床两头,从此就不能空床。“全面奶奶”用五升斗(能装五升粮食的柳斗),下层装麸皮,上层装大米,再装些糕果、枣、栗、花生,斗中插一杆小秤。麸皮寓意富富足足,糕果大米象征生活步步高,秤是“镇地龙”能驱邪,又喻“秤砣不离秤杆,老头不离老嫚”,夫妻到老不分离。五升斗喻指五子登科。这样装成的斗,叫米斗。在喜事中,米斗是不可缺少的吉祥镇邪之物。凡喜床上无人时,就要放上米斗压床。

催妆的晚上,新郎一定要睡在喜床上,但喜床上又不能只睡一个人;按婚俗要四个男童一起睡在喜床上,俗称“压床”,又叫“滚床”。压床的孩子可以把塞在被、枕角内的果子吃了,还可以在床上撒尿,若把新被褥尿湿了,就预示新娘当年可生贵子。

四、催  妆

1、送日子

喜期既定,男方应及早把喜日子开在红纸上,请媒人送给女方,以便早做准备,这叫“送日子”。如果在开生庚时女方家作梗,男方往往在送日子时相应回报,迟迟不向女方家送日子,挨到临近喜期才把“日子”送去,使女方家因时间仓促而作难。不过,“日子”送得太迟了,也会遭到乡里非议,影响将来男女双方的亲戚关系。

2、来回礼

催妆之日早饭后,男方除按习俗备礼品装入拜盒由轿夫携带外,要另备礼品用抬盒送给女方,这叫“来回礼”,又叫“交换礼”。来回礼六样八样不限,但有四件必备:两包糕点,一只公鸡,一对鲤鱼,一块双刀肉(一块带有两根肋骨的猪肉,中间再划一刀)。双刀肉又叫一刀肉,卖肉的人听说是买双刀肉的,按风俗从整猪身上一刀割下带两根肋骨的肉,不许割第二刀,称几斤算几斤,价格一般较平常稍高,买主必得买下。女方接到来回礼后,把糕点和双刀肉留下,俗说“收下双刀肉,冷肉换热肉。”把公鸡和鲤鱼退回,这叫“公鸡两头跑,来年生小小(男孩)”。“鲤鱼再回头,生儿跳龙门”。鲤鱼退回后,放在盘子里,陈设于新房内;鱼嘴插绒花,鱼身贴彩纸,叫做“喜鱼”。寓意荣华富贵,吉庆有余(鱼)。

3、上喜坟

催妆这一天,俗规男方家要祭祖,又称“上喜坟”或“烧喜纸”“烧红包袱”。俗谚:“要得旺,敬祖上。”催妆当日中午,新郎肃装正容,行祭祖之事。家中有祖先堂的,在“神主牌”前摆上一桌酒菜,点烛焚香,烧红包袱。红包袱是一张红方纸,印上“冥国银行”或“万贯财宝”等字样,内包冥钱。烧纸时要磕头祷告列祖列宗,家中后代某人结婚,请祖宗亡人喝喜酒、用喜钱,保佑新郎早生贵子,夫妻白头到老,等等。家中没设祖先堂的,新郎要端着酒菜、红包袱,到野外每个亡祖的坟前祭奠祷告。

