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发布时间:2015-9-11 10:40:5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8741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河南的东部、安徽的北部、江苏西北部三省的交界地区,它以永城县为中心,包括东到皖东北,西抵睢杞太,北依陇海路,南跨涡河直至淮上的广大地区。它是华北、华中我军联系的纽带之一,是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向东挺进苏北、向西连接中原的前进阵地,素有“古战场”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 1939年1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六支队番号于1940年2月1日叶挺、项英军首长命令正式下达后始公布)。1940年6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344旅由冀鲁豫南下,20日,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7月2日,第二纵队和第六支队奉命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1941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八路军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第4师共辖3个旅8个主力团,14412人,当时所统管的地方武装有5000多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抗击了日军的侵略,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新四军游击支队奉命挺进豫东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郑州、洛阳、武汉情况紧张,中原战局告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中原的战况指出:“徐州失守以后,河南将迅速陷入敌手,我应准备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华中各地方党委要动员城市中大批学生、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党员到农村去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区。” 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精神,1938年7月2日,彭雪枫派萧望东先遣大队(亦称肖大队)率73人前往豫东地区,帮助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对敌斗争,扩大队伍,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赴敌后做准备,很快发展为250多人。“三支队”于1938年5月开始组建,6月初,睢县地下党县委书记张辑五和王广文在长岗杨楼,组织了抗日武装。 6月中旬,吴芝圃、王静敏率领以大同中学进步师生为骨干的杞县抗日武装来到杨楼会合。吴芝圃决定两支武装合并整编为睢杞抗日游击大队,共计200多人。大队长王海山、党代表吴芝圃,下辖2个中队。 7月初,由中共太康县委书记杜隶生组织的武装也加入了睢杞抗日游击大队。为统一指挥,在杞县傅集镇组建了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吴芝圃、副司令员王海山和孟海若、政治部主任王静敏、参谋长周时源,辖3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发展为1800余人。 9月,周恩来、叶剑英指示中共河南省委:“要将领导重心转向豫东,创造苏鲁豫皖边区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经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批准,在中共河南省委的统一部署下,决定由彭雪枫组成一个大队的武装,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名义,向豫东挺进,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9月30日,东征健儿373人在彭雪枫的率领下,由河南确山县竹沟镇誓师出发,踏上了进军豫东的征程。 10月10日,中共豫东特委扩大会议在西华县城文庙召开,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肖望东、王其梅、周季方、刘作孚、王静敏等17人齐集一堂,研究开辟豫皖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略。会上,彭雪枫传达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和河南省委关于在豫东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确定了继续向柘城、鹿邑、亳县、夏邑、永城、涡阳、蒙城一带前进,积极打击敌伪,消灭汉奸武装,发展人民抗日力量的任务。会议组建了新的中共豫东特委领导机构,书记吴芝圃,委员有王其梅、周季方、郑平、刘作孚、王学武、胡晓初、屈申亭等。会议决定东征部队、三支队以及萧大队三支部队统一合编,西华县抗日自卫军不参加合编。这次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它对于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对于开创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以及扩大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武装力量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0月12日,彭雪枫率领的游击支队、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吴芝圃率领的“三支队”和楚博、胡晓初领导的部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在杜岗胜利会师。在西华县北4公里的杜岗村召开会师整编大会,大会宣布合编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共有1020人。 1938年12月初,支队进入鹿邑县之白马驿整训。在整训后期,部队再次整编,已有第一团、第二团、独立营、直属队、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队、军需处、特务连、侦察连、电台和随营学校,共1735人,各种枪1100余支。