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催生战斗力——论文化建设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中的战斗作用

发布时间:2015-9-7 17:05:05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7655

                                 文化催生战斗力

               ——论文化建设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中的战斗作用

                              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

摘  要: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的东部、安徽的北部、江苏西北部三省的交界地区,它以永城县为中心,包括东到皖东北,西抵睢杞太,北依陇海路,南跨涡河直至淮上的广大地区。以彭雪枫为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在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针,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成为推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原动力,它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了我军的战斗力,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战斗力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战争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击敌人、战胜敌人,战时形态的文化就是要为战争服务、为前线服务、为战斗员服务。毛泽东曾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856页。]以彭雪枫为首的新四军四师在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在根据地开展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时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紧紧绕为抗日救国这一时代主题服务,一切围绕着战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根据地文化作为反侵略的锐利武器,鼓起了人民舍身杀敌的勇气,增强了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它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极大地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

1940年6月19日,在豫皖苏根据地,以王少庸为理事长的豫皖苏边区文化协会成立。当时的文艺创作大都以抗日救国为主题,从文学艺术的作品到艺术团体的活动,无不体现着贴近生活、贴近战争的总基调,文艺作品真正成为了除了第一前线之外的又一重要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根据地全体文化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批抗战文化作品被创作出来。如易河的《十月的故事》,小弓的《自由的涡河》,俞迈的《反扫荡》,易生的《献给》,子久的《记四师东征》,宋晓村的《东征三年》等较有影响。在散文、报告文学、通讯创作方面,影响较大的作品有: 易河的《玄武之夜》、《八月乡村的怒吼》,高维进的《四师》,叶英的《欢腾了的永夏砀》,周启邦的《扰袭夏邑》,段佩的《战斗着的睢杞太》、《反扫荡热潮在永宿公路边》、《津浦线上》、《淝河之滨》等。与此同时,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革命歌曲,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歌曲是由拂晓剧团集体作曲、作词的《东征战歌》、《涡水谣》、《出征纪念歌》、《鲁雨亭同志挽歌》等,表达了新四军东进抗日、战场杀敌的决心。尤其是在硝烟与烈火中锤炼出的革命歌谣《豫皖苏边进行曲》。这些作品蕴涵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激励着一批批抗日儿女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充分发挥了瓦解敌人斗志、壮大我军声威、动员激励人民的战斗作用。

豫皖苏根据地的美术活动十分活跃。由于战争环境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美术用品十分匮乏,美术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自己动手创造了墙画、布画、油印画等多种绘画形式。绘制墙画是绘画宣传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之一,行军所至,只要有条件可用,则用简明的画面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战建国十大纲领等内容。布画是将宣传内容画在一副较大的白布上,可用来重复宣传,其主要作品有《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打鬼子,保家乡》、《军民合作打日本》等。油印画是根据地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种,《拂晓画报》、《拂晓文娱》等油印的美术刊物都很具特色。木刻画既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印刷手段。1940年,著名版画家刘砚在新四军四师驻地涡阳新兴集创办了《拂晓木刻》半月刊,借美术来唤起民众抗日,鼓舞军民斗志,掀起了抗日宣传的高潮。

同时,根据地还涌现出了许多抗日剧团等,它们倡导抗日,宣传、鼓动民众团结起来投身抗日,比较有影响的有拂晓剧团、永光剧团等。各种剧团的演出活动非常频繁,不论是喧闹的城镇还是偏远的乡村,到处都有文艺宣传队员的歌声和身影。他们为革命奔走呼号,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战争的深入开展。当时,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团体演出的剧目作品中一部分是移植的剧目,如:曹禺的《雷雨》、《日出》,贺敬之等的《白毛女》,西班牙的《铁血将军》,等等;另一部分则是根据地的戏剧工作者的创作剧目,剧本创作采用了群众运动的方式,充满了生活气息。如拂晓剧团集体创作的活报剧《军民一家人》,集体改编的京剧《傻小子打游击》、《徐大将反扫荡》,高维进创作的话剧《参加新四军去》,集体创作的快板秧歌剧《军民一家亲》、大型秧歌剧《反攻依靠谁》、表演唱《庆祝胜利》以及大型歌舞活报剧《拂晓交响曲》等。这些剧本的题材相当广阔,从各个方面发挥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即是根据地抗战文艺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极好的政治军事动员,最能惊醒百姓,激发抗日军民痛恨敌寇、奋起战斗的激情。揭露日伪的罪行的文艺作品和宣传活动,无异于是用血与火凝成的,它不仅让根据地军民牢牢记住这些血债、仇恨,而且更增加复仇的怒火,以加倍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去战胜敌人,对警醒民众、动员抗战、激发斗志、抗战到底都有强烈的宣传效果,它所起到的教育、鼓舞、团结人民群众和瓦解、打击日伪的政治舆论宣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教育

