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民俗文化之生育习俗篇

发布时间:2015-6-25 17:35:13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8613

一、求  子

1、拴  子

在永城民间,长期以来,有到临近芒砀山的泰山奶奶庙求子风俗。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和三月,通常称之为“去泰山奶奶庙拴小孩”,到山上烧香磕头许愿,买根红绳拴个小泥人(有的须在山上拴一棵草),许个愿,有的要男孩,有的则想要个女孩。回到家就说拴来了孩子,把红绳放到炕上席子后边或下面。生下孩子后将红绳拴在孩子的脖子或手腕上,认为孩子是送子奶奶送来的,要拴牢、绑牢,并给孩子取名字叫牢扣、拴住,过去小孩取此小名者皆与此有一定联系。由于重男轻女,人们上山不买笆斗(柳条等编成的一种容器,底为半球形,形状像斗),民间有“上山买笆斗,下山领丫头”的顺口溜。民间有一种习俗,上山须连续去三年,生子后要去还愿。旧社会,永城民间还有一种迷信之说,想要男孩,就到芒砀山上拾10个石头子回来,这叫“石子换一子”,也意为拾回来一个孩子。为感谢送子奶奶,妇女产后三天要在家烧三炷香,供桌上还要上一碗面条汤,然后让坐月子的产妇喝了,意即喝了面条汤后才能吃咸食。

2、扣百子

旧时,有的人结婚多年没生孩子(俗称“没开怀”),又不愿意或没条件过继嗣子或抱养儿子,就想通过求神使自己生个孩子,就要到庙里去“扣百子”。清末之前,本地有多处“百子庵”,其他各庙也有内设“百子堂”的,里面摆着许多小泥人——“百子”,全部是男孩像,专门供人们去求扣。相传,要“扣百子”的事不能让别人知道,被别人知道或被别人有意无意撞见,就不灵验了。欲“扣百子”的父母事先在自己的床里边墙上打好一个小洞,提前一天到庙内烧满堂香(每个菩萨面前都烧香),祷告菩萨显灵保佑得子。然后向看庙的和尚说明来意,给和尚一点钱,名目是喜钱或香火钱。第二天早晨天未亮时,“扣百子”的妇女手拿三尺长的红头绳,从家中出发,一路不回头的来到百子堂,用红头绳扣住一个小泥人的脖子,很快揣到自己怀里,口说:“小乖乖跟妈妈回家吧。”说完就回家,一路不回头,必须天不亮路上无行人时赶回家中,进了家门要说:“小乖乖到家了,跟妈妈到屋里去吧。”把小泥人放到事先打好的墙洞里,用烂泥封好,不让别人看出痕迹。至此“扣百子”的全过程结束。有的在路上遇到行人,最忌讳是同别人答话。如果答话,扣来的孩子就被冲跑了。为了防止路上被冲,在扣百子的路上,要有一个老太婆,最好是自己的母亲或婆婆,走在前面“清路”,万一遇到行人,就求其回避,但“扣百子”的人要装作没看见或不知道有人在“清路”。

二、生  子

1、请催、送二娘娘

观音堂、天后宫、娘娘庙有专室供奉催生娘娘和送生娘娘。孕妇将临盆时,丈夫或婆母要到催生娘娘和送生娘娘像前烧香磕头,跪求二位娘娘尽早催生和送生,保佑孩子平安落地。若附近没有观音堂、天后宫和娘娘庙,则须在产房的外间室内或天井内设香案烧香磕头,叩求催、送二娘娘大发慈悲,保佑孩子平安降生。若生产过程中出现难产,还要再买些龙牌纸马和钱串子焚烧,全家人都跪拜求祷,并许愿孩子平安落地,定将重报,或为菩萨重修金身,或在庙门前唱三台大戏,等等。现在,这样的现象已不多见。