4、离娘肉

在永城,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猪肉给女方送去,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说起“离娘肉”,还有一个传说。据老年人讲,古时候,有一人家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女儿出嫁时,母亲想到自己晚景凄凉,不禁放声大哭。女儿看母亲悲痛万分,心里也很难受,站在门前迟迟不肯上轿。同来娶亲的人急中生智,到肉铺买了一块猪肉,劝老人说:“女儿大了总是要嫁人的,割你一块心头肉,再给你补上一块。你吃了这块肉,心里就不难受了。”就这样,人们连哄带劝,总算把姑娘娶走了。从那以后,别人家娶媳妇也怕丈母娘拦住女儿不让走,便也送上一块肉,表达女婿对丈母娘的安慰。渐渐地,就形成了送“离娘肉”的风俗。在丈母娘看来,自己辛辛苦苦20多年,女儿出嫁时,收到女婿送来的“礼肉”,心里获得了一些安慰。而女婿呢,对送“离娘肉”是很重视的,因为它可取悦丈母娘和未婚妻,以保证婚礼顺利、新婚愉快。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多为新鲜的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有些地区习惯送一块,少则十几斤,多则四五十斤。农户人家讲究数字吉利,送肋条肉时,肉块的大小以有六根肋骨为最好。有些地方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家亲戚的数量来决定,每家亲戚都会得到一块重四五斤的猪肉。若是送猪后腿,必须是整腿赠送,不能切开。这叫“有腿去有腿回”,表示两亲家以后将常来常往。

每当婚期将至时,男方家就要杀上一头或两头猪,众乡邻也热情地前去帮忙,气氛隆重而热烈。割好的肉块放到酷似蒸笼的食盒内,由男方家的聘人与新郎一起抬往新娘家。送肉的时间,有的在婚前3天,有的在迎娶之日,也有的在婚后3天回门时。还有的地方在婚前、迎娶、回门时都要送肉,甚至在结婚当年的腊月二十三,新女婿还要给丈母娘送一大块“离娘肉”。

五、结  婚

1、添箱给礼

添箱,旧时又称助妆。女子出嫁前一天,要将嫁妆分门别类进行包装,称装箱。届时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赠送结婚礼物,称添箱。礼物一般为衣服、首饰、餐具等,后多以金钱代替。女家设宴招待表示谢意,并邀请贺客前去送亲。现在男婚女嫁,亲朋邻居馈赠钱物通称“添箱”。添箱送礼多在婚庆之日,也有的在事前。

男子婚娶这天,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五服之内近亲不但要给礼,还要送一只公鸡,烙六个焦饼,拿两封果子,一包食盐,称之为“送饭”;姑姑、姐姐还要套一床被子,做两件衣服;其他亲戚、朋友均为拿礼金。过去经济条件不允许,一般拿礼金是一元两元三元,至亲最多五元。1985年之后,礼金上升到10元、20元;1995年后上升到50元、100元;进入21世纪,农村“送饭”之俗逐渐遗弃淘汰,均改为拿礼金,一般100元、200元,多至1000元、2000元。只此一项,公职人员一般月支出在300元、500元、1000元不等,有的高达数千元,成为一种很大的负担。给礼多在婚庆之日,也有在婚前给礼的。公职人员多在婚前给礼,婚后再专门摆场请喝喜酒。

2、迎  娶

定亲之后,现代婚姻就可以到政府民政部门领取结婚手续,然后即可成婚。而传统的婚姻,特别是嫁娶主动的一方,就是迎娶方,其父母要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或“择好(日儿)”。一般的择好(日儿)都要请算命先生,文化程度高的人也可通过“历书”自己推算日子。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甲子年、己丑月、丙寅日”等。也是根据老皇历的“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时日来推算日子。迎娶日期确定后,男女双方各自准备娶嫁事宜。办喜事的男女双方要张灯结彩,男家讲究门前挂红灯笼、红绸子、贴双喜字。女家挂红绸子贴单喜字,不许贴双喜,因女子怀孕称有喜,贴双喜有怀孕之嫌疑,女家贴双喜会被人笑话。