在白马驿整训期间,彭雪枫等反复考虑了部队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根据上级批准的在豫皖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构想,12月24日,彭雪枫致电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与朱德、彭德怀,报告游击支队“现活动于太康、淮阳、柘城间,主力在鹿邑,拟稍予整理,度过新年即东进皖北”。30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彭雪枫,肯定他“在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很对的,并已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做去,必获大效”。因此,1939年1月9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亳县北芦家庙战斗之后,决定向豫东重镇永城进发。支队参谋长张震率1团侦察连先行,19日直插永城东部,23日摧毁茴村第二“良民”区署,消灭100余人。 1月25日,游击支队1团在高庄集消灭惯匪李国久、“两黄加一周”即已经伪化匪化的原杂八队黄殿臣、黄殿银、周歪头等部300余人及王胡子残部余西奇的“宪兵营”。 1月27日,游击支队1团在永城东北的沙土刘集与日伪武装部队激战竞日,生俘伪旅长李颜良、副旅长郭瀛洲、参谋长李克勤等人。 1月31日,在永东古城寺战斗中,歼敌200余人,俘伪营长、连长各一人,救出被绑架的人质十余名。 2月6日,游击支队第1团第1营在双桥进攻伪自卫团王福来部,俘虏王福来之父王朝田、伪参谋长刘方勋、营长庞一德以及伪区长朱传德以下120余人,缴获重机枪一挺、步枪数十支以及大批弹药和粮食。继而在永城县北陈集、张庄寨消灭惯匪陈传思、陈宝胜大部。 2月9日,彭雪枫率支队司令机关和直属队进驻豫皖交界的书案店。 2月中旬,支队第2团在滕海清团长率领下,于马桥东刘楼重创日军步兵、骑兵及伪军。 3月下旬,县城敌千余人扫荡永西蔡洪范部,我2团2营策应配合友军于胡楼与敌遭遇,经激烈战斗,击毁敌汽车3辆,毙敌80余人。 3月下旬,游击支队2团大茴村战斗。滕海清团长率二个营设伏阻击日寇100余骑兵,毙伤日寇50余人。 战斗连续胜利,点燃了豫东抗日的烽火,张震在总结这一阶段战斗时说:“支队自东进以来,九个月当中,进行了比较大的战斗达数十次,小的战斗则不计其数,……在我们的不断胜利中,证明了在敌后积极地发动游击战争,灵活地运用游击战术,是可能战胜敌人和站稳自己脚跟的!”[ 《东征以后——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战绩(1937年7月1日)》,《张震军事文选》(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版。] 二、书案店干部会议的召开 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1939年2月23日,游击支队在书案店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支队进入敌后以来的工作。会上,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明确提出建立以永(城)南、涡(阳)北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他在这次和在此前后召开的会议上反复强调在豫皖苏边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里北靠陇海,东傍津浦,西临新黄河,南到淮水,处在华北和华中之间,位于中原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永城,芒砀北峙,浍水南环,东接淮徐,西连梁宋,闭关则两河锁钥,设险则西楚咽喉,虽偏邑之舆图,实豫东之门户,自古是进出中原的战略要地。我们要在这里尽快发动群众,组织武装群众,开创出一个巩固的立足点。有了这个点,就可以展开,进而扩大。 是年春,彭雪枫带领游击支队广大指战员,在各地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以开辟根据地、克服财政困难为中心,本着“自力更生,发展巩固自己”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春节刚过,即从部队抽调一批干部,加强地方党政领导工作。并从各单位调集干部,分别组成工作组,以书案店为中心,分赴马桥、裴桥、夏桥、观音堂等地,深入宣传发动群众,组建各种群众救亡团体,并与乡村的反动势力开展斗争。以永(城)南、涡(阳)北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战略展开,为尔后地方工作建设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三、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党委和联防委员会的成立 书案店干部会议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9年3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中共豫皖边工委,在永城县书案店建立了豫皖苏省委,张爱萍任书记,吴芝圃任副书记,隶属于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下辖中共睢杞太中心县委、中共皖北(阜阳)特委、中共皖东北工委及11个县(工)委和5个县的党组织。其中辖河南地区党组织有11个中心县委(特委)和4个县(工委)及淮阳、通许、陈留等县的党组织。 同年8月,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在敌人后方改变省委组织为区党委组织”的指示,将中共豫皖苏省委改为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吴芝圃、刘子久先后任书记,组织部长周季方,宣传部长曹荻秋。隶属于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机关驻地仍在永城县西南书案店,后移至永南大李家村。先后辖20个特(地、工)委和中心县委、31个县(工)委。1940年秋,豫皖苏根据地主力部队与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大部分委员进军淮上地区,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决定在原辖区内建立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代表团,书记吴芝圃,副书记周季方,继续领导各地、县的工作。1941年5月,新四军4师和豫皖苏党政领导机关奉命转移到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中共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委员会的工作结束。