2、接  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旧时,受医疗条件所限,民间多由接生婆接生。由于不注意卫生,不懂得科学接生,在接生婴儿时接生婆用剪子将脐带剪断,因剪子消毒不好或不消毒,脐带被病菌感染,极易感染破伤风,永城老百姓称其为遭“剪子风”。婴儿得病,称为“脐风”或“四六风”。产后4天婴儿得病啼哭,很快在第六天前后死亡,这就是旧社会医疗条件差,婴儿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的原因之一。有的产妇因预产提前,手边没有剪子,情急之下便在脐带上包一块布,接生者用嘴将脐带咬断,便给孩子取名叫“咬儿”。旧社会,由于各方面条件差,妇女生月子病的很多,肚痛、头痛、心痛、腰痛等,民间有需要再坐一次月子病才能好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宣传新的科学接生方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旧的接生法不好,并对接生婆进行科学接生宣传教育,同时各村、街道培养新的接生员,并到县医院学习培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妇女生育则将县医院或卫生所的医生叫到家里,在家中接生,接生医生收少许接生费,为表谢意还要让接生医生吃一顿饭,一般都要炒鸡蛋、烙油饼。70年代后期始,孕妇一般要到县医院或乡卫生院住院生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孕妇全部由专门医院接生。而一些孕妇怕生产时难受,就做剖腹产,其实自然分娩则最符合科学生育要求。

3、埋衣胞

胎盘俗叫衣胞,是一个人的根,必须把它埋在地下,使其扎根生长。衣胞埋在哪里,人的根就扎在哪里。男孩的衣胞要埋在家屋门槛的地下,或埋在父母的床前,意为孩子长大了不离家,能常在床前孝敬父母,就是出远门也会想家回家。女孩的衣胞埋在大门外,或埋在粪塘边,意在女孩长大出嫁了永远不想家、不回家,在夫家生儿育女,安居乐业。现在,生育大多在专业医院,衣胞多由医生处理。

三、母婴保养

1、坐月子

孩子出生到满月,俗称“月子里”或“月地里”。月地里,产妇只能在产房,不能做事,不准出门,这叫“坐月子”。坐月子忌讳很多。产妇坐月子期间除了哺育婴儿,以静养为主,不干任何重活,以免日后腰酸骨头疼;不得外出,尤其是阴天和夜里,也不能接触凉水,不得洗头,等等。暗房内除了固定一人(如婆母)可以经常出入外,就是丈夫进入,事先也要洗脸洗手,把身上灰尘掸干净,就连鞋底上也不能沾一点脏东西。若是带进脏东西或陌生人闯进暗房,就会把外面的疯气带入暗房,俗叫“进疯”,会使新生儿得疯病。若有人无意进了暗房,要把来人的衣角剪下一块,熬水给新生儿喝,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得疯病。月子里的产妇是红人,红人不能出产房门,出房门就会冲撞门神,将来死后要被惩罚用竹篮打水刷门槛,而且永远洗不干净,永远得洗。在过去,红人又是罪人,谁吃了她的剩饭剩菜,就是给她戴了罪。月子里给红人做饭要求她全吃完,剩下的只有丈夫和自己的孩子能吃。暗房里再热,也不准用不带眼的扇子扇风,不准用芭蕉扇,用芭蕉扇主孩子受穷,只能用菖蒲编制的蒲扇,说是菖蒲避邪,能使孩子昌盛。红人的衣裤及孩子尿布,太阳出来才能拿出来晾晒,太阳落山之前就要收起,尿布不干也不能放在没有太阳的露天风晾。说是没有太阳时,露水和风里都有邪气和恶气,为防阴雨天没有太阳,凡是有新生儿的家庭一年四季都要备一个专门烤尿布的火盆和烘篮,现在多用火炉或暖气片烘干。

坐月子期间,产妇一般由婆婆伺候或产妇之母亲来照料,一天吃数顿饭,要让其多吃加了红糖的荷包鸡蛋,并让产妇多喝汤水,意为早下奶、多产奶水,确保婴儿有奶吃。月子内不准吃生冷硬的食物,如烧饼、馒头等。产妇坐月子期间,其他人探望也有讲究,一般1、3、5、7、9、12天可探望,其他2、4、6、8天不能探望,怕4、6脐风有不吉利之嫌,15天后哪天都可探望。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一般情况双方父母都到医院守护等候。