婚嫁这一天,男家由新郎、媒人率领迎亲人员到女家迎娶新娘,俗谓“迎亲”。迎亲前一天下午,男方管事要到女家与女方管事见面协商迎娶的事宜,以免出现差错。在迎娶这一天早上,要先由一人(农村为两人)携带食盒先至女家,俗曰“送食盒篮子”(其实是察看娶亲路线,了解女方准备情况)。食盒中放猪肉、粉条、果子、饼干等凑够四样礼品,另外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的红封套贴,套贴要写清楚男子姓名和伴客(领客)的姓名身份,好让女家准备好以相同规格的人接待。特别注意如果是长辈就不能耍嘴,不然会失礼。食盒篮子送到女家,女家看后将礼品留下,再回双头艾草(艾音同爱)、酵子(意发家)、连根葱和食盐(含有贤惠之意),送食盒篮子的人要赶紧回去,在村口等待迎亲队伍到来,和主管人员会面后,把情况告知主管人员后回家。主管人按照送食盒人员告诉的情况准备迎亲事宜。

迎亲队伍到女家后,新郎每进一个门都要作一个揖,意为拜门神:“新女婿来了,请门神让让路”。进屋后落座,新郎要坐正屋正桌上座(左为上,右为下),伴客要坐下首。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新娘上轿的时间和花轿的摆放方位要经算命先生卜算,上轿时要从侧边跨轿杆而过,背对花轿退入轿中坐下,不允许面对花轿走进花轿坐下。新娘穿红夹袄、红裙子、红盖头蒙脸、坐红轿,有的坐凉轿,胸前两手抱花,戴红盖头蒙脸。新郎穿蓝大褂、戴礼帽、插金花、坐蓝轿或骑枣红马,披红绿绸子。如女子是再婚的不坐轿,要坐席蓬马车。迎亲一般用两顶轿,也有用四顶轿的。回男家时新郎新娘坐红轿,男女领客坐蓝轿,压轿的(小孩)坐轿子车(布蓬)或席蓬马车。

古时有条件的人家迎亲队伍前面要鸣锣开道、放鞭炮、三眼铳、全套执事(类似彩牌),随后是鼓乐班坐大车(4个车轮叫四领车),车上面绑有木棍(或竹竿)、木板,鼓乐班(十几个人)坐在车上吹、唱。有7匹骡子(前面3个后面4个)拉着车,骡子之间不用绑绳,两边各有1〜2人看护。另外,车左边有位掌鞭的(也叫大板),打鞭很有讲究。所以,路过村庄时,村民拦车要听吹、唱和鞭子响声。一路上,迎亲队伍绵延好几里路,浩浩荡荡,鞭炮声、喇叭声、三眼枪声、响鞭声,声声不断,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出发要放鞭炮,并且每过一个路口或桥涵都要放鞭炮辟邪,花轿到了男家门口,要将蓝轿和红轿并排放好,蓝左红右,要点火把浇醋丹,就是用干草将鞭炮绑成火把样式,点着后由一人执火把在前,另一人将烧红的犁铁放在托盘里,用食醋浇烧红的犁铁跟在后,绕花轿左三圈右三圈,然后新娘才可以下轿。

新中国成立后,迎娶形式逐渐改革,这些习俗到20世纪60年代被新的交通工具所代替,用马车、太平车较多,文革初期一度用自行车接新娘。1980年以后,用拖拉机、汽车较为普遍。1995年后,部分时髦讲排场的女青年结婚时,则要求男方租用小汽车3辆以上。在城镇,1995年后结婚用车更排场,披红挂彩的小汽车少则五六辆,多者十余辆甚至数十辆。也有的图省事,采取旅游结婚的办法,亦很时尚。

