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下的抗争——永城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发布时间:2015-9-7 17:33:0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1732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深切怀念为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们!

 

                                  铁蹄下的抗争

                       ——永城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

 

永城县地处河南省的东边陲,津浦、陇海两铁路交汇处的肘腋,战略重镇徐州市的西南外围。抗战八年间,英雄的永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投身革命,喋血沙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同日军展开殊死斗争,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永城大地,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从粉碎“围攻”到反“扫荡”,从击破“蚕食”到摧垮敌人的“总决战”,奏响了一曲曲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团结御辱、气壮山河的瑰丽篇章。

艰难的抗战之路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2月,为全县抗日战争的宣传、发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党恢复和发展了党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建立永城抗日根据地作好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火神店武装暴动后,县委书记张宗孔等8名党员战死,10余名党员被捕,县委机关遭敌破坏。各基层党组织因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停止了活动,革命形势转入低潮。虽然永城县党组织遭到破坏,但是在这里留下的秘密党的活动并没有间断过,这为全县抗日战争布下了革命火种。抗战爆发后,永城工农罢业,师生停课,人心浮动,百姓惶恐,全县一时变成无政府状态的“真空”地带。危难之中,原隐蔽下来的永城中共党员刘屏江、盛税堂、王卓然等积极组织广大爱国青年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在宣传活动中,他们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教师为骨干,组成宣传队,分别到各村进行宣传,多种形式的宣传,传播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力提高了群众全民抗战的觉悟,极大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抗日救亡高潮迅速席卷永城城乡。

1937年11月,永城县中共党员代表刘屏江参加苏鲁豫皖特委扩大会议回来后,在筹建中共永城县工作委员会的同时,积极推动国民党县长鲁雨亭等爱国人士于11月底成立了永城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动员委员会。12月,以动委会的名义,举办青年训练班,组织工作团,到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5日,中共永城县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县工委成立后,派盛税堂等到县东北的茴村一带搞党员登记试点,并建立了中共茴村支部。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使永城县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抗日激情像熊熊烈火,迅即燃遍永城大地。

1938年5月12日,日军侵占永城后,铁蹄所至,庐舍为虚,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其种种罪行,骇人听闻,罄竹难书,给永城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他们轰炸了酂城庙会,先后在县城、西十八里、僖山、太丘、龙岗集等制造了大屠杀事件,火烧了山城集、裴桥集。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下,永城大地满目疮痍,万户萧疏,一片凄凉。

日军极端疯狂的暴行,激起了全县广大民众的强烈仇恨。沱河在翻腾,芒砀山在呼啸,民众在怒吼:不做亡国奴,抗争求生存!站在民族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任。一些不甘忍受日伪军和土匪蹂躏的爱国青年,在原工委成员盛税堂、王卓然等人的串联下,先后在全县组织5支抗日武装学生队,人数达500多人。永城的五支抗日学生队的相继成立,充分体现了全县人民反抗外族入侵、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强烈要求。抗日学生队起来后,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团结各界人士,发展武装力量,动员群众参军,搜集民间枪支,肃清汉奸,没收汉奸财产,揭露地主武装反对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积极推动了全县抗日斗争的开展,抗日烽火燃遍了全县城乡。

在抗日学生队纷纷成立的同时,1938年9月,鲁雨亭在芒砀山的张飞寨召开了筹建抗日游击队的会议,并确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1月18日晚,鲁雨亭在磨山脚下郭新楼小学主持召开游击队成立预备会议,决定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的编制,按序列定名为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29大队。11月20日,游击队全体人员集中到萧永边境吕楼村的古庙内,鲁雨亭正式宣布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29大队成立。大队长鲁雨亭、副大队长刘子仁,全大队共计50余人。从此,鲁雨亭抗日游击队公开活动在芒砀山周围,迫使第六区伪区长陈宜超反正,活捉并公审了赵春元,智擒土匪郭恒新,夜袭西成店,梁河洼摸敌,火烧太平集,宣传抗日,打击日伪,剿灭土匪,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二、1939年1月到1940年春,为永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巩固阶段