2、十二朝改案

新生儿12天平安无事,全家大喜,大谢天地诸神。民间传说,孩子降生是催生娘娘催赶,送生娘娘护送来的。催生娘娘待孩子降生后就回去,送生娘娘还要留在暗房,继续保护孩子至十二朝。十二朝期满,送生娘娘也要回去,孩子便交给人间天地诸神,此类似交接,故称“改案”。另有一说:新生儿在12天之内很娇弱,应使他像在娘胎里一样,不见风不见亮,因此产房就要遮闭成“暗房”。12天后,孩子可以见光亮了,所以就叫“改暗”。改案和改暗是两码事,但须同时并行。

改案这天,一般在上午9〜11时(巳时),在天井里设香案,供上清茶果品、点蜡烛、烧大香,在香案前烧龙牌纸马,俗称“烧天地皮”或“烧天地纸”。天地纸就是一张大的红纸,印有天宫灵霄宝殿和龙的图案。再以这张红纸为皮,叠成四方形,内包草纸剪成的元宝串子。烧纸时要把新生儿抱出产房,在堂屋当门的室内坐一会。烧纸后全家老少都要在香案前磕头,一方面为送生娘娘谢恩饯行,一方面祈祷天地诸神保佑新生儿平安。男孩改案,在焚香烧天地纸时,要放鞭炮,祝贺孩子将来会读书,能一鸣惊人。女孩改案不能放鞭炮,放鞭炮主女孩长大后嘴快,惹是生非,甚而闹得公婆不宁、四邻不安。现在,这些旧规矩多已不用。

改案当天的中午,把新生儿的接生人(俗称“守生婆”)请到家吃喜饭。守生婆均为年纪大的有接生经验的妇女,她们在乡间很有声望,受人尊敬。守生婆都乐意为产妇接生,据信接生一个人到世上来,就带走了自己的一份罪过;接生多了,就会成为无罪之人,将来到阴间在阎王面前也不必害怕。守生婆可以到产房看孩子,以孩子出生时的情形为话题说些喜庆的话,喜主家在吃喜饭之时,要送给守生婆三尺红布,俗称“红手巾”,并在红手巾里包些小红枣、馒头、喜蛋等物品相馈赠。

3、满月七顿饭

民间相信月子地里能“带”病。即产妇身上平时的疾病,可以通过坐月子的调养自然消失。月子地里能养好平时的病。满月这天,不准产妇做任何事情,从早到晚要吃七顿饭,还要把扁担搭在门槛上,在扁担上睡一会,说是:“满月七顿饭,到老腰不疼”,“满月睡扁担,到老腰不弯”。

四、送粥米

1、送喜蛋

婴儿出生6天平安无事,便无“七朝疯”之虞,要向婴儿舅父家报喜。报喜的方式是送染成红色的煮鸡蛋,俗称喜蛋。喜蛋的数量有讲究。逢男单数,寓意是逢单下次再生男孩。逢女双数,寓意是已经逢双了,下次要生男孩了。女孩的喜蛋数最好含六,绝不能有八。民谣说:“男逢六吃鱼吃肉,女逢六戴红穿绿”,“男逢八骑马,女逢八守寡”。一些迷信人家,见女孩的生日是逢八,总要改为前一天或后一天,避讳“八”字。舅父家人接到喜报,无须动问,数数喜蛋的单双数就知道是男是女了。报喜时要带上礼品,礼品中包含着报喜的信息,礼品送到岳母家,不用问,岳母一看礼物就能悟出是生男还是生女,生男称为“大喜”,生女称为“小喜”。若生女孩,就在小篮中放一朵花和一个“喜”字,一般为剪纸花和喜字;若生男孩,就在小篮中放一本书、一个酒壶,酒壶上贴一“囍”字。有的地方将酒壶用绳拴在篮子外边,以示生男孩。姥姥家回篮就在篮中放一提手擀面条,擀面切面时不能停须一次切完,叫做“连刀面”,面条回家后给产妇做了吃下。随着时代进步,信息化发展,更多地方以电话手机报喜。