3、发  轿

男家租来娶新娘的花轿,路途远的前一天就要发往女家,以便正日子上午把新娘抬来,这叫“发轿”。大多数是迎娶当天发轿。发轿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披红带响器(本地称乐器为响器)。前有响道锣、“千里眼”开道,两个人抬着头号大铜锣走在最前边不时地敲,后面是一个头号大草筛披上红彩,架在两根两丈多高的大竹竿上,由两人擎着,这叫“千里眼”。其后,一彪形大汉身披大红(一长条宽宽的大红绸带,从右肩到左腋下斜挎在身上),骑在马上,这是保镖的勇士。接着是6人组成的“六苏班子”(吹鼓手),沿途轮番吹奏“全家福”“大桃红”“小桃红”“百鸟朝凤”等喜庆乐曲。如此发轿的,大抵是富阔人家。另一种发轿规格是不带乐器。凡发轿,途中遇村庄、沟、河、桥、庙、坟地都要放鞭炮驱邪。发轿时经过的路,抬着新娘的花轿不能再走,从东头出庄,须由西头进庄。若走了“旧路”,新娘子会嫁第二次,一些聪明的轿夫,抬着空轿绕道往女方家去,留着捷径回来抬重轿时走。

用花轿抬新娘,中等以上人家才能办到,穷人是租不起花轿的,只好用各种省钱的办法接新娘,概称“大车拉,小车推”。一种是大牛车上搭个小篷,垫条红被子,新娘坐在篷子里,连同嫁妆一车拉到男家。一种是小毛驴背披一条红被子,脖子系一绺红缨和一个小铃铛,或老水牛背披一领蓑衣驮新娘。如男方家无驴、牛,则由新郎的族中兄弟用一辆小土车(车上放一个供新娘坐的蒲团),把新娘推到男家。接新娘无论贫富都有一条禁忌:“新娘在路上不能见天、不能沾地,怕的是天上坏星照、地下恶气沾。”无论驴驮车推,新娘都要打一把伞遮头。

4、拜  堂

新娘进门后,要举行婚礼,俗谓“拜堂”或“拜天地”,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地,要用椅子抬到拜天地的地方,现代多由新郎抱到拜天地的地方。新娘要站在红毡上,脚不能让外人看见,要穿长裙盖住脚。农村没有红地毯,一般站在苇席上。新娘站在上首,新郎站在下首。新郎新娘先拜供奉天地神的神位,然后拜高堂父母,最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礼堂是婚礼过程中最为隆重的地方。“喜堂”一般是在婚礼先一天要布置好,一般选在正房正厅之中,后墙正中“金墙”上要贴上“天地君親師位”牌位,用红纸金字书写。这6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親”不闭目,即写繁体“親”字,右边的“見”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師”无别意,繁体的“師”字左边要少写一撇。民国时期,张挂国旗及孙中山像。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喜堂”布置由“天地君亲师位”换成毛主席画像。改革开放后,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县城换成了大双“囍”字。双“囍”字一般用金色纸贴在红纸上,背后衬上布幔。

墙上布置好,前边要摆好香案。香案两边要摆放大红蜡烛,中间要有香炉。娶亲出发时家人要先烧香祭拜。有的地方此时在香案上要摆上供品,供品有苹果、瓜子,有平安生子之意。在农村,香案上一般供奉“花糕”、果品,有的还要斟上三盅酒。新郎面对香案要施跪拜礼,“文革”后,一般行鞠躬礼。

拜堂的关键一环是“请头”。在拜天地时新郎的长辈至亲要公开向新人送贺礼,而新人要磕头或鞠躬致谢,俗称“请头”。“请头”从父母开始向其他亲戚延伸,逐个把现金清楚的放到钱柜(盆)里,由主持人报清数目(“请头”者礼金相对较重),这一环节因较为繁琐也是结婚仪式中气氛最热闹的高潮阶段。

拜堂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

5、办喜事

永城人家办喜事,俗定3天。第一天“催妆”,做好各项准备事宜;第二天“正日子”,拜堂成婚;第三天“分三”,分三以后开始正常家庭生活。办喜事的排场,悬殊很大,视经济状况而定。从女方的陪嫁看,最富的人家除数百件嫁妆外,还可陪“土金”。土金,就是用垒土墙用的方泥块,用红布或红纸包着;一块土金代表一顷(100亩)地。首富人家的陪嫁,土金有多达十块八块者。赤贫人家的陪嫁则是“围裙打包袱”:一个围裙作包皮,包些零用杂物。现代女方富裕者的陪嫁有全套家用电器、小轿车、几间店铺等,价值几百万。