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党委的成立,统一了党的领导,加强了军队的领导和建设,进一步促进了边区各县党组织的建立健全和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为巩固发展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当时豫皖苏边区党委下辖睢杞太特委、路南地委、涡浍地委、皖北特委、皖东北工委等。 11月,根据地政权的最高领导机关——联防委员会,在永城县南曹梁余庄成立,主任吴芝圃,副主任刘宠光,领导萧县、永城、夏邑、宿县四个县政府及怀蒙等五个办事处及睢杞太游击区的部分基层政权。机关组织及主要干部为:秘书长王子光,秘书主任吴宪;民政处处长宋日昌,副处长胡晓初;财政处处长雷鸣,副处长廖原;教育处长张百川,副处长江陵;建设处长雷鸣兼任,副处长屈申庭;司法处长徐风笑;公安处长黄赤波;银行行长雷鸣。联防委员会成立后,颁布了税法,宣布了惩治汉奸敌探条例以及禁赌禁烟防匪防盗的法令政策,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工农生产的恢复,活跃了农村的集贸市场。 1940年7月,联防委员会决定建立淮上办事处,1941年1月初,淮上办事处改称淮上行政公署,下辖蒙城、凤台、宿南、宿东、夏永砀、萧县、永城、铜山、涡阳、亳县等11个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永夏商亳、睢杞太、宿西3个办事处。同时,联防委员会还建立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群众团体和统战组织,开展了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发展了边区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卫生事业,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 四、以永城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由于游击支队斗志旺盛,及时实施战略展开,使以永城县书案店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 向西发展。吴芝圃率主力独立营再征睢杞太,先后消灭了睢杞之间惯匪李继书、朱钦堂、张心顺、李振国部800余人,改编了杨逢寅、刘月亭、曹法林等地方武装500余人,建立了游击支队第3团,团长周时原、政委方中铎。时值道北八路军杨(杨得志)旅护送干部南下,配合作战。3月12日,攻克杞东严店伪据点,击溃“皇协军”刘文正部;14日,进攻通许练城集“皇协军”郭得俊部,歼敌伪1000余人;同日晚,夜袭杞南苏木岗伪军李振国部将其全歼。并建立了地方政权。26日,瓦岗战斗获胜之后,吴芝圃率1500余人返回永城书案店,留下一个营的部队坚持斗争。 向东北发展。在西征睢杞太的同时,彭雪枫又率主力一个营挺进到萧宿永边界,转战于永东北、萧南、宿西一带。3月8日,游击支队在萧县、宿县地方武装配合下,袭击了东仁台汉奸武装,毙伪大队长张正福等150余人,俘中队长吴星三以下百余人。东仁台战斗的胜利,振奋了萧宿人民的抗战信心,为建立抗日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群众纷纷到部队驻地慰问,送亲人参加新四军,扩大了部队,推动了萧宿永边抗日斗争的发展。 2月下旬,彭雪枫又派第1团团长张太生、政委李跃率1团(两个营)从书案店出发西征;开辟商(丘)、柘(城)、宁(陵)地区。28日,进入商东,摧毁杜集伪第五“良民区署”,遂建立了我抗日区政权。3月5日,游击支队进攻驻商南坞墙之伪“豫东剿共第一路”曹大中部,激战6个小时,毙敌200余人,俘敌10余人,获战马10匹,子弹万余发。遂建立地方政权,开创了商柘宁的新局面。是役,游击支队1营副营长陈光勋壮烈牺牲。 向北发展,开创永北、夏东、砀南、萧西地区新局面。1939年3月,苏鲁豫支队三大队插入豫东,在陇海路两侧相机歼灭敌。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第二支队,已发展有900余人枪,支队长鲁雨亭,已率部开辟了以永北芒砀山为中心的夏东、永北、砀南、萧西方圆近百里的游击区。8月29日,彭雪枫司令员将第二支队960余人升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成为旅一级的抗日武装,鲁雨亭任总队长,孔石泉任政委,王卓然任政治部主任,许遇之任参谋长。辖4个大队,不久编为两个团。整编后的一总队,在永北转战于夏、永、砀、萧之间的广大地区,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主动出击,夜袭西成店,火烧太平集,奇袭大房庄,截杀邵莲花,血战山城集,围歼窦殿臣,追袭陈超甫,奇袭王老家,拔除敌伪据点,很快开创了永北、夏东、砀南、萧西抗日根据地,发展了大好局面,部队也很快发展有3000人。 向东发展。1939年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简称南支)之一部已开辟了邳(县)睢(宁)铜(山)地区。苏鲁豫支队(简称“苏支”)之两个大队,南下苏皖边区。为配合“苏支”、“南支”南下,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开展皖东北抗战局面”的指示,于5月底,彭雪枫派张爱萍带主力一个连和第三期“随校”学生,共300余人,从书案店出发东进越过津浦路,与皖东北之金明、杨纯联系,与安徽省第六专员盛子谨建立统战关系,在“苏支”、“南支”的配合下,开展了淮北地区的抗战新局面。是年秋,彭雪枫又派张太生率主力第1团和100余名干部到达皖东北,与张爱萍会合,开创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 6月中旬,彭雪枫亲率主力进军淮上(怀远、凤台、蒙城地区),在湖沟集歼灭敌伪450余人。6月24日,围攻怀远县城,歼敌一部。26日,封锁淮河,击毁敌汽船四艘,毙敌数十人。在蒙北板桥战斗中,重创日军一个大队,击落敌机一架。板桥战斗胜利之后,乘胜连夜袭击安乡伪据点,消灭汉奸孙立春部,然后回头向北,巩固萧宿永夏中心根据地。 到1939年底,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已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六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基本区人口达430多万,24个县(豫东13县,皖北8县、苏北3县)的坚强抗日阵地。创建了我军向东挺进苏北,向西接连中原,向北沟通华北的前进阵地,以永城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最早的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创立,是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它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开创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以及敌后抗日战场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刘少奇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视察工作 1939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偕徐海东、刘瑞龙、曹荻秋等率干部大队、竹沟教导队学员共300余人,由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出发,途经汝南、项城、沈丘和安徽的界首、太和等地,于11月6日到达新兴集。