2、送奶糖

婴儿舅父家接到喜报后,在“十二朝小满月”这天一定要送礼,这叫“送奶糖”。送奶糖的礼物可多可少,但按俗规,有四样东西必不可少:红糖、生鸡蛋、新生儿的一顶帽子和一块三尺长的红布(后来变为送小包被)。送奶糖的礼品一定要装在笆斗内(取笆斗谐音八斗),所有礼品用红布覆盖,帽子放在红布上面,再用独轮小车送上门,寓意将来孩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少数极富人家,亦有用牛、马车送奶糖者,但不多见。送奶糖的人来到庄头或门前要放鞭炮,既表示喜庆,更主要的是通知家人有所准备。礼品一进门,新生儿的父亲就要赶快迎上去,不待东西放下,就要抓起帽子,把盖在笆斗上的红布或小包被揭开,这样寓意是祝孩子说话早、聪明、会读书。现在,大多直接送钱,省了很多俗气。

3、喝喜酒

婴儿出生后9天或12天、15天、18天,家里要招待亲戚朋友和邻里,摆宴席喝喜酒,叫“办九儿”“办半月”,俗称“送粥米”。满月时招待亲戚朋友和邻里叫“办满月”。届时,亲戚朋友要来祝贺。婴儿舅家人一般要提一笆斗,里面有粮食、鸡蛋、白面,上盖一块花布,或买一身小孩衣服,看小孩时再给几块钱。有的用红线把钱拴住,取“锁头”之意。其他亲友的贺礼一般是送现金。农村送粥米一般只接收至亲和本家(五服内)贺礼。城镇里有些人要面子,谁的礼都收,显得自己人缘广。从20世纪90年代始,送粥米、办满月流行随礼,由30元、50元、100元、200元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礼钱也不断增加。宴席结束时,每个客人都要带着红鸡蛋回家,与家人分享主人家的喜庆。

五、养  儿

1、穿百家衣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100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男孩稀少的人家,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俗称“敛布”。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的人家,老人们是绝对不会轻易错过的。因为刘、陈、程谐音“留”、“沉”、“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的为最好。因“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做成“百家衣”。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做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完全缝好,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再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操心了。关于百家衣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来自戏曲中扮演的状元,大多出身寒微,未中魁首之前,身着补丁衣,江湖语称“富贵衣”,含有先“否”后“泰”和初“贱”终“贵”之用意;二是来自僧尼所穿之“百衲衣”,表示小儿已入佛门,受佛保佑,将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由此,民间才有了百家衣,才有婴儿穿百家衣辟邪免灾的风俗。有俗语说:“穿了百家衣,能活九十七。”凡此种种解释,都是为了达到给小儿祈福的目的。

2、吃百家饭

民间保佑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将讨来的馍、菜、米汇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盛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将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孩子。馍发完后,即灾难也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健康、长大成人。此俗也称“嚼灾”,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穿百家衣和吃百家饭的风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它体现了人民群众那种朴素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这些风俗产生的原因,大概是由旧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落后造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孩子生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夭折儿童很多。人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威胁,便采用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方法,希望孩子得到更多人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这种保护儿童的习俗已失去了其原始的意义,只是作为孩子逗乐和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手段存在于民间。

3、穿毛衫露裆裤

民间有“宁叫孩等衣,不叫衣等孩”之说。孩子出生前不能先备小衣服,“衣等孩”意为孩子出生后活不成。“十二朝”之前贴身用旧衣包裹,改案后方可穿一件小褂。小褂必须用质地松软、透气性好的布料,剪裁要宽大,缝制时针脚要粗,毛缝朝外,不用纽扣,只用两根小布条系结,穿脱很方便,这样的小褂叫“毛衫”。有些迷信的人家,把小毛衫做成小和尚穿的褊衫,只在腰间用一根布带系结,穿脱更方便。毛衫可单可夹可棉,四季皆宜。孩子周岁(有人家3个月)以后,就要穿小裤子,小裤子不封裆,俗称“开裆裤”或“露裆裤”。在婴儿期,不论男女,都穿毛衫和露裆裤。