男方办喜事基本上有4个档次:①满受礼。催妆、正日子这两天,屋内有童子唱戏,户外有鼓乐吹奏。大摆宴席,凡来祝贺者全部留宴,贺礼全部收下。宴席数量上一般是9个菜碟下酒,10个大碗吃饭,2个汤一甜一咸。也有24道菜两个汤的。②半受礼。中、上等人家,贺礼只受至戚近亲,不受朋情远房;姑、姨、舅家为至戚,本族中五服以内的称“近房头”。这等人送贺礼名为“出喜往”或“出喜礼”,应全部收下。一般本族和亲戚朋友送的贺礼,一律璧回,受礼者留喝喜酒。③不受礼。中等以下人家,只办两桌酒饭,一桌全家欢乐团圆,另一桌是三朝瞧亲时请私塾先生和媒人、亲家的。④最穷的人家,连一床新被子也做不起,只有“凑合到一起”作罢。

6、喜  筵

拜堂仪式结束新人入洞房后,喜筵即开始。首先是排座次。每桩喜事都要设贵宾席,并分男女贵宾席,俗称“新客席”。男新客席又称主席排座位。原则是上尊下卑,左尊右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坐定。主席一般摆在上房正中,请“新亲”(又称大亲、上亲、高亲,即新娘的近亲长辈)坐上首左边席位,新郎的近亲长辈或舅父坐上首右边席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主席外,妇方“新客”席一般摆在新房中,新娘坐首位,新娘的近亲女长辈坐右上首,新郎的近亲女长辈或舅母坐在右方作陪,其他各席座位一般按尊卑位序排座。有的地方,还在每一桌安排一位当地社会名士作陪。座位排定后,服务人员先给每桌上瓜子、糖、烟一盘。然后由男方出一男童端一盆温水请客人洗手,主客要付小费给男童,接着上酒、凉菜、热菜。古代农村讲究9个碟子10大碗。有钱人家的席面更是丰盛(外加4个干果、4个水果、10个小烩碗)。现在一般都是6942(即6个凉菜、9个热菜、4个碗、2个汤)。菜过五道(热菜),新郎新娘开始敬酒,要先敬主席,其余次之。有的地方新郎新娘敬后父母还要敬酒。旧时,在敬酒期间,永城不少地方都要为新郎父母脸上摸黑,迫其洗脸,取谐音添“喜”。吃饭时,新郎要吃新娘从娘家带来的面条(装在衣柜里,随嫁妆一起抬来的,有面条、精盐、葱。葱表示新娘“清清白白”),新娘吃婆婆或婶子、大娘做的千层油馍,寓意“婆媳和和睦睦,日子美美满满”。

酒宴过后,主席上的客人一般会被请到一边喝点茶水、吃点瓜子等。服务人员打扫主桌,客人再坐回主席。服务人员要重新上茶、烟、瓜子,以等男方把新房收拾停当,然后女方长辈到新房内与新郎告别。这时,新郎的父母要作陪,男女双方长辈说一些客套话,女方主要说“闺女不懂事,请亲家多担待”等。男方则要女家亲人放心,绝对不会受气等等。寒暄过后,新娘亲人即可告辞,男方父母家里或街里的头面人物一般要亲自相送,并直到亲戚上车开走看不见后方可回家。在农村,改革开放前,男方父母一般要把亲戚送到村口,以示尊重。

7、招待“送客”  