根据地教育的推广,离不开各种领导和行政机构。为使根据地教育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起到应有效果,边区于1940年3月下旬成立了豫皖苏边联防委员会教育处,来促进当地教育文化运动的开展。5月,豫皖苏边联防委员会通知所属各县区,一律建立教育行政机构,要求县设教育科,配科长一人,科员一至二人;区设教育区员,配专职干部一人。7月15日至27日,边区教育处在永南三区的曹梁余召开了有100余人参加的边区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豫皖苏边教育实施方案》。《方案》还对边区学校教育的指导原则及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特等教育中的学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经费供给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至抗战结束前,豫皖苏边区共建有小学740所,比抗战前超出三倍多,增设中学17所。此外,除了这些公办学校外,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私立学校和私塾。由于学校发展迅速,以至于课本供应一时发生了困难。

冬学运动是边区政府利用农民冬季闲暇时间,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文化知识的活动,是向民众普及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抓好这一工作,1939年冬和1940年冬,豫皖苏边区各县、区都设有冬学委员会以指导冬学开展。冬学委员会派出大量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向群众宣传上冬学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说明上冬学识字的好处,如可以记帐、打算盘、认得文契等等,广泛动员群众参加学习。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甚至一度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的生动景象。通过举办冬学,尤其针对妇女专门开办了妇女识字班,开展“亲帮亲,邻帮邻,学生包教一家人”的活动,不让一个妇女落后。经过学习,广大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她们摘掉耳环,放了脚,剪了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头。

抗战爆发后,抗日前线与敌后都急需大批素质较高的干部,干部教育的重要性、急迫性迅速凸现。1939年10月,边区党委即在永城的唐楼、燕庄、李楼、曾楼等村开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1939年11月初,豫皖苏边区党委、联防委员会为了满足青年学习理论、文化知识的要求,决定在边区腹地永城创办萧宿永夏抗日联合中学。1940年1月3日中共中央专门下发《关于干部教育的指示》,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同年2月,新四军第六支队党政军委员会根据边区的扩大、部队的发展、需要大量干部的形势,将第四期之随营学校扩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校址设在永城麻冢集。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与巩固,5月15日,边区党委决定将“党训班”扩充为多班制的党校,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和轮训县委与区委一级的干部,为边区党的组织建设打下基础。1942年2月28日下发《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指出了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并详细规定了在职干部教育的方针、课程等。1944年,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恢复后,为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革命干部,于10月在永城山城集东曹庄创办永城中学,翌年2月,又将永城中学、演集中学和萧县中学合并为专署建设中学,一直办到1946年8月,共培养了1000余名革命干部。抗大四分校在抗战期间共举办了七期,为新四军和地方党政机关培养了5000多名军政干部。抗日联中在永城、涡北、淮上一年半时间,共办两期,培养了800多名德才兼备的抗战人才。

三、新闻宣传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报纸在宣传政治主张、主导舆论导向、发动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越发突显。1939年元月,以《拂晓报》随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永城西南书案店为标志,豫皖苏边区宣传抗日救亡的新闻宣传事业逐渐繁荣起来。在豫皖苏边区,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给人民造成了无与伦比的痛苦,因此,生活在急剧动荡之中的当地民众迫切希望尽早知晓时事的发展变化,时事政治已成为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在抗日救亡的运动中诞生,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发展壮大,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已形成了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宣传网。既有面向全边区的《拂晓报》,又有一些地方性报,如永城县委创办的《永光报》,睢杞太地委开始创办的《光明报》,鲁雨亭一总队创办的《雨亭报》等。这些报纸,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从不屈服,在战火中激励着豫皖苏军民的斗志,揭露敌人的罪行,充分发挥了“喉舌”、“耳目”、“桥梁”、“纽带”的作用。豫皖苏根据地出版的各类新闻报刊具有鲜明的战斗性,这主要表现在报道战况、声讨敌军、宣传生产、鼓舞士气方面。对于党报的战斗性,彭雪枫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经常对报社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体会到没有,报纸蕴藏着无限的战斗力,把报纸办好了,比一个团一个旅的作用大多了”[ 拂晓报社,拂晓报史回忆录【C】,1998:104。],他还坚信“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一张党报的“威力赛过千军万马”。对这种战斗作用的表现,他说:“就是要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 拂晓报社,拂晓报史回忆录【C】,1998:252。]

根据地通过创办一系列的报刊杂志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宣传了革命理论,唤醒了劳苦大众,激发了革命斗志,而且丰富了边区军民的文艺生活,密切了军民关系,为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补充和扩大了我军武装力量,战斗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使豫皖苏根据地在面对强敌封锁包围的险恶环境下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文化事业,坚持从抗战实际出发,一切为了抗战,在建立和建设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民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唤起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壮大了抗日力量

抗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需要全民族的参加,正如在抗战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讲:“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要胜利又忽视政治动员,叫做‘南其辕而北其辙’,结果必然取消了胜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481。]这充分说明了政治动员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根据地通过群众性的文化运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挣脱出了思想的枷锁,改变了几千年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封建积习和因循守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劣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重生。特别是广大妇女,在各种扫盲班、识字班、冬学的教育下,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她们积极投身到救亡宣传、慰劳救护、发展生产、参军参战等工作当中,一时出现了“人人参加生产,个个争当模范”的新气象。豫皖苏地区广大群众纷纷把自己的亲人和儿女送到前线,一时出现了“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动人场面,涌现出许多兄弟争相参军的感人事迹。