4、接满月

婴儿满月后,姥姥家要接闺女和外孙(或外孙女)到家来住,俗称“接满月”,又称“躲尿窝”。接来一般是住几天,不能住的时间长,说是住久了就住够了,以后就不愿意来了。如果生的是男孩要提前四天去接,是女孩则提前两天去接,叫做“抢三(儿)”,前提意为孩子娇养,姥姥疼,舅舅爱。孩子动身躲尿窝前,要洗脸搽粉,在前额、鼻子、两腮都点上红色圆点,把孩子“掸个小花脸子”。帽子上要钉个铜顶针,铜顶针内插桃树枝,手里还要拿桃树枝。打扮完毕,用舅家“十二朝”送来的红尿布盖着头才能上路。据说:桃树枝能避邪,铜顶针能驱鬼,花脸子能使神仙不认识、恶鬼吓一跳,舅家的红尿布能挡各种恶气。临行前奶奶给孙儿的额前或鼻子尖上摸一点红,挎一篮麻糖,叫“麻糖篮,换小孩”。

孩子到了舅家,一进门舅母姥姥就要赶快揭开尿布,象征性地又打又骂。舅母姥姥只能骂“奶奶腿”“小龟孙”之类的话。这样打骂以后孩子不癞舅家,即在舅家不生病。打骂之后,孩子抱到灶前,尿泡尿,让孩子的手拿一拿火叉,就算尿窝躲过了。晚上睡觉前,头上必须盖姥姥的青布裤子。姥姥是孩子的“老根”,老妇人的裤子能挡一切恶气,且裤子形如两股叉,外孙盖上姥姥的青布裤,就能被“叉住”(不死)了。

姥姥接来外甥,由妗子接着,俗称“姥姥抱,妗子接,外甥活一百”。如没有妗子的就找个邻居和亲戚家各方面条件好的妇女接住孩子,等孩子回奶奶家时,姥姥要给孩子回一篮子烧饼,有的则是在孩子怀里揣一个烧饼,并给孩子额前或鼻子尖上摸一点白,叫做“红脸走,白脸来”。

到舅家住天数多少不限,有的舅家条件差,新生儿进门只是挨“打骂”,到灶前尿泡尿,拿拿火叉就算躲过尿窝了。小花脸、桃树枝原样不动,吃过午饭后回家,晚上用桃树枝熬水洗脸洗腚。有的舅父家条件好,可以多住几天,但最多的不得超过9天。躲过尿窝回家时,舅父一定要送两样礼品:一是饭瓢子(木制的饭勺),亦有送饭盆的,饭盆象征孩子以后吃饭不愁;二是送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忌送孩子饭碗,在路上手拿碗是乞丐的形象,不吉利。

5、起小名

男人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小名(乳名),这是孩子出生后就起的,一般由爷爷奶奶或者父母起的;一个是大名,也就是正式的名字,一般由教书先生所起。孩子到7岁入学,或12岁换大襟,或订婚写婚柬时,才请同宗的长辈或有学问的人,根据本族宗谱的辈分序列起大名,名字的前一个字或后一个字是宗谱上修定了的,是同宗中同辈分的识别依据。俗称“某字辈的”,即此。起大名多讲究字面文雅,寓意吉祥。孩子起大名的年龄一般不能超过12岁,俗规12岁的男孩要载入宗谱。12岁至婚前死亡的,在宗谱上注明“夭折”。入宗谱一定要用大名,大名一经命定,终身不变。少数人在入学之后,除大名外要起一个“字”,永城人俗称“号”,又叫“大号”。可以请先生(老师)起、名人起,也可以自己起。号往往是大名字义的延伸,也可以取自己的爱好志向。