11月7日,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新兴集召开盛大的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大会,并举行阅兵式,隆重欢迎刘少奇到豫皖苏边视察工作。彭雪枫主持大会,陪同刘少奇检阅了第六支队部分主力部队。刘少奇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着重指出:游击支队的发展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证明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进军敌后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他说:中央关于华中敌后建立根据地的各项方针与政策,首先在游击支队及豫皖苏边区得到贯彻与执行,并认为:游击支队是我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创建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刘少奇在听取彭雪枫、吴芝圃汇报、阅读文件和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后,于11月11日向中共中央连发两份电报,报告“所得情况印象”及工作布置意见。报告高度评价了豫皖苏边区各方面的工作,指出:雪枫部的“基干部队已开始走向正规化,部队的各种制度和组织均已建立,服装整齐,情绪很好,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已具有老部队各种优点,而弱点则更少些。”“雪枫及此间同志,对部队进行了极艰苦的教育、改造与组织工作,他们有很好的改造地方土杂武装的经验。”关于今后工作的部署,刘少奇在报告中指出: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党所领导的一切武装部队统归彭雪枫指挥。集中力量创造永、夏、萧、宿四县根据地,同时在杞、太、淮及鹿、亳、商等地建立小块根据地,以便将来连成大块。在一两个月后,主力部队及省委干部抽一部分到津浦路东去创造苏北根据地。加强地方工作,健全省委,发展地方党组织等。 刘少奇的一系列指示,给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刘少奇离开之后,第六支队和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进行了认真的贯彻落实,拟定了地方工作要点,决定先在永城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实行合理负担的试点,尔后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并从部队抽调大批干部,帮助根据地各县建立和发展中共基层组织,自下而上普遍建立农抗会、妇救会、青抗会、儿童团等各种群众组织,大力加强地方工作,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为减轻边区人民负担,繁荣边区经济,在永南涡北一带开设了工厂、医院、商店和一些服务性行业。 五、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部队也进一步地壮大起来。1939年1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 12月中旬,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在向明、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王学武率领下,冲破国民党设置的重重障碍、险阻,东进到豫皖苏边区腹地永城,在永南马桥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总队。总队长胡晓初,政治委员向明,副总队长屈申亭、侯香山,政治部主任王学武。共计1544人,步马枪1067支,手枪79支,轻机枪12挺,迫击炮2门。 萧县游击支队和宿西县独立团组建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总队,总队长耿蕴斋,政治委员谭友林。辖两个团,共计2492人,步枪1553支,重机枪2挺,轻机枪28挺,驳壳枪64支,手枪21支。 张爱萍率第六支队第1团和护送部队到达津浦路东,成立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爱萍。下辖第10团、11团、12团3个团,另有两个独立团。 第一总队鲁雨亭部辖第1团,团长刘子仁,政治委员王静敏,副团长周大灿,参谋长罗保连,政治处主任张彤;第2团(夏邑县常备队改编)团长孔庆同,政治委员萧学林,政治处主任李文钦。第一总队计3000人。 此时,新四军第六支队辖3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4个总队(各辖两个团)和3个独立团,共计17800余人。 新四军游击支队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战斗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了光辉的战绩,共作战336次,毙伤日军官兵1864名、伪军官兵4652名,俘日伪官兵3489名,缴获长短枪4530支,冲锋机关枪30支,轻、重机枪80挺,迫击炮11门,掷弹筒4个,步马枪弹76923发,炮弹397发,望远镜16把,电话机23架,骡马145匹,击落敌机1架,击毁敌汽车10辆,汽船4艘,以及其他军用品。 新四军游击支队的迅猛发展,受到了中央军委和中原局的高度赞扬。为此,毛主席亲自写信给彭雪枫加以表扬:“一年来,豫皖苏边区迅速得到发展,部队和地方武装不断得到扩大,你们的工作很有起色,中央对你们取得的成绩深表满意。”并电令新四军军部“彭雪枫第六支队抗战有功,坚持敌后,请予嘉奖”。 六、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开辟和发展的几个基本经验 首先,高举民族抗日大旗,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曾在《论诗久战》中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以彭雪枫为首的党政军委员会,在开创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始终把民众看做自己的生命线。把和民众密切合作看作是进行一切工作的杠杆。”[ 吴芝圃《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部队与群众的联系》,1939年10月5日《拂晓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群众工作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首先是依靠群众,坚决打击日伪武装,坚决肃清扰害地方的杂八队和土匪,安定社会秩序,保护群众利益。