(二)鼓舞了我军士气,提高了根据地抗日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大大削弱、瓦解了敌军的战斗力

在抗战期间,许多剧团如拂晓剧团、永光剧团等,常常到前线为将士们加油鼓劲,坚定他们的抗日信心,使前方和后方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他们的演出并不局限于部队,也用歌咏、演戏等形式,广泛地发动群众。当时的《拂晓报》、《永光报》经常刊登我军英勇顽强打击敌人和出奇制胜的典型事迹,并加以评述,说明侵略者的优势是暂时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反侵略的人民,以此鼓舞群众对敌斗争的信心。据杜百根在《城门上的拂晓报》中说:“一位爱国者,勇敢地把《拂晓报》贴到永城县的城门上,吓得鬼子关闭城门,搜查三日。敌占区的军民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杜百根:《城门上的拂晓报》【N】,拂晓报,1940.12.26。]在豫皖苏地区,当军民看到《拂晓报》时,“简直像接到天外来鸿,从中了解了敌后军民如火如荼的抗战情景……很多人心情激动,手捧报纸,热泪盈眶。顽固分子的谣言不攻自破”[ 扬居人执笔:拂晓报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41。]。这些文化宣传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激发了斗志,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从而使我军战斗力得到提高,使他们在疆场上越战越勇。

在敌我交战过程中,文艺宣传还可以作为一种瓦解敌军的有力武器。广大文化工作者广泛运用标语、漫画、歌曲、广播、故事、戏曲等各种文艺手段,来瓦解敌军的斗志,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时拂晓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整个豫皖苏根据地文艺活动和汇演之风大兴,连敌占区和国统区也受到影响及震动。一些伪军和国民党士兵经常偷偷到根据地看戏,有的甚至逃跑投奔了新四军。通过文化宣传,伪军人员纷纷动摇反正,在1941年10月13日公布的《新四军第四师三周年战绩统计》中,策反伪军反正者多达222人。

(三)有力抵制了日伪的文化奴役,彻底粉碎了日伪“以华制华”的阴谋

为了尽快在豫皖苏地区建立起大和民族的王道乐土,日本侵略者大肆破坏当地的教育文化机关,摧残广大知识人才,同时别有用心的建立和扶持各种伪政权,并借助这些伪政权来实行奴化教育,在占领区设立了大量的“宣抚所”、“宣抚班”、“文教班”等,妄图以此来造就能供其驱使的知识奴才和甘受奴役的文化奴隶。当时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日语课,满篇充斥着奴化教育的思想内容,里面大肆宣传所谓的“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殖民侵略理论,妄图麻痹我爱国人民的斗志。广大文化工作者娴熟地运用戏剧、音乐、美术、报纸等一切文化形式,通过撰写发表文艺作品、讲课和演出戏剧等合法手段,对学生及社会民众进行反日爱国教育,以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通俗易懂的宣传活动,不仅戳穿了日伪军鼓吹的奴役文化、封建反动的文化和欺骗宣传,还彻底粉碎了他们“以华制华”的阴谋,有效地唤醒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团体的民族意识,唤起了群众民族认同感和同仇敌忾的情绪,使边区人民始终充满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和抗战必胜的自信与自强精神。

(四)促进了根据地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带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开展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广大民众,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文化水平,加速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大批新干部的培养,充实了根据地的各级政府组织,促进了民主政府各项建设的发展。社会教育坚持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向群众介绍生产知识和经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同时,社会教育还积极配合根据地政府各阶段的工作中心,开展增产节约、减租减息、合理负担、三三制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民主制度的宣传,使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得以迅速展开,并收到了实际成效。此外,教育运动的普遍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也破除了封建迷信的泛滥,革除了诸如吸食鸦片、赌博等不良风俗,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互敬互爱等蔚然成风,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急剧变化,整个根据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文化是一种凝聚力,更是一种战斗力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角逐,更是精神的较量。文艺作品浓缩了军队的历史,演绎了责任担当,是军队活的灵魂。开展文艺创作演出,对于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和巩固提高战斗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拂晓剧团在新兴集为部队群众联欢会上演出话剧《白毛女》,当演员在台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离开了我们的家乡……”时,感动了无数官兵,演出不时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打断。许多战士头一天流着泪看了《白毛女》,第二天就在前线英勇杀敌立功。这就充分表明了文化力体现的不仅是潜移默化、滴水石穿的柔劲,更是风扫残云、摧枯拉朽的战斗力。新形势下,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既要靠发展先进武器装备这个物质因素,也要靠先进文化激发官兵强大的战斗力,这也是当前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五、结论

“战争造就了文化,文化也影响着战争。”豫皖苏根据地文化作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保持为提高战斗力、鼓舞士气服务。每一次教育、每一件作品、每一场演出、每一处墙报画刊都发挥了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产生了大量的具有很高战斗效能和较高艺术品味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斗争。“文化是民族特征的传承法宝,文化是激发战争动员的冲锋号角,文化更是力促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无穷利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文化工作者用手中的笔与敌人战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中国先进文化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在新形势下,我们更要毫不动摇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显示无穷力量。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