起小名的依据是埋衣胞的形式和降生后的处理方法,以及家长的心愿,意在乞求孩子成活,俗叫“抓得住”。孩子长大后小名就弃之不用了。起小名共同的特点是俗、丑、怪,比较随意,如:“狗剩”“羊羔”“呆子”等。也有的小名将来就作大名用,这种起名方法叫“连根倒”。

孩子出生后,用铜锁系着绳,在脖子上套一下,小名就叫“长锁”“锁成”“锁住”“大锁”“小锁”“铁蛋”“结实”。据说孩子只有过了3岁、6岁、12岁,才能保险不死,俗说“孩子不得丢,要经三春六夏十二秋”。有的孩子从出生后,直至3岁、6岁,最长至12岁时才剃头,这叫“连毛生”。有的孩子虽然剃了头,却在后脑勺处留一虎圈(拇指和食指相圈,在虎口处构成的圆环行),编成小辫,俗称“压尾(yi)巴”。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读书升官发财,小名就起“大学”“二学”“大发”“二发”“大升”“二升”“大富”“大贵”。有人家根据小孩出生的时间、地点起小名。有的人家生女孩多了想生干活的男孩,就给女孩起小名叫“迎弟”“招弟”“盼弟”“来弟”等。有的人家男孩多了想生个贴心的闺女,就给新生男孩起小名“丫头”“妮羔”“闺女”等。

旧时重男轻女,在起名上反映得尤为明显。除少数名门闺秀或才华出众的女子有芳名大号外,一般妇女只有小名,就是小名起的也很简单,一般叫“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或“大秀”“二秀”“大巧”“小巧”“大凤”“小凤”等,几乎是千家一律。从俗规来看,女孩子也不需要有大名,女子不入娘门宗谱,出嫁后随丈夫姓,年轻时叫某大嫂,老年时称某大娘,就是死后,子孙为其立神主牌位时,也只是写“某大公讳某某元(德)配某氏孺人”,从无女人的大名。现在,男女平等了,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了自己响亮、大气的名字了。

6、凑百岁

新生儿满100天,要有一番庆贺,富人家大宴宾朋,赴席者要出贺礼,名目是给孩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过百岁。一般人家孩子过百天,在庄邻中凑百家钱粮(象征性的),表示孩子吃了百家饭穿了百家衣,这叫“凑百岁”。现在,这些习俗日渐被淡化。

7、剃长命头

新生儿满百日这天要剃头,这是第一次剃头,又叫“剃胎头”“剃喜头”“剃长命头”。剃长命头时十分讲究俗规,洗头水里要放些米和茶叶,剃头时孩子手里拿着(实际是放在孩子面前)7样东西:书、葱、糕、钱、皇历、升筒、小秤。其寓意:米茶是人生头件大事,主有吃有喝;书是知书达理;皇历是知识广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葱是聪明旺盛;糕和升筒是平步高升;秤是办事公道,也有说是长大会做生意。葱一定要是两根连生在一起的,将来夫妻偕老。剃头后这两根葱一定要栽在土内,不能枯死,使其开花结子。

剃胎头要招待剃头匠酒饭,还要重谢“喜封子”(红纸包钱)。剃胎头是象征性地剃几刀就行,边剃边说喜话,喜话说完,剃头也结束。一般喜话内容为:“一刀独占鳌头,二刀二龙抱珠,三刀三元及第,四刀事事如意,五刀五子登科,六刀六六大顺,七刀七子团圆,八刀八仙过海,九刀九子十成,十刀十全十美。”