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如农救会、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广大人民群众从新四军游击支队的行动中,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看到了光明的前途,许多爱国青年为此而踊跃参军参战。其次,模范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的积极性。1939年元月,支队进驻永城书案店,当时,正值灾后的年关和春荒季节,群众生活十分艰难,部队的给养也出现了困难局面,连伤病员的菜金也发不下来了。彭雪枫司令员面对这种实际困难,毅然决定卖掉一批军马,来解决部队的暂时经济困难。同时,减少吃粮标准,加以糠菜充饥,决不向民众摊派和多征粮食。在彭雪枫司令员言传身教下,广大指战员以苦为乐,终于在永南书案店度过春荒。三是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作战空隙,组织机关干部和部队,帮助农民生产。1940年初,豫皖苏边区党委、联防委员会和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在彭雪枫司令员的亲自带领下,组织1万名军民开挖了一条从永城李寨经涡阳新兴集全长10余公里的排水大沟,基本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涝灾问题。由于新四军游击支队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模范遵守群众纪律,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深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使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 其次,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依靠进步势力,争取和团结中间了一批地方抗日武装,这是豫皖苏根据地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法宝之一。新四军游击支队和边区党委负责人彭雪枫、吴芝圃等同志,坚决贯彻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把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地方实力派。豫东、皖北的实力派魏凤楼、余亚农等,通过统战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对游击支队的发展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建立都起了积极作用。河南二区专员宋克宾组建的豫东抗日武装,辖4个总队,其三总队蔡洪范任永城县长,在我游击支队进入鹿邑后,即建立较好的统战关系,请求游击支队派军政干部前往指导。在我军进驻永城书案店期间,曾配合蔡部打击敌伪,为我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收编国民党地方部队。抗战初期,各地一批爱国进步人士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新四军游击支队转战豫皖苏主动打击敌伪,连战皆胜,打开了抗战局面,壮大了我军声威。有些国民党地方部队思想进步的指挥者,在我军的影响下,主动请求我军收编,参加新四军。如1939年8月永城抗日游击支队鲁雨亭率部参加我军,被编为游击支队第一总队,从而发展壮大了我军力量。 第三,加强财经工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进行农业、工业、商业等各项建设,这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时,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顽三方夹击的状况,在经济上既被分割、被封锁,又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具有某种独立发展的可能性;二是日军占领了重要交通干线和县城,根据地则处于广大农村,敌我双方都需要进行物资交换和经济交流;三是根据地经济落后的面貌急需改变,既要摆脱封建主义经济的束缚,又不能急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需要建立一种适合根据地实际的特殊的经济体制。基于这些特点,抗日民主政府摸索出了一套艰苦奋斗、广开财源、发行钱币、廉洁奉公、发展生产的经济建设经验,制定了符合本地实情的财经工作政策,它不仅使根据地人民安居乐业,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保障了部队的供给,从而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是:第一,在生产建设上,依靠广大群众,充分发扬民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第二,在商业贸易上,实行对外统制、对内自由的贸易政策,对货币和粮食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设卡查禁粮食、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出口资敌,严禁粮棉走私和哄抬物价,打击投机倒把的奸商,努力保证人民群众的粮食供给,保护根据地经济的发展;第三,在财政上,印发地方流通券,实行统筹统支,开源节流,反对贪污浪费,保证战争的供给;第四,在整个经济发展上,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个别区乡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既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又使地主阶级的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促进生产事业的发展。
作 者: 张亚魁(主 任) 段创新(科 长) 单 位: 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通讯地址:河南省永城市东城区东方大道市委大院主楼六楼东 电子邮箱:ycswdsb@126.com 电 话:0370—2718365 15037029596
(责编:管理员)
中共永城市委办公室主办 中共永城市委党史办公室承办 永城历史研究会协办 电话:0370—2718365 邮箱:yclsw163@163.com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2012 by ycls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675号-1 |