“送客”是婚礼当天女方负责送新娘的人,多是新娘的母舅或伯叔、兄弟等4人,其主要职责是平安送亲。“送客”进门后,有专人、专房招待,专房门上挂“红子”(一块红布)。“送客”宴席是在一般宴席结束后才开始的,开宴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又叫“晾送客”。时下一般均与普客同时开宴。开宴前,“送客”要进行三个程序,一向主家表示道喜,一般情况下主人免礼。二净面漱口。需给端脸盆、拿毛巾的童子掏红包。三是行“开刀”礼。即给厨师送红包,以表示对厨师的酬谢。“送客”宴席一般设两桌,母舅一桌(主桌),伯或叔一桌。过去宴席的质量略高于一般宴席,时下大都没什么区别。“送客”宴席的陪客较一般宴席人数较多,一表主人对“送客”的盛情和恭敬,二表主人的好人缘。酒过三巡,即开始敬酒,一般敬三巡,每巡三杯。新郎一巡,兄弟一巡,新郎长辈一巡。如客人不说吃饭,就一直喝下去,还要接着敬酒。直到客人说三次“吃饭吧”,这才停酒吃饭。饭后新郎长辈要到客房与“送客”说话,互相道喜。然后,送客告辞。无论下雨下雪或天再晚,送客都不能留宿新郎家。

8、闹洞房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不分长幼,于新房内逗乐新郎新娘,俗谓“闹房”。闹房时,“三天不分长免辈”,各尽其兴,新郎新娘羞于闹又乐于闹。晚上新人休息了,要有人在窗外听房,如果没有人听房则要用笤帚罩一件衣服放在窗外,表示有人在听房。个别地方娶亲前一天夜里还流行压床的习俗。所谓压床,即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让新郎的父亲在新床上就寝。这是从延续子孙的角度来考虑的,意为新婚的一对儿也会像老一辈一样儿孙满堂。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

9、回  门

永城有些地方,新婚第二天一大早,新娘的叔叔或其他长辈要到男家道喜(行问候礼),主要是看新娘情绪如何,表示娘家人时时牵挂。早饭后新娘家人回家,新郎陪新娘要到女方家去走亲戚,俗称行“回门礼”“请三天”。回门之前,新娘要在新郎本家或其他长辈嫂子陪同下到本家族认门“拜长辈”。有的地方拜完之后,还要让新娘去拜祖坟。此后新郎新娘携礼去新娘家。陪同新郎、新娘回门的一般有3人,其中有两人负责“背篮子”或拉车,另一个是跟随男童,表示后继有人,子孙无穷匮。

回门这一天,新娘家庭要准备回门酒。席间,新娘要领新郎拜见本家亲友,次序从辈分最高或最尊贵的人开始,被拜见的人要起座或点头还礼。陪同新郎吃饭的一般是兄弟、表兄弟。吃饭时,新郎要吃新娘亲手做的千层油馍,寓意“夫妻恩爱百年合好,生活香甜越过越好”;吃新娘亲手擀的面条,寓意“夫妻天长地久,生活细水长流”。

六、婚礼后

1、瞧六天  

女子结婚后,第六天娘家长辈(或父亲、伯伯、叔叔)带着弟辈或者侄辈到婆家看望女儿(侄女),称为瞧六天。婆家设宴款待。

2、接十八天  

女子结婚后18天,娘家叔、伯或者兄、弟,到婆家将女儿接回娘家过几天,称为接十八天。婚事完毕,大体若是。

接十八天新娘在娘家一般过十多天,俗语“接十八,过十九,娘家发,婆家有。”新娘在娘家这段时间不能闲着,要给新郎和婆家人做鞋,有的新娘手巧手快自己做,如果婆家人多,就请娘家邻居姐妹嫂嫂帮助做。十九天之后,新郎把新娘接回去。接十八天回去之后,婆家的亲戚再轮流接新娘到自己家里过一天,俗称“认门”,以后好走亲戚,再见面时认识。

以上介绍的主要是传统婚俗,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少传统婚俗习惯已走进了历史,人们更崇尚现代自由、节俭、浪漫的婚俗方式。由于现代婚俗并未完全定型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每一个亲临其境的人都可以自由体味它的情趣,婚礼的形式也有更多张扬的空间。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