有的剃头匠多要喜钱,俗叫“争喜”。喜主家也希望争喜,俗谚道,“喜不足,越争越喜”。虽然开始已经拿了喜封子,剃完头后仍找理由说:我为许多孩子剃长命头,觉得这个孩子不凡,将来主贵。这把刀子剃了贵人头,下次再为平常人剃头就不快(锋利)了,要给两张刀价的喜钱。家长讨了这个吉,也乐意再给些喜钱。剃头结束后,把剃下的胎毛和洗头水里的米和茶叶用红布包成小球,系在孩子的手腕上,一可压惊,二可消灾。如果孩子的百日正好是在三、五、七月里,就要提前或推后,这三个月内绝对不能剃胎头,说是三月剃胎头,头上会生秃疮,俗叫桃花秃子;五月是毒月,剃的是毒头;七月是鬼月,剃个“鬼头”就更不好了。有些贫寒人家为小儿剃胎头送不起喜钱,就给剃头师傅做一个围单、一个煏刀布。现在,剃胎头的很多旧俗已被简化,但剃头师多要喜钱仍然盛行。

8、穿黄马褂

按时令每年都有两个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统称“天社”。“社”与“赦”同音。新生儿遇到第一个社日,要穿黄马褂。马褂是对襟外套褂,前后襟各绣一个红色圆框,前襟圆框内绣四个红字“天运交社”或“天赦百岁”。后襟圆框里也绣四个红字“长命富贵”或“福寿康宁”。这些字也可刻板印色或毛笔写成。马褂要连着三年穿三件,第一年社日穿黄马褂,第二年社日穿蓝马褂,第三年社日穿黑马褂。马褂颜色不同,字形字色均不变。第一年是在春社或秋社日穿的,第二、三年也要在春社或秋社日穿。传说黄马褂免灾,黄色能辟邪驱恶;蓝马褂聪明会读书,秀才举人都是穿蓝衫;黑马褂孝顺,也有说黑马褂做高官,黑头宰相。黄、蓝马褂是舅家做,黑马褂自家做。每次穿马褂都要到闹市人多的地方悄悄地穿,以乱神鬼耳目。现在,穿马褂多是为了美观、漂亮,知道其老讲究的是越来越少了。

9、虎头鞋、虎头帽

婴儿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的风俗由来已久,据说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黄河岸边有个姓石的船工,他乐于助人,为两岸人摆渡过河从不要钱。一天,一位老奶奶冒雨过河请人为即将临产的儿媳接生。谁知她刚走到河边,风一刮,雨一淋,头像炸开似的疼痛。姓石的船工看见了,将老奶奶搀到屋里休息,自己替老奶奶去请接生婆。雨过天晴,老奶奶的儿媳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老奶奶千恩万谢,送了一张画给船工。画上画的是一个正在绣虎头鞋的俊俏姑娘。船工看了很喜欢,就将画贴到了自己的茅屋里。从那以后,船工收船回到家里,总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好饭菜等他。原来,姑娘是玉帝的女儿,玉帝派她下凡与船工结为夫妻。过了一年,他们添了儿子,取名石虎。几年过去了,人们都知道了船工娶画上的美女为妻子的故事。这天,县官来到渡口,见船工的妻子貌美,就想霸占为妾。船工的妻子见县官起了歹意,便收了凡身,回到画上。县官抢走了船工的画,并把画贴在了自己床头。可是,不管县官怎样甜言蜜语,画上的美人就是不下来。石小虎在家一直哭着要妈妈,送画的老奶奶告诉船工,让小虎的姑姑做双虎头鞋,小虎穿上它,就一定能找到妈妈。按照老奶奶的嘱咐,小虎的姑姑连夜做好了虎头鞋。小虎穿上一试,身轻如燕,立刻向县衙飞去。见了县官,虎头鞋变成了老虎,扑上去咬死了县官。船工的妻子见小虎来救她,赶忙从画上跳下来,带着小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就是关于虎头鞋的传说。现在,人们仍认为虎头鞋能驱恶魔保平安,因此都要给孩子做双虎头鞋穿。有些地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语有:“头双蓝(取谐音拦,即拦住不夭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三双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长大成人)。”有了蓝、红、紫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孩子必会安然无恙。“先穿猪,后穿猫,气得老婆摸不着。”这“老婆”,指的是民间常说的送子奶奶中的四奶奶。传说她送出的孩子过不多久还要收回去,所以人们做猪头鞋、猫头鞋给孩子们穿,这既肮脏丑陋又笨拙的猪使四奶奶非常厌恶,而机灵的猫跑得快四奶奶抓不到,穿这样鞋的孩子也就留在了人间。而戴上虎头帽的孩子更是驱鬼避邪,因此,更是儿童经常穿戴的吉祥服饰,深受家长欢迎。