在这一阶段,在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支持下,我党在这里积极组建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及时实施战略展开,逐步建立了以书案店为中心的永城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经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批准,在中共河南省委的统一部署下,由彭雪枫组成一个大队的武装,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名义,向豫东挺进,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1月9日,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永城县,支队参谋长张震率1团侦察连先行,19日直插永城东部,23日摧毁茴村第二“良民”区署,消灭100余人。1月25日,游击支队1团在高庄集消灭惯匪李国久、“两黄加一周”即已经伪化匪化的原杂八队黄殿臣、黄殿银、周歪头等部300余人及王胡子残部余西奇的“宪兵营”。1月27日,游击支队1团在永城东北的沙土刘集与日伪武装部队激战竞日,生俘伪旅长李颜良、副旅长郭瀛洲、参谋长李克勤等人。1月31日,在永东古城寺战斗中,歼敌200余人,俘伪营长、连长各一人,救出被绑架的人质十余名。2月6日,游击支队第1团第1营在双桥进攻伪自卫团王福来部,俘虏王福来之父王朝田、伪参谋长刘方勋、营长庞一德以及伪区长朱传德以下120余人,缴获重机枪一挺、步枪数十支以及大批弹药和粮食。继而在永城县北陈集、张庄寨消灭惯匪陈传思、陈宝胜大部。2月9日,彭雪枫率支队司令机关和直属队,在阵阵激越昂扬的抗战歌声和口号声中,进驻豫皖交界的书案店。从此,新四军游击支队以永城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展,日本侵略军非常恐慌,永城、宿县、砀山、商丘等地的敌人不断纠合起来多次向永城进犯。2月中旬,支队第2团在滕海清团长率领下,于马桥东刘楼重创日军步兵、骑兵及伪军。3月下旬,县城敌千余人扫荡永西蔡洪范部,我2团2营策应配合友军于胡楼与敌遭遇,经激烈战斗,击毁敌汽车3辆,毙敌80余人。3月下旬,游击支队2团展开大茴村战斗。滕海清团长率二个营设伏阻击日寇100余骑兵,毙伤日寇50余人。至此,新四军游击支队开创了永城抗战的新局面。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39年3月上旬,永城一区区委组成,区委书记刘晓华,组织委员蒋汉卿,宣传委员杨斐。在此先后,二区至六区区委组成。各区区委还在一些乡建立了党支部。在此基础上,中共永城县委正式成立,书记寿松涛,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盛税堂,宣传部长张先舟。永城县委成立后,全县各区委皆属中共永城县委领导,并逐步成为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

4月25日,龙岗战斗后,国民党第三总队司令兼永城县县长的王化荣元气大伤,带着残兵700余人逃至周口投靠国民党豫东办事处,接受了专员王寿五的改编。至此,永城县国民党的政权彻底跨台,永城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王化荣逃跑后,为稳定永城抗战形势,经我党研究决定:让徐风笑代理永城县县长,徐风笑成为我党直接领导的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5月,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于县南小黄庄正式成立。县、区、村三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完善,开创了全县抗战的新局面。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在发动群众、拥军支前、财经、文教、军事、统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为了统一永城抗日救亡学生队的组织和行动,1939年4月,永城抗日救亡学生大队成立。7月,为便于对学生大队的领导并使之正规化,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决定,将永城抗日救亡学生大队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独立大队。这时,中共永城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及各区抗日民主政府已经成立,一部分学生队骨干被抽到各区政府任职。同年9月,支队独立大队除留下一部分骨干分子在地方任职和由孙继业、郭全五等带领30余人编入鲁雨亭抗日游击队外,其余近400人由寿松涛带领全部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3团3营。

1939年11月,根据永城斗争的需要和上级决定,永城县独立团在永城西南何井成立,寿松涛任团长兼政委,冯景禹任副团长,以原县政府的4个连扩编为3个营,另外还有1个教导队和1个警卫连,全团共800多人。独立团成立后,在永城和邻县积极打击日伪土匪,战绩突出。

1939年8月29日,鲁雨亭游击队966人正式归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鲁雨亭任总队长,刘子仁任副总队长,支队派孔石泉任政委、许遇之任参谋长,并选派一批党员到一总队做政治工作。第一总队下设4个大队、1个警卫连。鲁雨亭抗日游击队的归编,不仅壮大了革命队伍,而且使我军的活动中心永南、涡北、夏东、砀南、永北连成一片,扩大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并打通了与陇海路北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的联系。11月3日,奔袭孔庄、袁楼,捣毁了大汉奸张子航的老巢。接着袭击了夏邑东关,稳定了夏邑的抗日局面。1940年1月,孔庆同率领夏邑县常备队归编第一总队。此时,第一总队编为两个团,第1团团长刘子仁,第2团团长孔庆同,部队发展到2000余人。接着,永砀公路截击日军汽车,智取日伪据点大房庄,毙敌横山少佐以下30余人;攻克鸭子圈、邵寨伪据点,击溃杨昆山、邵莲花部。在短短几个月内,第一总队犹如一只铁拳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伪军、土匪。从1940年3月17日起,萧县、砀山、宿县、黄口、临涣的日寇分5路向我萧宿永地区军民实行“大扫荡”,一总队“以迅雷疾风之势,夜袭张大屯,围攻王白楼,血战阎井、蒋庄、丁楼,半月之间,就击毙日军佐野联队长、板木什平少尉以下官兵数百名。”4月1日晨,日寇从永城、夏邑、砀山、萧县、黄口等据点调集数千人分4路向芒砀山一总队围攻,在磨山、僖山、柿园等村展开激战。鲁雨亭率特务连坚守阵地,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于李黑楼东门外,时年41岁。

到1940年初,永城县的大部分地区已被新四军游击支队所开辟,各级党、政、军、统、群等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农村普遍建有农、青、妇救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全县党员发展到800多人,县、区、乡三级地方武装拥有1万余人,根据地的人口达40多万,一个初具规模的抗日根据地在永城县已经形成。

三、1940年春至1944年8月,为全县抗日斗争最为艰难的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军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把主要兵力放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1939年12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豫皖苏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从1939年冬,不断地跟我军闹“摩擦”,先后制造了蒋楼惨案和夜袭四区曹集乡公所事件。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前夕,1940年12月萧永边界发生了“耿(蕴斋)、吴(信容)、刘(子仁)”叛变事件。耿、吴、刘叛变,使第四纵队直接损失了近2000人和相应的武器装备,夏、永、砀、萧、宿一带的部分地方干部也随之反水,不少区乡政权相继变色,根据地急剧缩小,我们的兵源、粮源、财源都发生了极大地困难。

耿、吴、刘事变之后,在永城地区国共之间的摩擦更加频繁,为此,永城县独立团上升为新的6旅18团,1941年1月底改为12旅35团。耿、吴、刘叛变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我4师处于敌伪顽叛夹击之中,作战失利,减员严重,部队疲劳,弹药无补,给养奇缺,根据地大部分被敌占领,伤病员无处安置。1941年5月,新四军4师奉命先后分两批转移至津浦路东,中共永城县委、县政府随军转移,其余党员就地隐蔽,坚持斗争,永城又重新沦于日伪顽的统治之下。

新四军第4师转移津浦路东后,日伪军加紧了对永城及周围地区的占领和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永城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并没有停止活动。在向津浦路东的转移途中,中共泽东地委在涡北的孙町集驻地决定由刘笑萍、丁明道、杨伯勋3人重新组成中共永城县委,刘笑萍为县委书记、丁明道为组织部长、杨伯勋为宣传部长,留下坚持地下斗争。8月,中共永城第一次地下县委会在县城杨伯勋家召开,然后与上级党安排的党员取得联系,着手组建各区区委。上级党组织有什么新精神,只个别说一下,以防止两面派人物破坏党组织。上级党组织要求县委单线联系的党员孙光祖、姚崇、姚鹏举、王卓然等也先后恢复了联系。

1942年8月,宿县地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成立中共永城中心县委,中心县委书记丁明道、组织部长刘笑萍、宣传部长杨伯勋。我军东撤后,敌开始肆无忌惮的抓人、杀人,白色恐怖笼罩整个永城。地下斗争是极为艰苦复杂的,随时随地都有生命的危险。在“坚持下去,扩大交朋友,创造条件进行地下工作”的口号下,择机组织一批人员打入日伪做地下工作,利用关系打入敌人内部了解敌情。

四、1944年8月至1945年10月,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后阶段

1944年4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为了给进攻河南之日寇以打击,策应国民党军队作战,拯救沦陷区人民,开展河南抗战新局面,提出了向河南敌后发展,控制中原的战略方针。8月15日,师长彭雪枫、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参谋长兼11旅旅长张震率4师主力誓师西进,20日越过津浦路,21日与企图阻我西进的敌伪顽合流的顽第14纵队王传绶遭遇,被我击溃后退至萧县南小朱庄,随又被我军包围,23日我发起猛攻,激战3个小时,全歼王部3个团1500余人,王传绶被我骑兵砍死。首战小朱庄,旗开得胜,军威大振。在西进胜利声中顽第28纵队吴信元支队1700余人背顽起义。9月4日,宿东游击支队攻打永东后黄庄伪据点,经强大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伪队长吴长兴率部100余人宣布起义。后,我11旅之一部奔袭酂城顽刘子仁部,击溃其主力一部,全歼其特务团1个营,直追至永亳边境。9月10日,4师9旅25团向顽军刘子仁部82支队司令李光明盘踞的八里庄发起进攻。11日拂晓发起总攻,生擒支队司令李光明、副司令李良玉以下官兵千余人,缴获枪千余支、子弹2万余发。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师长彭雪枫不幸身中流弹,为国捐躯,年仅37岁。