10、姥姥送羊

姥姥有了外甥(外甥女)后,每年要给闺女家“送羊”。用白面捏成羊的形状,有大羊、二羊、三羊;或一个大羊、四个小羊稍有差别;另外蒸馒头,还要蒸各种各样的耍物儿,如鱼儿、燕子、蛤蟆、刺猬等等。羊和馒头数量共20个,姥姥把蒸好的羊送到闺女家,叫“送羊”;而且在姥姥回去的时候要回羊,其习惯是“留大羊,回二羊,留下小三儿跟它娘”。吃羊也有一定的说法,爹吃头,娘吃脚,丢下小孩儿吃腰窝。还有的姥姥回家时,把三羊(小羊)带回去,意为将小羊领回来给养大,第二年再送去。每年“送羊”时间都在农历六月份,七月就不再送了,老百姓说七月再送就成了老瘸羊啦。民间有的连送三年羊,往后就不再送了,有的则每年都送。现在,这些民俗逐渐被淡化。

11、过继儿

有的人终身无男孩,按旧时道德,为了续接香火,要从同胞兄弟(或近族兄弟)所生的男孩中过继一个做儿子,这个男孩就叫“过继儿”,也叫“嗣子”。过继儿要写正式文约,叫“嗣书”,又叫“过继纸”。嗣书上要写明:某人某子自愿嗣于某叔为子,视若亲生,嗣父的所有财产由嗣子继承,他人不得争议,嗣子要承担嗣父母生养死葬的责任等等。立嗣书是很严肃的事,嗣子人要办酒席请客彰明,族长和两边的父母舅父都要在嗣书上签字画押。嗣书一式二份,过嗣双方各执一份为凭。立过嗣书之后,两边父母要把嗣子领到祖先堂前,向列祖列宗烧香磕头盟誓。意即求祖宗亡人认可。孩子一经过继,就要到嗣父母家生活,称嗣父母为“爸爸”“妈妈”,称生父母为“叔”“婶”。从一般情况看,孩子总是与生父母感情较深,但娶妻生子有了第三代人后,情形就要发生变化,孙子孙女总视嗣祖父母为亲祖父母。民间有“有过继儿没有过继孙”之说。有的人结婚多年没生男孩,就向他人暂时领养一个男孩,待男孩引来(实际是“没开怀”妇女自己怀上或生)男孩后,再把领养的男孩还给人家,从此两家当干亲家来往。

12、认干亲

生子不易,养子更难。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避免灾祸。为了使孩子平安成长,人们便想出各种办法消灾祈福。永城城乡都有认干亲的习俗,称为“认干爹干妈”。人们认为,认个干爹干妈,就多一个人多一个人爱,多一层保护,孩子就能少一些灾害,就能健康成长。认干亲多是找亲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或者找谐音吉利的姓氏认干亲,如刘(意为留住)、程(意为健康成长)、朱(意为将来珠玉满堂)等。也有的经算命先生算一算命运,认为应什么姓氏的人为干爹合适,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父母就找要好朋友之间姓什么的人。认干亲要行认干爹干妈之礼,一般要给干爹或干妈磕头,并郑重其事的叫一声爹或妈,并给干妈买一条裤子,把裤子裆拆开,从头上套下去,意为“干妈亲生的”。被认的干爹干妈要给孩子买成套的礼物,如碗、筷、勺、匙,各两个,还有衣服、鞋袜、帽子等,是女孩的还要买一些首饰之类。

同姓之间认干爹称为“跳门槛”,一般是比较要好的乡邻。“跳门槛”不要举行任何礼仪,双方乐意就可以了。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