1944年9月13日,中央军委任命张爱萍为第4师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并调第3师副师长彭明治率7旅来援。9月下旬,31团一部和苗桥区队在张庄、陈京庄与日伪展开战斗。10月7日,32团两个营配属骑兵和便衣武装进击永城北李楼、崔庄顽刘焕民部,捕刘子仁派来视察团长1名及排长以下20余人,获长短枪20余支。10月14日,在永北保安山一带与来犯之顽军暂编2军军长王毓文所率骑步兵3个师及刘子仁、蒋心亮等土顽万余人进行决战。12月8日,第3师7旅将盘踞在永城东北的伪军窦殿臣部击垮,拔除了戴庄、茴村、吕店伪据点。近半年内,在以永城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共歼灭日伪顽军1.3万余人,先后争取起义、投诚3700余人,新四军又新组建8个县总队和3个独立团,动员万余人参加新四军,发展自卫队和民兵22万余人,抗日根据地得到全面恢复。

9月初,中共永城县委、县政府正式成立。县委书记王光宇,组织部长丁明道,宣传部长丁希凌,县长鲁禹道,副县长种来朋,县大队长鲁禹道,副大队长种来朋。至9月上旬,永城县已恢复3个区政权。11月,为适应对敌斗争及便于开展工作起见,淮北第二地委决定在永南涡北成立永涡县,在永西、商东、亳北成立了永商亳县。1945年2月5日,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永涡和永商亳县也随之改为雪涡县和雪商亳县。

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日军虽然投降,但盘踞在永城县城的窦殿臣、杜春台等两大股伪军残余势力拒不向我军投降,企图投靠国民党反动派。8月25日黄昏后,新四军第4师11旅各部和雪枫县总队开到指定位置,其他阻击部队也相继到达目的地。32团接受任务后,即派出侦察员化装入城侦察。27日凌晨,3营在团炮火的掩护下,突然对西关外小围子据点发起攻击。至29日14时,大寺据点守敌500余人向我缴械投降,县城解放。是役,共毙伤敌人200余名,俘县长丁石平、副总队长杜春台以下1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60挺、炮两门、长短枪1000余支。永城县城解放。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上午,驻酂城伪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张岚峰)第18师4000余人在师长杜新民带领下毅然举行了武装起义。至此,永城全境获得解放。

做出的历史贡献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永城的累累罪行,给永城县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英勇的永城军民并没有被征服,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畏强暴,英勇抗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永城所在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是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它的巩固和发展,开创了豫东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对于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战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永城抗日根据地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它们牵制、抗击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对坚持豫东敌后抗战和全国的持久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认真执行豫皖苏边区党委的重要指示,领导和推动各阶层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地同国民党顽固势力投降、分裂、倒退及反共阴谋作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有力地推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健康发展。

其次,永城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一直把党的建设作为工作中心。根据地创建初期,恢复与建立了县、区、村各级党组织,并吸收大批优秀分子入党,随后又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上进行了整顿。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好、群众拥护、经受住残酷斗争考验的干部队伍。他们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也成为以后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三,永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制度实施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40年夏,边区党委就派林颖、巴方、黎涛等来永城县加强区乡政权建设,决心把永城建成模范县。年底,张辑五出任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成为边区执行“三三制”的模范县。当时,永城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较早,政策比较完备,经过民主选举运动,彻底摧毁了旧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机构,建立健全了新民主主义的崭新的政权机构,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把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具体地、科学地体现出来,使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辉前景。同时,较好地进行了财政经济建设,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经济斗争,实施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抗击暴敌,克服天灾,保证军需,充裕民生,增进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小商业,活跃经济,力求自给自足,这一切都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稳步发展。

第四,永城抗日根据地不仅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强大的基地和力量。八年抗战中,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坚持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发展和壮大了县地方武装和民兵队伍,动员和组织了广大群众参战,使豫东平原成为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民主政府还发展壮大了党组织,培养锻炼了大批干部,建立健全了各种群众团体,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基地和力量,在转入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完成中国革命历史任务的决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五,永城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反法西斯侵略的和平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八年抗战中,这里的敌我斗争之残酷、剧烈和艰苦是罕见的,永城全县干群浴血奋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付出了惨重代价。永城爱国青年在参加国共两党领导的对日作战中,近万人失去宝贵生命,永城人民用鲜血铸成的丰碑,使永城大地更加壮丽,永城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一代英雄儿女他们的丰功伟绩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辉!

人民赢得了战争,战争教育了人民。在抗战中,中共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4师和地方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柱石。英勇的永城地区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积极支援和配合新四军4师主力对日伪军作战,大打了一场人民战争。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敢于斗争,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成为党在农村的社会基础,是抗击敌人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源泉和坚强有力的后盾。抗战以来,永城地区各级党组织从恢复建立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个政治上坚定正确,思想上成熟,组织上巩固,领导根据地人民坚持抗战,直到取得胜利的领导核心。永城党组织积累的丰富经验,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始终成为永城各级党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致胜法宝和学习榜样。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